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隔代教養家庭面面觀

一、 前言
在傳統社會中, 父母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第一個學習的物件, 孩子的語言、行為模式大多來自父母親的薰陶。 家庭隨著社會快速變遷, 家庭功能、家庭內的角色結構及互動關係的轉變, 促使雙薪家庭、單親家庭或失怙家庭日益增加, 父母親便將子女托給自己的父母或公婆來教養, 於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媽, 便成了許多孩子童年時期主要的照顧者, 取代了本應由父母擔任的教育角色;父母親最初的社會化功能已逐漸被祖父母、褓姆或外傭所取代, 如此一來, 父母親不但感受不到寶貝「長第一顆牙」、「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和 「發出第一聲的童言童語」的喜悅,

Advertisiment
也因為親子相處時間不多, 失去與孩子交心的機會。
現在臺灣社會, 隔代教養是普遍現象, 前不久由吳念真所執導的紀錄片「阿祖的兒子」, 年幼的阿宏和年邁的阿祖, 道盡弱勢家庭的無奈與血淚, 劇情悲憐引起社會大眾再次重視隔代教養的困境。
根據國內外的調查均顯示:隔代教養家庭有逐年增加的情形, 且隔代教養的孩子在家庭以及學校方面都將面臨心理、生理及經濟上重大的困難。 隔代教養家庭雖然解決了子女照顧的問題, 但仍有不少問題卻因而產生。 例如對祖父母而言, 其體力和財力均是極大挑戰。 年長的祖父母不再能享有含飴弄孫之樂,
Advertisiment
取而代之的卻是必須拖著年邁與日益衰老的身軀, 來照顧正要成長、發展的孫兒們。 另外對孩子而言, 也將造成適應等等的問題。

二、 隔代教養家庭的意義
隔代教養的意義根據隔代教養的現象, 可以分成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定義。 廣義的隔代教養包括祖父母輩, 甚至是隔代的其它親友於任何適當時機, 對孫子女的教養與照顧。 狹義的隔代教養, 則是指祖父母負擔孫子女大部分的教養與照顧責任的情形, 孫子女的父母只有在週末與孩子接觸, 甚至完全放棄對孩子的照顧。
從廣義的角度來分, 隔代教養家庭大致可分成五類:
(1) 日夜均由祖父母照顧, 父母甚少回家。
(2) 白天由祖父母照顧, 晚上由父母照顧。
(3) 平常由祖父母照顧,

Advertisiment
週末由父母照顧。
(4) 主要由祖父母照顧, 父母不定時回家照顧。
(5) 由其它親友照顧。

三、隔代教養家庭的成因與轉型
一、隔代教養家庭主要成因-家庭結構的改變與社會變遷:
家庭結構, 包括家庭功能、家庭內角色結構及互動關係的轉變, 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受到社會變遷及家庭形式及角色改變的影響。 生命範圍的延長、婦女運動、雙生涯婚姻、激增的離婚率、單親家庭及普遍的青少女未婚懷孕…等因素均會影響家庭結構的改變與角色的轉變。 而家庭型態的改變, 產生了各種非典型家庭, 隔代教養家庭就是其一。 父母親因種種因素導致無法或不願照顧子女, 祖父母接手, 隔代教養家庭因而產生。
二、隔代教養家庭的特徵:
國內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

Advertisiment
民國92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 隔代教養家庭約占所有家庭的1.08%共75240戶, 可知隔代教養家庭已逐漸增加中。
三、隔代教養家庭快速增加的原因:
根據教育部資料中可見, 隔代教養家庭快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父母親身心障礙、父母親收入低、離婚率增加、非婚生子、單親家庭…激增等。
四、隔代教養家庭的轉型:
早期隔代教養家庭大多是父母親雙亡、離婚或托育的狀況產生, 皆由祖父母擔起教養孫子女的任務。 隨著社會的變遷, 隔代教養家庭產生的原因越來越複雜, 不像過去單純。

四、隔代教養家庭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面對家庭結構的改變, 隔代教養家庭的增多, 祖父母取代原來父母應扮演的工作及角色,

Advertisiment
包括經濟的支援、心理上的支持及管教等, 因此, 祖孫間的互動會變得更直接與更頻繁。 「祖孫關係」取代「親子關係」, 會對孫子女的影響可分:
一、對孩子內在的影響:
1、隔代教養兒童的心理特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不論是父母親或祖父母教養, 皆會受到周遭環境及照顧者的影響, 而發展出不同的個性。 隨著雙薪家庭及單親家庭的增加, 祖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已由輔導者逐漸轉變為引導者, 祖父母和孫子女間的感情互動變得更加重要且持續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如果祖父母與自己的孩子的關係是完整的, 則祖父母和孫子女間的關係是良好的。 反之, 祖父母與自己成年的孩子關係是嚴肅或緊張的, 祖父母和孫子女間較不可能有良好關係。
2、兒童的情緒及行為:孫子女從原本跟爸媽在一起的「核心」小家庭變成和祖父母在一起的隔代家庭,會覺得自己被拋棄、被背叛,因而在情緒上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建立較良好的關係,因此會感到沮喪、氣餒,當然也有孫子女接受祖父母的關愛,與祖父母建立較佳的關係,為了避免祖父母失望而努力上進。
二、隔代教養對孩子外在的影響:
1、健康照護:貧困及隨之而來的缺少健康保險也是隔代教養子女的健康問題之一。祖父母本身的健康也會影響到對孫子女的健康照護。
2、學業成就:兒童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在情緒上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建立較良好的關係。也因為情緒上的原因,在學校中也較容易產生不適應的情形,對其人際關係和學業成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然而祖父母幫忙教養孫子女不好嗎?其正面的影響及功能有: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的關係,促進家庭和諧;當子女和父母對立時,祖父母可成為兩代之間溝通的橋樑;家中有祖父母,可讓孫子女有對老年人正確與實際的看法…等。負面的影響則為:
(1)體力上的問題:由於祖父母年紀較大、體力較差,在體力上常無法勝任教養孫子女的責任。另外,由於社會變遷快速,許多兒童或青少年所面臨的社會方面的問題,例如:失業、暴力、青少年未婚懷孕、藥物濫用及愛滋病注射,大多數的祖父母,由於體力衰弱的因素,對於要如何協助其孫子女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方法,不僅無心也無力去學習,因此,在管教上就會大打折扣。
(2)語言溝通的問題:由於祖父母與孫子女年代相隔較久,所處外在社會環境的不同,祖孫間的語言溝通可能會有問題。
(3)觀念價值差異的問題:祖孫分別處於不同的年代,彼此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常有所不同,因為「年老一代的價值觀念多趨向於保守性,而年輕一代則多傾向於開放性」。
(4)管教態度與技巧的問題:一方面指因來自世代間的差異,以及祖父母與孩子父母常處在不同的環境下,所造成管教態度與技巧差異問題,以及導致婆媳間的問題。另一方面則認為祖父母之管教態度與技巧較不理想的,容易導致管教不當的情形。
(5)文化刺激的問題:祖父母常被認為是文化刺激較弱的一群,故被認為無法提供較多的文化刺激。
(6)相關資源網路的問題:祖父母對於孫子女之照顧常處於封閉的情境中,欠缺有效的支援網路,特別是教養孫子女能力的支援與培養上。

五、結語
臺灣有句傳統的諺語說:「作豬,就要吃餿;做嬤,就要帶孫。」儘管字裡行間隱約訴說著宿命的無奈,卻一語道盡傳統觀念中托育責任的歸屬。隔代教養是社會變遷以及都市化之下的產物,如雙薪家庭的增加和離婚、遺棄、未婚懷孕等社會文化的壓力以及失業、父母被監禁其它個人因素,祖父母於是成為替代父母角色的首要人選。
實施隔代教養應考慮的因素:考慮祖父母身心及意願;祖父母不會溺愛孫子女;祖父母能給孫子女足夠的文化刺激;祖父母的體力能夠負擔;祖父母的管教方式能夠適宜。
假若以上條件若能配合,在父母與祖父母間取得共識後,才能將子女由祖父母教養,以免造成日後孩子成長的問題,或兩代間的不愉快。而父母在隔代教養的過程中,仍須留意以下幾點:父母的愛是他人無法取代的,對孩子應更加留意、關心;多抽控陪孩子,並參與他(她)的活動;和祖父母溝通好管教子女的方法;和孩子的老師保持良好而密切的聯繫;提供正確的教養資訊給祖父母;祖父母未能協助孩子課業的部分,委由他人幫忙(如安親班或其它親人)。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這個道理每個做父母都知道,可是面臨多重角色的抉擇時,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不管社會如何變遷、家庭結構是如何的改變,我們在面臨所不能避免須隔代教養時,父母的責任不可因此而豁免,在此隔代教養家庭之中如何取得較佳的平衡點,乃是値得我們正視的問題。

祖父母和孫子女間較不可能有良好關係。
2、兒童的情緒及行為:孫子女從原本跟爸媽在一起的「核心」小家庭變成和祖父母在一起的隔代家庭,會覺得自己被拋棄、被背叛,因而在情緒上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建立較良好的關係,因此會感到沮喪、氣餒,當然也有孫子女接受祖父母的關愛,與祖父母建立較佳的關係,為了避免祖父母失望而努力上進。
二、隔代教養對孩子外在的影響:
1、健康照護:貧困及隨之而來的缺少健康保險也是隔代教養子女的健康問題之一。祖父母本身的健康也會影響到對孫子女的健康照護。
2、學業成就:兒童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在情緒上感到失落、拒絕、憤怒與害怕,故較難與祖父母建立較良好的關係。也因為情緒上的原因,在學校中也較容易產生不適應的情形,對其人際關係和學業成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然而祖父母幫忙教養孫子女不好嗎?其正面的影響及功能有: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的關係,促進家庭和諧;當子女和父母對立時,祖父母可成為兩代之間溝通的橋樑;家中有祖父母,可讓孫子女有對老年人正確與實際的看法…等。負面的影響則為:
(1)體力上的問題:由於祖父母年紀較大、體力較差,在體力上常無法勝任教養孫子女的責任。另外,由於社會變遷快速,許多兒童或青少年所面臨的社會方面的問題,例如:失業、暴力、青少年未婚懷孕、藥物濫用及愛滋病注射,大多數的祖父母,由於體力衰弱的因素,對於要如何協助其孫子女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方法,不僅無心也無力去學習,因此,在管教上就會大打折扣。
(2)語言溝通的問題:由於祖父母與孫子女年代相隔較久,所處外在社會環境的不同,祖孫間的語言溝通可能會有問題。
(3)觀念價值差異的問題:祖孫分別處於不同的年代,彼此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常有所不同,因為「年老一代的價值觀念多趨向於保守性,而年輕一代則多傾向於開放性」。
(4)管教態度與技巧的問題:一方面指因來自世代間的差異,以及祖父母與孩子父母常處在不同的環境下,所造成管教態度與技巧差異問題,以及導致婆媳間的問題。另一方面則認為祖父母之管教態度與技巧較不理想的,容易導致管教不當的情形。
(5)文化刺激的問題:祖父母常被認為是文化刺激較弱的一群,故被認為無法提供較多的文化刺激。
(6)相關資源網路的問題:祖父母對於孫子女之照顧常處於封閉的情境中,欠缺有效的支援網路,特別是教養孫子女能力的支援與培養上。

五、結語
臺灣有句傳統的諺語說:「作豬,就要吃餿;做嬤,就要帶孫。」儘管字裡行間隱約訴說著宿命的無奈,卻一語道盡傳統觀念中托育責任的歸屬。隔代教養是社會變遷以及都市化之下的產物,如雙薪家庭的增加和離婚、遺棄、未婚懷孕等社會文化的壓力以及失業、父母被監禁其它個人因素,祖父母於是成為替代父母角色的首要人選。
實施隔代教養應考慮的因素:考慮祖父母身心及意願;祖父母不會溺愛孫子女;祖父母能給孫子女足夠的文化刺激;祖父母的體力能夠負擔;祖父母的管教方式能夠適宜。
假若以上條件若能配合,在父母與祖父母間取得共識後,才能將子女由祖父母教養,以免造成日後孩子成長的問題,或兩代間的不愉快。而父母在隔代教養的過程中,仍須留意以下幾點:父母的愛是他人無法取代的,對孩子應更加留意、關心;多抽控陪孩子,並參與他(她)的活動;和祖父母溝通好管教子女的方法;和孩子的老師保持良好而密切的聯繫;提供正確的教養資訊給祖父母;祖父母未能協助孩子課業的部分,委由他人幫忙(如安親班或其它親人)。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這個道理每個做父母都知道,可是面臨多重角色的抉擇時,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不管社會如何變遷、家庭結構是如何的改變,我們在面臨所不能避免須隔代教養時,父母的責任不可因此而豁免,在此隔代教養家庭之中如何取得較佳的平衡點,乃是値得我們正視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