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孩子生病,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孩子生病了, 不同的父母, 表現出來的心態和行為也不一樣, 這對孩子的康復有直接的影響。 診室中, 有三類父母, 專家都有特別的話要說。

帶孩子去醫院看病時, 家長的表現有諸多不同。 作為醫生, 面對不同的家長, 也要用不同的方式來應對, 所以, 我們一天當中“變臉”數次。 其實, 不管是醫生還是家長, 希望孩子早日痊癒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我想提醒家長的是, 你的心態, 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孩子的康復。

看一看, 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緊張敏感型

這是很能幹的一類家長, 他們生孩子的年齡通常比較大,

Advertisiment
知識層次比較高, 在工作上已經有所成就, 駕馭能力比較強。 正是因為覺得自己一切都能駕馭了, 可偏偏駕馭不了的就是孩子生病, 所以孩子一生病, 他們就會有一種挫敗感, 而內心又接受不了這種挫敗感, 所以會表現得特別急躁, 希望能儘快把這不可控的局面糾正過來。 他們期望通過最快的辦法讓孩子康復, 但這樣的治療未必對孩子是最好的。

完全放鬆型

這類父母通常年紀比較小, 心態也很年輕, 自己就像是沒長大的孩子。 他們雖然生了寶寶, 但多數都是自己的父母幫著帶, 他們基本不用操什麼心, 也不知道孩子生病時應該怎麼辦。 帶孩子去看病, 通常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在描述病情, 他們只是在旁邊陪著,

Advertisiment
不拿主意, 只聽老人的建議, 有時候老人過時的護理方法會影響孩子的疾病恢復。

半松半緊型

他們對孩子的疾病有一定的瞭解, 但又不是特別確定, 心裡沒底, 對醫生的囑咐半信半疑, 對孩子的病時而覺得沒事, 時而又覺得很嚴重。 對醫囑並不會嚴格執行, 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折中處理, 比如孩子還沒好全就停止用藥。 這種不規範的做法, 往往人為地延長了孩子的病程。

給3類父母的個性建議

緊張敏感型父母:放鬆, 事態沒那麼嚴重!

對於特別敏感的家長, 我往往會直接就拿資料說話, 因為他們在職場上經驗很豐富, 也很重視科學依據。 看到令人信服的資料, 自然就沒那麼焦慮了。

跟緊張焦慮的父母說幾句:沒有哪個孩子是不生病就長大了的。

Advertisiment
孩子生病很正常, 正是在生病的過程中, 孩子的免疫系統會慢慢完善, 而且由於按時接種疫苗, 孩子的病絕大多數都是常見病, 患嚴重疾病的可能性並不大, 所以, 對於孩子生病不用太緊張。 家長過於焦慮, 反而影響孩子的情緒, 對他的康復更加不利。

完全放鬆型父母:需要一點靈活與變通

完全放鬆型的父母, 對於醫生的意見是照單全收, 言聽計從, 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 我們會直接告訴他們, 必須做什麼, 不能做什麼。

放鬆型的家長很聽話, 但在執行的時候, 他們也需要資料, 不同于敏感型家長的是, 他們需要的資料是特別具體的資料, 比如喂藥的問題, 告訴他一天三次, 他會詳細地問你三次都在幾點喂,

Advertisiment
中間間隔的時間是多少, 甚至吃藥的順序也要告訴他, “逐漸”“慢慢”“差不多”這類含糊的詞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困難, 你的指導越詳細, 他執行起來越容易。

跟完全放鬆的父母說幾句:育兒不是程式設計, 有時候需要靈活掌握, 可以變通。 自己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育兒常識, 不要把擔子都壓在老人身上, 因為你們才是孩子的父母。

半松半緊型父母:相信醫生, 也相信你自己

這個類型的父母接受到的資訊比較多, 從網路上、朋友同事中都能獲得很多資訊, 但這些資訊魚龍混雜, 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取捨, 不知道怎麼去偽存真, 所以會抱著懷疑的態度。 這時, 我們要做的是打消他的顧慮, 提醒他如果不遵醫囑可能出現的後果。

Advertisiment

跟半緊半松的父母說幾句:網路的便捷能讓你知道更多的育兒知識, 但其中的極端個例(比如發燒有可能是白血病)也會令你更恐慌。 相信醫生的判斷, 也相信你自己對孩子的感覺, 會讓你輕鬆很多。

心理專家:瞭解病程, 放鬆自己, 回歸常態

不管是哪類家長, 其實他們心裡都有自己的主張。 不少父母在帶孩子看病的時候, 實際上是想印證自己的初步判斷, 給自己找一個安慰, 找一份安心, 因為他們怕自己判斷錯了。

我想起我女兒小時候生病時, 我也這樣, 怕自己判斷錯了, 所以要找一個醫生來幫我判斷, 但如果醫生表現得不如我的意, 我會馬上換另外一家醫院, 因為我覺得這個醫生不靠譜。 當然,如果兩家醫院的醫生判斷一致,我會放棄我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繼續緊張地去印證自己。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沉著,我不自信,其實對我的孩子不好。

作為過來人,我想跟家長交流幾點:

1.孩子生病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父母什麼樣的狀態對孩子的病是有利的。孩子的病可能沒有那麼嚴重,只是在一個自然病程中,有一個階段孩子會比較難受。如果家長很焦慮,給孩子傳達的是負面的資訊,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恢復。

2.盡可能回復到常規的生活節奏來觀察孩子的病情,記錄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不僅對孩子是更有利的,而且對病情的準確掌握和後續的治療也有利。

3.帶孩子看病,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講清楚前期的病情,瞭解後續病程發展特點和護理要點。配合醫生合理地安排孩子病後的生活,是家長這時應該做的。

4.要打破自己內疚的心理。家長很容易在孩子病的時候責備自己沒有看好孩子,有時甚至互相責備。其實孩子得病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沒有哪個孩子不得病。要客觀地看待生病,盡可能給孩子安排正常的生活。越趨於正常的生活,無論是對觀察孩子還是看護孩子,都是越有利的。

當然,如果兩家醫院的醫生判斷一致,我會放棄我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繼續緊張地去印證自己。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沉著,我不自信,其實對我的孩子不好。

作為過來人,我想跟家長交流幾點:

1.孩子生病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父母什麼樣的狀態對孩子的病是有利的。孩子的病可能沒有那麼嚴重,只是在一個自然病程中,有一個階段孩子會比較難受。如果家長很焦慮,給孩子傳達的是負面的資訊,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恢復。

2.盡可能回復到常規的生活節奏來觀察孩子的病情,記錄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不僅對孩子是更有利的,而且對病情的準確掌握和後續的治療也有利。

3.帶孩子看病,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講清楚前期的病情,瞭解後續病程發展特點和護理要點。配合醫生合理地安排孩子病後的生活,是家長這時應該做的。

4.要打破自己內疚的心理。家長很容易在孩子病的時候責備自己沒有看好孩子,有時甚至互相責備。其實孩子得病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沒有哪個孩子不得病。要客觀地看待生病,盡可能給孩子安排正常的生活。越趨於正常的生活,無論是對觀察孩子還是看護孩子,都是越有利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