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打人”和“被打”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做?

她是新浪育兒大V, 她是著名親子共讀推廣人, 她是熱銷書《騎鯨之旅》的作者。 但是, 面對被打從不還手的孩子, 她也曾感到煩惱, 甚至痛苦。 隨著孩子社交範圍的擴大, 這也許是你我曾經、正在或即將面臨的問題。 面對“打人”和“被打”的孩子, 我們究竟該怎麼做?來看看粲然是如何化解心結, 和童心世界握手言和的。

孩子總被打, 成了我們的心病

前幾天, 米尼又被人打了, 而且又沒有還手。

其實經過我多次的“洗腦”, 全家已達成共識, 儘量不在米尼面前提及“被小朋友打不還手”的事。 只不過舐犢情深, 當看到米尼因其他孩子控制不住情緒而遭受“啪啪啪”的耳光時,

Advertisiment
我媽仍舊心裡窩火。 她用米尼不大聽得懂的本地話在我面前抱怨了一通, 我笑著聽。

當她說完後大力踩著臺階上樓時, 米尼走到我身邊, 黑漆漆的眼睛看著我, 問:“阿嬤是在說我嗎?”

我俯下身, 把他的手握在手裡, 說:“不是吖……在外面玩了那麼久, 我們去泡個熱水澡好不好?”

他說:“好。 ”

這時候的米尼, 三歲兩個月大, 性格極其溫和, 在同齡人社交中從沒動過拳頭, 倒挨過不少打。

在我沒當媽媽之前, 本來以為有個溫文爾雅、像天使一樣老沒心沒肺笑著的孩子, 是非常幸福的事。 沒想到進入米尼社交敏感期後, 進了幼稚園和孩子堆後, 怎麼對待他被打、怎麼對待他打不還手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倒成了我們家的一塊心病, 一場修行。

早在半個月前, 我也因此失控過一次。 因為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時, 我幾次看見那兩個小朋友推他、罵他、不許他參加遊戲。 有一天晚上, 我覺得這事超越了我的“耐受力”, 站了起來, 含著眼淚, 渾身發抖地跑出去給我先生打電話。

那段時間, 我非常難過, 即使難過, 我也堅持不在米尼面前說什麼, 堅持讓他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但我深深地知道, 這樣做, 還不夠。 我得說服自己像米尼那樣, 在心裡放下這些糾結和難過。

對我而言, 這非常、非常難。

我經過了稱得上“痛苦”的一段時間。 這種“痛苦”, 來自我怯懦的、計較的內心。

作為一個軟弱的媽媽, 不怕人笑話, 我甚至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負, 開始對“氣勢洶洶”的孩子懷抱敵意。

Advertisiment

“打人孩子”的爸爸說:“他們會成為好朋友的, 你不要擔心。 ”

帶我慢慢走出自己這段強烈情緒的第一個人, 是經常打米尼的那位小姐姐的爸爸。

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中, 有個小丫頭, 比他大一點, 長得甜美可人, 骨子裡是一丈青扈三娘級別的。 作為“沙包兒子”的媽媽, 有段時間, 在我心裡, 她是“重點警戒對象”。 那段時間孩子們一起玩, 我心裡馬上升起一個遠紅外線佈陣圖, 裝作毫不在意的樣子, 實則發射各角度視線, 重點圈定“小姐姐活動區域”和“米尼活動區域”。 一旦發生交集, 我頭腦裡馬上警報大作, 全身進入警戒狀態。

我失控的那個晚上, 帶上米尼倉皇逃竄。 事後, 小姐姐的爸爸給我留言。 他沒有嘰嘰歪歪地說些“代我的孩子向你和米尼道歉”的話,

Advertisiment
只是說“他們會成為好朋友的, 你不要擔心”。

當時我心裡的第一個念頭是“沒有做好朋友的必要吧”以及“不要說這些, 好好管教一下你的孩子, 吊起來打什麼的最好了”。

——以前, 我總以為“打人、害人、欺負人”的肇事者是錯的、是絕對可惡的。 可在我的念頭裡, 我深深地驚訝于“受害人”的怨恨和怒氣。 原來“受害人”也有一種惡, 這種惡隱藏得更深、更不自覺。 在成人世界裡, 這種“惡”有時候還會被誤讀為“正義”。

我們有沒有用這種“受害者的惡意”傷害過自己的孩子, 別人的孩子?

應該算是幸運的事吧, “打”米尼的兩個孩子, 都來自我認識且信任的家庭。 在後來的時間裡, 幾家家長付出許多心力和努力,

Advertisiment
來一起面對這個問題。

有一次, 和“一丈青小姐姐”的爸爸湊巧在一個飯桌上, 他突然對我說:“我們也覺得很困擾, 我們倆都不是這樣性格的人, 我們也希望她能跟人更好地相處。 ”他用略帶尷尬的表情、平淡的口吻說了這句話。 卻一下把我從“受害者的怨氣”裡徹底解脫出來。

道歉會一再加重我潛藏的“被害”心理。 但這樣誠誠懇懇的“交代”, 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面相, 讓我體會到另一層面的、對方的痛苦。  

兩者父母的感受是硬幣的兩面

“打人孩子”的父母和“被打孩子”的父母, 他們的感受、對事件不同的處理方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 兩種態度需要協調統一地、真誠地、完整地、甚至不斷重複地展現在孩子面前, 讓孩子知道:你需要遵守規則;肉體被傷害是讓人痛苦的事;一再觸犯規則會有一致協商的處罰;無論你是什麼秉性、在什麼情緒中, 觸犯過什麼規則,是心藏大惡抑或過分怯懦,在整個社會群體中,你都是有價值的,你都會得到尊重;“公平”不是強加、敷衍、從不悔改的道歉,而是一種規則,一種契約精神。

只有在這樣多元的、多面向的、同時又相對一致的語境裡,孩子才有可能對“打和被打”這件事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只會接受片面的資訊。“被打孩子”的父母嘮嘮叨叨著“下次有人打你,你就還手”“以後小心點XXX孩子,別跟他(她)玩”。

“打人孩子”的父母反復叮嚀“下次打人就教訓你”“你再打人沒人跟你玩了”“我們怎麼生出你這樣愛打人的惡霸”。

大人以戾氣、抱怨、甚至詛咒以掩蓋自己的痛苦、恐懼和窘迫。我們還能希望孩子得出怎樣的結論?

“被打”與“打人”孩子的心聲

帶我走出自己情緒最重要的人,是米尼。

我們為這件事進行過很多次的臥談。米尼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他理解、並能主動闡述自己“被打”時的情緒(“很難過,心怦怦跳”),知道自己“不是”什麼,“不要”什麼(“他們叫我大笨蛋,我不是大笨蛋”);在心理模擬式的故事接龍裡,他表現出為了心願可以衝破阻擋的決心(“我要去找士兵,我會用盡全身力氣推開他”);最後,他甚至會用稚嫩的話表達自己的放下和寬恕(“媽媽,你有太多感受,都放下吧”“推開欺負我的大孩子後,我會和他做好朋友”)。他甚至真的和幼稚園打過他的大哥哥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我現在這裡寫著,我是“被打孩子”的媽媽,我有個“沙包孩子”,可我能感到米尼有個小小的自我在那裡大聲喊“媽媽,我很有力量!”“我是大大的人!”“被人欺負時,我雖然很難過,心跳得很快,但我從來沒有害怕過、從來沒有離開過!”

我現在這裡寫著,小姐姐是“一丈青扈三娘”,可我也能感到小姐姐有個小小的自我在那裡大聲喊“不對,我很會照顧別人!”“別的小朋友難過的時候,我都是第一個跑過去的。”“雖然我經常打人,但我回頭還會找他們玩!”

我知道他們說的是對的。

走出“受害者”的情緒,鼓勵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

使我終究能擺脫“受害者”情緒,迸發和童心世界握手言和勇氣的人,是我自己。

一個週末的中午,米尼在家裡午睡。

那段時間,一到週末我就有點擔心,因為意味著幾個同齡小朋友的家庭會聚在一起玩。去之前我就會開始緊張,不知道米尼又會受到怎樣的“虐待”。

我躺在他身邊,聽著他沉穩的呼吸聲,看著他後腦勺和耳郭。突然想,我再也不要過這樣的日子,就算跟那幾個家庭絕交,我都不要再做這樣的慫人,不要這樣擔驚受怕;我要開開心心地和米尼享受週末,自個玩也很好。

可我馬上又意識到,我依然是個慫人。

米尼馬上要進入交友更廣泛的社交期,認識越來越多的朋友。傷害他的、被他傷害的;欺負他的、被他欺負的;依附他的、被他依附的;比他有力的、比他無力的……

為他營造一個“千里獨行”或者“眾星捧月、萬般寵愛”的環境,在當下當然不難。但這只是把一個人真真實實需要面對的人生、需要闖蕩的天地、需要面對的痛苦和歡樂推後而已。

越推後、越不真實、他日擺在孩子面前的問題就會越多。

我的意思不是說,他非在受欺負的環境裡磨煉自己,非要和欺負自己的人成為好朋友;而是說,經過那麼長時間的怯懦和痛苦,我突然找到自己跌打滾爬,滾回原點,願意和他一起面對形形色色的未來;願意嘗試放下自己的不安、戒備等種種情緒,發自肺腑地鼓勵他決定自己的人生。

我要放他更自由些,更重要的是,放我自己更自由些。 

觸犯過什麼規則,是心藏大惡抑或過分怯懦,在整個社會群體中,你都是有價值的,你都會得到尊重;“公平”不是強加、敷衍、從不悔改的道歉,而是一種規則,一種契約精神。

只有在這樣多元的、多面向的、同時又相對一致的語境裡,孩子才有可能對“打和被打”這件事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只會接受片面的資訊。“被打孩子”的父母嘮嘮叨叨著“下次有人打你,你就還手”“以後小心點XXX孩子,別跟他(她)玩”。

“打人孩子”的父母反復叮嚀“下次打人就教訓你”“你再打人沒人跟你玩了”“我們怎麼生出你這樣愛打人的惡霸”。

大人以戾氣、抱怨、甚至詛咒以掩蓋自己的痛苦、恐懼和窘迫。我們還能希望孩子得出怎樣的結論?

“被打”與“打人”孩子的心聲

帶我走出自己情緒最重要的人,是米尼。

我們為這件事進行過很多次的臥談。米尼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他理解、並能主動闡述自己“被打”時的情緒(“很難過,心怦怦跳”),知道自己“不是”什麼,“不要”什麼(“他們叫我大笨蛋,我不是大笨蛋”);在心理模擬式的故事接龍裡,他表現出為了心願可以衝破阻擋的決心(“我要去找士兵,我會用盡全身力氣推開他”);最後,他甚至會用稚嫩的話表達自己的放下和寬恕(“媽媽,你有太多感受,都放下吧”“推開欺負我的大孩子後,我會和他做好朋友”)。他甚至真的和幼稚園打過他的大哥哥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我現在這裡寫著,我是“被打孩子”的媽媽,我有個“沙包孩子”,可我能感到米尼有個小小的自我在那裡大聲喊“媽媽,我很有力量!”“我是大大的人!”“被人欺負時,我雖然很難過,心跳得很快,但我從來沒有害怕過、從來沒有離開過!”

我現在這裡寫著,小姐姐是“一丈青扈三娘”,可我也能感到小姐姐有個小小的自我在那裡大聲喊“不對,我很會照顧別人!”“別的小朋友難過的時候,我都是第一個跑過去的。”“雖然我經常打人,但我回頭還會找他們玩!”

我知道他們說的是對的。

走出“受害者”的情緒,鼓勵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

使我終究能擺脫“受害者”情緒,迸發和童心世界握手言和勇氣的人,是我自己。

一個週末的中午,米尼在家裡午睡。

那段時間,一到週末我就有點擔心,因為意味著幾個同齡小朋友的家庭會聚在一起玩。去之前我就會開始緊張,不知道米尼又會受到怎樣的“虐待”。

我躺在他身邊,聽著他沉穩的呼吸聲,看著他後腦勺和耳郭。突然想,我再也不要過這樣的日子,就算跟那幾個家庭絕交,我都不要再做這樣的慫人,不要這樣擔驚受怕;我要開開心心地和米尼享受週末,自個玩也很好。

可我馬上又意識到,我依然是個慫人。

米尼馬上要進入交友更廣泛的社交期,認識越來越多的朋友。傷害他的、被他傷害的;欺負他的、被他欺負的;依附他的、被他依附的;比他有力的、比他無力的……

為他營造一個“千里獨行”或者“眾星捧月、萬般寵愛”的環境,在當下當然不難。但這只是把一個人真真實實需要面對的人生、需要闖蕩的天地、需要面對的痛苦和歡樂推後而已。

越推後、越不真實、他日擺在孩子面前的問題就會越多。

我的意思不是說,他非在受欺負的環境裡磨煉自己,非要和欺負自己的人成為好朋友;而是說,經過那麼長時間的怯懦和痛苦,我突然找到自己跌打滾爬,滾回原點,願意和他一起面對形形色色的未來;願意嘗試放下自己的不安、戒備等種種情緒,發自肺腑地鼓勵他決定自己的人生。

我要放他更自由些,更重要的是,放我自己更自由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