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體寒能艾灸嗎

1 體寒艾灸

體寒是可以艾灸的。 中醫認為, 寒是百病之源。 以車代步、習慣了夏天吹冷氣、吃各種不合時令的食物,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導致很多人陷入“寒性體質”的狀態。 體溫低是導致癌症、心臟病、高血壓、肥胖、腰痛、頭痛、失眠、過敏等疾病多發的原因。 而艾灸療法, 就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 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2 體寒怎麼艾灸

1、體寒艾灸足三裡穴

穴位: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

Advertisiment
當犢鼻下3寸, 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

作用:足三裡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 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為: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 足三裡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 足三裡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 此外, 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症等。

2、體寒艾灸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體最大的穴位, 屬督脈, 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 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為: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Advertisiment
此外, 大椎穴有明顯的退熱作用, 艾灸大椎穴, 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3、體寒艾灸關元穴

穴位:關元在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下三寸。 四指併攏, 置於臍下橫量, 可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作用:關元穴具有溫腎陽、補虛, 壯陽的作用。

主治疾病為:元氣虧損的病症如中風、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男科疾病如遺精、陽萎、早洩、性功能低下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 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各種婦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脫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 尿頻尿急、尿痛等。

4、體寒艾灸神闕穴

位置:神闕, 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

Advertisiment

作用:艾灸神闕穴, 能溫通元陽、復蘇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

主治疾病為: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 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 延緩衰老的作用。

5、體寒艾灸中脘穴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上4寸。 簡便取穴, 自己手臍上四橫指。

作用:中脘穴為腑會穴, 同時又是胃的募穴, 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

主治疾病為: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 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十二脂腸球部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6、體寒艾灸命門穴

穴位:命門穴在腰部, 當後正中線上, 前方平神闕穴。

作用:因本穴在兩腎之間, 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 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

Advertisiment
也是我們人體的動力之源。

主治疾病為:四肢清冷、虛損腰痛、或五更泄, 男子陽萎、早洩、遺精, 女子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等虛寒症狀。

3 體寒艾灸的注意事項

1、注意順序

艾灸治療體寒的穴位多且分散、複雜, 所以應按先背部後胸腹, 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這樣的順序對於經絡的順暢有很重要的作用。

2、注意艾灸時間

必須注意施灸時間, 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空腹施灸恐人體擔不住, 飯後施灸則會影響艾灸的效果。

3、注意思想集中

要專心致志, 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 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 以免艾條移動, 不在穴位上, 徒傷皮肉, 浪費時間。 對於養生保健灸, 則要長期堅持, 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Advertisiment

4、注意找准穴位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 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 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 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5、初次施灸要把控量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 先少量、小劑量, 如用小艾炷, 或灸的時間短一些, 壯數少一些。 以後再加大劑量。 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