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給過度保護型家庭的建議

在現代生活中,比較現實的問題是父母都忙於工作,家中保姆或者長輩成為孩子的第一養育人,與孩子朝夕相處。因此,要改變過度保護的養育模式,需要讓家中的養育團體形成一致, 特別是要提醒老人過度保護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要讓孩子多去嘗試,去試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讓溺愛成為軟暴力。

多對孩子賞識教育,增加對孩子的鼓勵和信任

孩子膽小,大多緣於自信心不足。家長應培養孩子的自信,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才幹和能力,以正面引導為主,多給孩子賞識和信任。對幼兒來說,家長、老師的點頭、微笑、撫摸都是對孩子的信任與支持。孩子的一點點進步, 做父母的都要及時誇獎:"今天很勇敢"、"媽媽相信你下次還會這麼勇敢",幫助孩子慢慢建立起自信。切忌不要當面說些"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我們家孩子膽子太小了"之類的話,以免孩子受到消極暗示。

家長不要做救火員,該出手時再出手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放開手腳,不要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孩子想"自己來", 就給他空間,在人身安全保證的前提下讓他自己做,即便錯了也沒關係。孩子沒主動要家長幫忙的時候,家長就不要主動參與。如果孩子表示急需幫助,家長也要馬上回應,不是幫他去解決問題,而是儘量啟發他找到好方法去解決問題。

凡事多和孩子商量,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時,儘量同孩子協商,而不是強令。例如:媽媽剛剛做好了飯菜端上桌,可是孩子非要吃餃子。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告訴孩子:"下一次你如果想吃什麼,提前告訴媽媽。現在飯菜已經做好了,如果現在"吃餃子",我們就要重新買菜、擀皮、包餃子,你還要忍著餓, 同媽媽一起來做這些事,你看可以嗎?”如果孩子還是堅持,媽媽又恰好有時間,那麼就帶他一起去買東西,並且一起擇菜洗菜包餃子…… 讓他親自體會過程的複雜。

增加孩子的社會交往,擴大活動半徑

有的寶寶生活範圍比較小,從小由爺爺奶奶照看,較少接觸外人,因此不能獨立地適應新的環境,父母應該和長輩充分溝通,或者為孩子報一些早教班,擴大孩子的交際圈。如果寶寶不敢和小朋友玩耍,家長可以幫助他適應。自己先做示範與別的小孩握手、觸摸、牽手做遊戲,等孩子放鬆了,就可以主動和別的孩子交往了。

在細節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精神

養育孩子是一個漫長且瑣碎的過程。讓孩子適時地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玩完玩具自己整理好、自己解決與小朋友的糾紛等等, 嘗試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讓孩子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