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春期學生的矛盾心理有哪些

正確認識這些矛盾, 有助於我們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其心理矛盾歸納起來, 大概有十種:

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 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 但由於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 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 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 合乎己意的就去辦, 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 不能控制自己, 憑衝動行事, 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 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

Advertisiment
自製力、控制力還不強, 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 化解這一矛盾, 老師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 另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資訊視野的擴大與鑒別能力不足的矛盾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 資訊交流日益頻繁, 廣播、電影、電視、錄影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 學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 耳聞目睹, 見多識廣, 視野開闊, 認識空間得到極大拓展, 從天文地理、空中來客、世界風雲、電腦、市場動態到服裝、髮型、流行歌曲等, 他們都十分熱心好奇, 並積極探究, 但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 對真善美、假惡醜的辨別力、鑒別力還不強, 加之客觀現實的錯綜複雜,

Advertisiment
因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 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出現認識的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 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 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靈, 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 是通過分析、比較, 提高學生選擇資訊、辨別是非的能力。

樂於助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現在許多中學生能積極地為社會、學校、班級做好事, 也能積極為同學做好事: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 他們能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家有了不幸, 他們能自覺地捐款、捐物。 但有一些同學的道德水準不夠高, 他們靠偷竊來捐款, 通過打架鬥毆來為弱小同學鳴不平, 利用考試作弊來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提高分數。 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Advertisiment
對這一矛盾, 老師要巧于引導, 先肯定其好的方面, 再指出其不足之處, 使其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助人。

興趣廣泛與興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現代中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很多:他們不僅關心課內學習, 而且關心課外學習;不但喜歡文藝讀物, 而且喜愛科技讀物;不僅關心生活, 而且對國內外大事津津樂道。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 不少學生對事物外在形式的興趣大大超過了對事物內容本身的興趣, 在廣泛的興趣中缺乏中心的興趣。 而且, 他們的興趣是不穩定的, 容易受外界的影響, 情景性很強。 化解這一矛盾, 要求教師善於啟發誘導, 使學生從眾多的興趣中逐步形成一個穩定的中心興趣。

Advertisiment

成才欲望與厭學心理的矛盾

從長遠目標看, 中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幻想, 希望將來能成名成家, 能幹一番大事業;從近期目標看, 大部分中學生都希望自己學習成績優秀, 不辜負老師、家長、親朋好友的期望。 但在學習過程中, 他們又感到學習負擔過重, 學習太苦太累而難以持之以恆, 厭學心理陡增, 形成了想學與厭學的心理矛盾。 解決這一矛盾, 教師要告訴學生, 要成才就得有知識、有本領, 否則將一事無成。 學習是件苦差事, 但只要有決心, 有毅力, 一定會苦盡甜來。

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 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 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

Advertisiment
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 他們過一天算一天, 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 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 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 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卻想得不多, 做得不夠, 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 使他們明白, 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 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 加上一些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 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 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欲望與日俱增。 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講究穿著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著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通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裡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秘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通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調查表明,對國家的前途,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充滿信心”和“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衝動、波動,有時會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會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有時也會為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如同一隻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洩氣時,則如同一隻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他們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靜處理。

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講究穿著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著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通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裡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秘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通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調查表明,對國家的前途,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充滿信心”和“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衝動、波動,有時會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會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有時也會為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如同一隻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洩氣時,則如同一隻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他們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靜處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