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電子兒童,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

主持人:

直到如今, 電視的普及都令許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變成“電視兒童”, 而事實上我們的孩子所面臨的成長環境要比這復雜許多倍。 手機、電腦、mp3、Ipad……在越來越多電子產品的環繞下, “電子兒童”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話題從今年夏天羅大佑的演唱會說起。 他唱起一首老歌《未來的主人翁》, 告訴我們早在20年前, 便已預言并擔憂“電腦兒童”的出現:“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游戲污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這20年來, 隨著各種電子產品的日益普及, 新科技在不知不覺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環境乃至生活本身。

Advertisiment
但是我們對它們的認識, 尤其是對它們的把控, 卻沒有跟上它們的發展速度。 而現在的孩子一出生, 就已被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環繞, 根本無法避免。 如何控制它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是目前許多人都在探討的問題。

但是, 有沒有人考慮過, 當電子產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對它們的理解、掌握和應用甚至會成為某種基本生活技能?有沒有可能, 現在的父母, 大部分自己都沒能完全理解新科技的意義、當下及未來的發展, 因而給孩子設置了過多的(超過必須的)限制?所以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端, 再來談論“電子兒童”的問題, 首先需要拓展的就是視野。

專家 圓兒:人工智能, 目前無法取代孩子與人的交流

Advertisiment

作為一名科學松鼠, 以及一個媽媽, 我對這個話題一直很感興趣, 因此看過不少相關資料。 通過我對神經學、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了解, 可以比較負責任地說, 電子產品, 包括Ipad一類的, 和人類的功能比起來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人類大腦進化的程度決定了孩子與人(主要是父母)的交流能更有效率地促進認知和發育。 限于現在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 和機器的交流注定是不足的。 沒有任何研究結果表明, 電子產品的使用會對幼兒發育有促進作用, 相反, 只有反面的研究結果(比如語言方面的研究)。 另外前些日子我看到有美國教授認為, 手機輻射對正在發育中的大腦有不好的影響, 建議3歲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玩手機,

Advertisiment
而玩iPad的話可以選擇沒有3G功能的。 孩子在2歲左右喜歡模仿大人, 比較好的辦法是給他買一個仿真的玩具手機和玩具電腦。

從大腦的神經發育角度上講, 我的看法是:對于1歲以下的孩子, 盡量不接觸電子產品;1-2歲, 少量適當地接觸;2-3歲, 定時定規矩地玩。 2歲以前, 如果有全職父母或者非常有精力的保姆能在家教孩子、陪孩子玩的話, 效果比電子產品要強得多。

當然, 從面對新事物的角度講, 電子產品還是有教育意義的, 但其教育意義并不一定比一塊磚頭或者一片瓦片多多少。 任何東西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 孩子需要多接觸來熟悉事物。 如果寶寶好奇, 自己伸手去抓電子產品, 那也沒有必要說“不”。 我家兒子就是總喜歡玩遙控器、抓電話、拍鍵盤,

Advertisiment
我就任由他去, 他也就玩幾分鐘, 就轉移目標了。 既然孩子一出生就被電子產品圍繞, 那也沒有必要刻意回避, 但是也沒有必要把電子產品作為比鍋碗瓢盆更重要的東西去對待。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 如果買電子產品作為教育用具, 性價比就不夠好了。

專家簡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神經學方向博士畢業, 圣地亞哥索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松鼠會成員, geek媽一枚, 孩子1歲。

小元:即時反饋式的互動, 對孩子心理產生最大影響

與單向、被動地接受的電視不同, 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與孩子的關系是互動式的, 這正迎合了孩子的內在需求, 因此產生極大的黏性。

看電視不需要孩子開動腦筋,

Advertisiment
只要坐著讓畫面從眼前經過就可以了, 不管播放的是什么內容, 都只是被動地接受。 許多人認為, 這種非參與性的觀看活動阻礙了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 此外還會造成注意力缺失等其他問題。 而互動式的電子產品與孩子的關系更為復雜, 它們能夠提供反饋, 而且是即時的反饋:只要按下按鈕, 就會造成一些變化——畫面會發亮, 音樂會響起, 如果是在游戲中, 可能那個炸彈就會爆炸。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 一個能夠不斷得到反饋的行為會受到鼓勵, 繼而更加頻繁地發生(這就是為什么“越批評孩子越愛犯類似的錯誤”)。

如此一來, 不僅僅是因為現實中父母(或其他看護人)與孩子交流不夠, 才會導致他變成“電子兒童”, 因為即便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也很難做到時時刻刻、對于任何行為都能給予最快速度的反饋。電子產品無疑由于即時反饋的特點而大大增加了黏性,即便在家庭環境還不錯的情形下,孩子也有可能發展出對它們的特殊愛好(其實成年人也是如此)。

當孩子越來越習慣于每一個行為都會獲得即時反饋——無論是正面反饋還是負面反饋,從心理學上來說,它們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刺激,與之相反的則是無反饋——而且在目前的家庭中,隨著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家長給予孩子的即時反饋也比以往大大增加,隨之而來的一個結果是,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能等待。想要什么,馬上就要得到;做了什么,馬上就要別人注意到。但是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是需要持續地努力一段時間,才能逐漸看到成果的;有些事情是需要獨自一個人去做,沒有陪伴的。電子兒童應對這些情形的能力,很可能會變弱。他的耐性變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變差了,等等。

但同一個影響有它的反面,也會有它的正面效果。比如在充分的即時反應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的快速反應能力很可能會獲得提升,這對于眼下及未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從教育理論上看,教授一個人某種知識、讓一個人掌握某種技能的最佳方式,是不斷調節知識、技能的難度,從而讓這種學習活動總是具有挑戰性,又不讓人產生挫敗感,基于即時反饋的電子產品,比如電腦游戲,可以自動地做到這一點。因而如果能善加利用,在需要大量經驗、快速積累的學習過程中,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專家簡介: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經的電視和平面媒體從業者,目前的自由撰稿人,孩子1歲。

主持人:

自從前對“電視兒童”的探討,到現在對“電子兒童”的探討,總是擔憂、否定占據著主要部分。的確,這些新興事物甚至超出我們自身的把握,并由此帶給孩子許多我們意料之外的負面影響。不管科技怎樣進步,我們作為人類的基本屬性不會發生變化,而這種基本屬性及其需求,在嬰孩占據著最大比分。只是面對電子時代,我們不得不考慮的是,所謂“順其自然”,什么樣的才是“自然”?或許不刻意讓孩子接觸、但也不刻意回避電子產品,就是一個自然的態度吧。

事實上,這個話題的外延早已躍出兒童教育,而涉及到人類如何應對科技、應對電子化的層面。還是回到羅大佑那首寫在20年前的歌來做個提醒:“每一個今天來到世界的嬰孩,張大了眼睛摸索著一個真心的關懷;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

因為即便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也很難做到時時刻刻、對于任何行為都能給予最快速度的反饋。電子產品無疑由于即時反饋的特點而大大增加了黏性,即便在家庭環境還不錯的情形下,孩子也有可能發展出對它們的特殊愛好(其實成年人也是如此)。

當孩子越來越習慣于每一個行為都會獲得即時反饋——無論是正面反饋還是負面反饋,從心理學上來說,它們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刺激,與之相反的則是無反饋——而且在目前的家庭中,隨著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家長給予孩子的即時反饋也比以往大大增加,隨之而來的一個結果是,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能等待。想要什么,馬上就要得到;做了什么,馬上就要別人注意到。但是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事情是需要持續地努力一段時間,才能逐漸看到成果的;有些事情是需要獨自一個人去做,沒有陪伴的。電子兒童應對這些情形的能力,很可能會變弱。他的耐性變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變差了,等等。

但同一個影響有它的反面,也會有它的正面效果。比如在充分的即時反應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的快速反應能力很可能會獲得提升,這對于眼下及未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從教育理論上看,教授一個人某種知識、讓一個人掌握某種技能的最佳方式,是不斷調節知識、技能的難度,從而讓這種學習活動總是具有挑戰性,又不讓人產生挫敗感,基于即時反饋的電子產品,比如電腦游戲,可以自動地做到這一點。因而如果能善加利用,在需要大量經驗、快速積累的學習過程中,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專家簡介: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經的電視和平面媒體從業者,目前的自由撰稿人,孩子1歲。

主持人:

自從前對“電視兒童”的探討,到現在對“電子兒童”的探討,總是擔憂、否定占據著主要部分。的確,這些新興事物甚至超出我們自身的把握,并由此帶給孩子許多我們意料之外的負面影響。不管科技怎樣進步,我們作為人類的基本屬性不會發生變化,而這種基本屬性及其需求,在嬰孩占據著最大比分。只是面對電子時代,我們不得不考慮的是,所謂“順其自然”,什么樣的才是“自然”?或許不刻意讓孩子接觸、但也不刻意回避電子產品,就是一個自然的態度吧。

事實上,這個話題的外延早已躍出兒童教育,而涉及到人類如何應對科技、應對電子化的層面。還是回到羅大佑那首寫在20年前的歌來做個提醒:“每一個今天來到世界的嬰孩,張大了眼睛摸索著一個真心的關懷;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