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隔代教育的利與弊

老年人格外疼愛孩子, 對隔輩的孫兒女容易溺愛和遷就。 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個性。 老人們認為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很可憐, 捨不得教育, 同時老人心理上更會有所顧忌——萬一有差錯閃失, 對不起兒女, 怕兒女責怪。 於是, 老人事事依著孩子, 處處保護孩子, 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 孩子犯了錯誤不及時糾正, 還常常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 在吃的方面, 給孩子做“專利菜”, 讓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辦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 代替孩子穿衣, 代替孩子整理玩具, 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飯,

Advertisiment
甚至擔心孩子摔跤, 不辭辛苦抱著孩子上下樓梯……

老人的種種愛的行為, 常常會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展緩慢, 獨立生活能力差, 處處依賴家長, 事事以我為中心, 全家人都要為他服務, 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 他就會生氣、大發脾氣, 到後來就是管不住。 老人的過分保護, 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 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 膽小嬌氣, 弱不禁風, 不能與其他小孩子和睦相處。

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 缺乏活力, 心理老化。 多數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了, 喜歡安靜, 不愛運動, 也不愛外出活動。 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 長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 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

Advertisiment
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 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 外出活動少, 一方面運動量小, 身體缺乏鍛煉, 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另一方面關在家裡見識少, 接觸新鮮事物也少, 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 缺少活力, 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 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退縮、心理老年化。

揚長避短是良方, 現實生活中, 隔代教育也不是一無是處。 劉翔, 從小父母為忙於生計早出晚歸, 他一直寄養在爺爺奶奶家, 不僅和老人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而且從老人身上學到了許多優良的品質。

祖輩家長有愛心, 對孫輩十分喜歡, 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 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 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

Advertisiment
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 應該怎樣處理, 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 他們認為孩子應在愉快、寬鬆的環境下學習與生活, 不必強求一定要這樣那樣。 事實證明, 許多由祖輩帶大的孩子, 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強于其它孩子。

然而, 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 祖輩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 因此, 隔代教育對幼兒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關鍵是如何擅用其長, 以避其短。 首先是不要過度溺愛,

Advertisiment
對孩子也要講原則, 不能事事都依著孩子, 另一方面是管理孩子的標準要一致, 不要一個在教育一個在護短, 否則會導致孩子難管, 甚至不服管教。 再者就是照顧孩子生活只是愛的一個方面, 更重要的是幫孩子養成生活、學習、衛生等方面的好習慣, 最後是能接受好的建議和意見, 不要認為老師或者其他人指出孩子的不足是為了給你難堪, 只是希望家園結合, 能改掉壞毛病和不足, 從而養成好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