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離婚不要告訴孩子

為了一些事情也離婚更對不起孩子, 也對不起自己。

80後的這一代已陸續為人父母了, 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追求自由, 捍衛自我, 內心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自己還沒照顧好現在卻需要照顧別人, 對於從 “為人子女”到“為人夫(妻)”, 再到“為人父母”的角色轉變, 許多人並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更不要說那些奉子成婚, 直接完成“二級跳”的了。 為了一些事情也離婚更對不起孩子, 也對不起自己。

離婚時要如何面對孩子

爸爸(或媽媽)學會聰明地搬出去

當父母中的一位搬出去時, 應該盡可能具體地向孩子解釋,

Advertisiment
爸爸(或媽媽)搬到什麼地方去了、如何吃飯和睡覺。 孩子覺得自己對父母也有責任, 因此他們也會擔心。 如果孩子看到爸爸(或媽媽)在新的房子裡一切都好, 他會大大地松一口氣。

同時告訴孩子, 儘管父母中的一方不與他住在一起了, 但是無論爸爸還是媽媽, 仍然一如既往地愛他。

父母離婚的事情不一定要告訴學校或幼稚園。 有時, 當老師知道孩子的家庭變故後, 可能會格外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或交往方面的變化, 這樣反而給孩子帶來額外的壓力。

開始新的生活, 這一切對父母來說也並不容易。 父母本身要面臨許多挑戰――搬家、工作、缺錢、獨自養育孩子, 此外還要承受離婚帶來的傷痛。 在緊張和壓力中, 父母需要時間來調整自己,

Advertisiment
但是不要將壞情緒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否則孩子會覺得父母無法面對這些變化, 從而產生不安的感覺。 因為孩子也要同時面對生活地點、周圍的人和生活水準的變化。

發現和面對孩子的負疚感

“如果我在幼稚園得到更多的小紅花……”、“如果我每天都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如果我不淘氣的話……”――“那麼, 爸爸媽媽就不會分開。 ”這是很多孩子在父母離婚後的想法, 他們把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

有一些離婚家庭的孩子特別害怕衝突和爭吵, 他們很敏感, 一旦感覺到氣氛緊張, 他們就馬上採取各種息事寧人的舉措, 以將衝突平息下去。 還有些孩子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極端的態度:立即逃開、完全無所謂、特別憤怒、有很強的攻擊性等。

Advertisiment
此外, 對父母離婚有負疚感的孩子會表現得非常操心, 要承擔照顧和安慰父母的義務。

父母應該用心傾聽孩子的話。 更重要的是儘量不要將剛剛離婚後那段艱難時期的傷心、易怒等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 當然也不需要刻意用“正面的”但可能不太現實的想法感染孩子, 否則孩子會開始期待――“也許有一天, 爸爸媽媽和好了。 ”

父母們應該對孩子解釋清楚爸爸和媽媽現在的關係, 但是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樣, 因此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 不用將細節合盤托出。

同樣, 請記住離婚的父母依然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離婚後的父母互相尊敬、和平往來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模範,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從中能學到如何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解決問題, 也使孩子明白即便是大人有時也需要外界的説明。 同時, 父母承認並且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也是另一種榜樣。

重要的爸爸時間

對於孩子年齡比較小的家庭來說, 通常是離婚後父親離開家, 只能在週末或一些固定時間來看孩子。 見面雖然不多, 但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時間。

父母的分手往往會導致孩子在心理上一次危機。 如果他們能夠繼續與父親往來, 那麼度過這個危機就要容易許多。 與爸爸的接觸能讓孩子精神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比較容易地得到滿足, 比如自我意識的發展、尋求過去熟悉的安全感以及感受自我價值。

所以, 父母不要讓孩子局限在孩子和媽媽的小家裡。

Advertisiment
爸爸應該安排好將要和孩子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 例如去動物園、看電影、遠足、游泳或滑雪等。 更重要的是與孩子交談, 瞭解孩子日常生活的情況, 比如詢問他的成績, 他有哪些擔心, 也包括談論他的朋友、期待和願望。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夠感受到父親的關注。

在孩子與父親的關係中, 媽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媽媽應該為孩子創造與父親接觸的條件, 允許爸爸來訪, 在孩子有了進步時, 鼓勵孩子給爸爸打電話;在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 也讓孩子與爸爸聯繫, 以獲得安慰。 長假應該盡可能地讓爸爸與孩子一起度過, 這樣孩子也能感受到與爸爸在一起的日常生活。 這對形成真切的爸爸的形象很重要。 在孩子正常發展這個問題上,爸爸和媽媽應該努力進行合作,他們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在孩子正常發展這個問題上,爸爸和媽媽應該努力進行合作,他們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