家有宝宝网

體外人工受精兒的追蹤調查

前文提到的苛原醫生,以及長期從事體外人工受精工作的醫生,現在最擔心的是通過該技術降生的寶寶們的健康。

體外人工受精可增加多胎妊娠的幾率。但多胎妊娠會加重母體的負擔,不僅4~5成的人都會早產,而且還會誘發其他風險。

在1980年代之前,由於無法凍結剩餘的受精卵,醫生往往會把多個受精卵同時放入子宮。因此,生雙胞胎的幾率非常之高,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產下雙胞胎或三胞胎。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嘗試體外人工受精治療法,所以曾有一段時間,日本全國的新生兒集中治療室擠滿了雙胞胎寶寶、三胞胎寶寶。

這時最痛苦的莫過於尚未發育健全卻必須來到人世的寶寶,以及面對插滿細管的幼小生命卻無能為力的父母。對於父母而言,他們不僅心疼小生命為此遭罪,而且害怕寶寶從此患上後遺症。"只要懷上孕就行了嗎?”

擠滿多胎寶寶的周產期治療室的出現,給不孕治療現狀提出了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於是,日本婦產科學會於2008年提出了 "放入子宮的胚胎數原則上只能1個(35歲以上女性,如果有2次不成功的經歷,可放2個)的建議。在這之後,多胎率急劇下降。現在, 我們幾乎看不到危險性極高的三胞胎妊娠。但是,因為不聽取建議的人依然存在,以及同卵雙胞胎不斷增多,現在通過體外人工受精懷上雙胞胎的幾率依然高達5%。

最近,瑞典、挪威、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國家相繼報導說:"通過體外人工受精技術降臨人世的寶寶,即使不是多胎妊娠,也容易患上一些疾病。,自然妊娠也會出現異常情況,而且高齡妊娠本身風險就高,我們不能輕易將異常情況視為體外人工受精的影響。但是,迄今為止的諸多報導都顯示多少有些影響。因此, 我們有必要對已出生的體外人工受精兒的健康狀況進行跟蹤調查。

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研究小組(研究主任,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吉村泰典教授)已于2010年開始一項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專案:依靠生殖輔助醫療降生的嬰兒的長期預後驗證與生殖輔助醫療技術的標準化之相關研究。該專案的開展方式是,由自願參加的父母定期報告體外人工受精兒的狀況。現該專案已得到眾多不孕治療醫療機構的協助。目前以0~6歲寶寶為調查對象,今後有望將範圍擴展到學齡兒童。

以往的不孕治療都把重心放在"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可更快懷孕" 上,而這次研究調查讓眾人把視線轉向了 "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可安心懷孕"。醫療行為,如果讓人過度擔心其副作用,就不能被世人接受。為了孩子,努力將副作用控制在最小限度,是我們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