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面對任性的孩子,你該怎么辦?v

如果家里有個任性的孩子, 往往弄得家長又氣又急, 打也不成, 說也不聽, 家長一點辦法都沒有。 那么, 面對任性的孩子, 家長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事實上, 任性是孩子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 往往是他們用來要挾父母, 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 因為兒童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他們常常根據自己的向往、興趣, 向父母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無原則地滿足, 就會使接子養成任性、專橫的毛病;而如果家長總是針鋒相對地強制孩子服從父母的意愿, 這也只能在一時、—事上奏效,

Advertisiment
并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遇到這種情況, 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家長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點, 將孩子的注意力從一個不恰當的行為目標, 轉栘到另一個恰當的對象上去。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 家長可用有趣的玩具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 并抱一抱, 親撫一下。 再比如孩子鬧著要玩一件危險的物品時, 家長可立刻用另—樣吸引孩子注意的物件或現象引誘孩子,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使孩子任性的興奮點得以淡化。

有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任性不能遷就, 要采取強硬手段, 絲毫不能退讓。 孩子要這樣做.我偏不許;孩子要什么, 我偏不給;孩子要買什么, 我偏不給買。 其實, 當家長的態度和孩子的愿望恰好發生矛盾,

Advertisiment
雙方處于相持的僵局時, 家長不妨可以做出暫時的讓步。 當然暫時的讓步并不是遷就, 而是為了擺脫僵局, 緩和矛盾, 以便另找合適的機會進行教育。 家長可以用“許諾”的方法, 來暫時轉栘孩子的注意力, 緩和矛盾。 比如, 孩子想要一種什么東西, 家長一時拿不出來, 家長就可以說:“等一會兒, 我給你找。 ”或者家長根本沒有孩子想要的那種東西, 家長可以說:“我給你—個別的東西吧。 ”在運用“許諾”的方法時, 家長一定要注意做到言而有信, 答應孩子的事情, 事后一定要兌現。 有的家長誤以為孩子小, 過一會兒就忘了, 對孩子許諾的事, 不必當真。 甚至有些家長, 有時為了制止孩子的某種行為, 讓孩子聽活,
Advertisiment
隨口答應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 如“給孩子買什么”、“帶孩子上哪兒去玩”等等, 以為如此哄騙一下就可以過去了。 其實, 這種做法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目的, 反而會使孩子不相信家長, 使家長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降低。 有的孩子還可能從家長身上學會說謊、欺騙, 養成不誠實的惡習。

有的孩子喜歡任性發脾氣, 家長怎么哄也哄不祝一般來說, 孩子任性發脾氣, 通常是由于以下幾種原因:一是受到委屈, 無法解釋;二是受到某種打擊或刺激;三是有要求而表達不清;四是父母常發脾氣, 小孩子模仿;五是希望別人注意他而故意發脾氣。 因此, 對于愛任性發脾氣的小孩, 家長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 冷靜處理。 常見的方法有:

Advertisiment

1、安靜緩和法

這是對正在任性發脾氣的孩子使用的一種方法。 孩子發脾氣時, 情緒興奮、激動, 有時甚至大哭大鬧、大嚷大叫。 如果成人耐著性子采取親和、撫愛、哄勸的方法, 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哭鬧不休;如果大人態度粗暴, 急躁地打罵孩子, 仍然難以阻止孩子的任性。 安靜緩和法要求大人此時應持平靜的態度, 要求孩子停止哭鬧, 讓他安靜下來, 此時沒有必要說服孩子立即承認自己的任性是不對的, 待孩子平靜以后, 再用平緩的口吻對他進行批評教育。 比如, 當遇到孩子發脾氣、哭鬧不休時, 父母不必理他, 讓他發泄一會, 然后給他喝些開水, 讓他喘口氣, 幫助他平靜一些, 條件允許的可讓孩子一人留在屋內, 父母離開一會;如果屋里人多,

Advertisiment
可讓他在別的空屋, 把門關上.但不要鎖上, 告訴他等他平靜了可自己出來。 注意語調要堅決, 但不可用責備口吻。 把孩子隔開, 只是讓孩子明白發脾氣會影響別人的學習和休息, 而不是懲罰他, 待孩子平靜下來后給他冼臉, 安靜睡—覺, 過一會或明天和他再好好談談。

2、通俗講解法

對孩子講道理要深入淺出, 可以舉一些孩子身邊的事情做例子, 使道理容易為他們理解和接受。 每當孩子和家長出現“頂牛”的現象時, 家長可用講故事、講笑話的方法來緩和矛盾, 并借故事去觸及孩子的心靈。 童話是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的有效方法, 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給孩子講童話故事, 并叫他們聽完后談談體會, “對號入座”, 改正不良習慣。

3、不予理睬法

對孩子的嘀嘀咕咕、糾纏不休等行為,家長可以故意不加注意,裝作沒有聽見或者暫時離去。這是一種避免孩子可能出現鬧事行為的有效方法。比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一時難以說服他,這時可采用不予理睬法,也就是平時說的“冷處理”。采用這種方法要收到好的效果,家庭中所有成人必須一致,同時采用不予理睬法。當孩子平靜以后,對他也不能遷就讓步,應當像沒有發生事情那樣,不予理睬。

改正不良習慣。

3、不予理睬法

對孩子的嘀嘀咕咕、糾纏不休等行為,家長可以故意不加注意,裝作沒有聽見或者暫時離去。這是一種避免孩子可能出現鬧事行為的有效方法。比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一時難以說服他,這時可采用不予理睬法,也就是平時說的“冷處理”。采用這種方法要收到好的效果,家庭中所有成人必須一致,同時采用不予理睬法。當孩子平靜以后,對他也不能遷就讓步,應當像沒有發生事情那樣,不予理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