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父母學堂>隔代撫養>正文

隔代撫養與幼兒心理健康

特殊家庭中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

隔代撫養家庭的“逆效應”

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 年輕的父母由于工作無暇撫養和照顧孩子, 一些當爺爺(外公)、奶奶(外婆)的, 便毅然挑起了照料孫子、孫女的重擔, 人們把這種方式稱為“隔代撫養”。 “隔代撫養”效果究竟怎樣?

路路5歲時就喜歡爺爺的樣子, 拄著柳條棍, 跟在后面亦步亦趨, 一邊走還一邊吐著痰。 如果有人問句話, 路路也總是學著爺爺的樣子拉著長腔, 慢悠悠的答非所問, 有時還夾雜著“這個這個”、“那個那個”, 張了半天嘴還沒說清什么。 爺爺倒是非常喜歡地說:“這孩子學啥象啥 ,

Advertisiment
凈講大人話”。

近年來, “隔代撫養”似乎成了一些現代家庭撫養下一代的主要模式。 誠然, 老人分擔子女的家務, 以解燃眉之急, 是有益的, 但不能不看到, 老年人記憶衰退、思維緩慢等自然衰老特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而且老年人對孫子、孫女放縱式教育會使正常的家教失衡。

其一弊:隔代撫養, 最容易產生溺愛。 因為抱孫心切, 一旦成為現實, 祖輩常會陷入欣喜若狂的熱切心態中, 他們會備加珍惜“來之不易”成果, 從而產生“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飛了”的反常做法。 同時, 由于面對的是第三代獨生子女, 老人心理上會有一些顧忌--若有差錯, 怕子女責怪。 因此事事依著還孩子, 處處圍著孩子, 孩子有了錯誤也不及時糾正,

Advertisiment
孩子不合理的愿望也常會無原則地得到滿足。

當祖輩年老的時候, 子女已長大成人, 不可能也不便再有親昵的愛☆禁☆撫表示。 現在有了孫子, 還能夠依稀見到當年自己兒女的影子, 便會將對兒女的全部情感傾注在孫子的身上。 結果, 該管的時候, 管不起來;該嚴的時候, 嚴不起來。 當孩子亂撒一氣時, 他們會一遍又一遍地整理;當孩子蹣跚著上下樓時, 他們擔心孩子摔倒, 就抱著孩子上下樓……如此種種的過分保護限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 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 讓孩子變得驕橫、任性、自私、依賴。

其二弊:祖輩不能夠用現代科學的育兒觀念來對待孫子。 他(她)們常常容易滿足于甚至沉緬于過去,

Advertisiment
把“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 運用于孫子身上。 這種現代育兒知識的不足, 加上前面所講的兩點, 很容易就讓祖輩們陷入到"溺愛"的誤區之中。 對孩子出現的諸如破壞行為、嘗試行為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 爺爺奶奶總是急著加以阻止:當孩子與同伴有糾紛時, 總是從自己孩子的利益出發, 怕自己的孩子吃虧了。

其三弊:長時間地讓祖輩帶養孩子, 一定會使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受到影響, 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而且老人往往比較疼孩子, 相比之下, 父母要嚴厲得多, 這在孩子看來就容易形成“爺爺奶奶疼愛我, 爸爸媽媽不疼”的感情錯覺, 從而影響親子感情。

其四弊:隔代撫養對老年人的健康有不利影響,

Advertisiment
因為撫養孩子要花費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侍候”一個吃喝拉撒睡都需要人照顧的小孩, 老年人難免力不從心, 從而損傷他們的身心健康。

當然隔代撫養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隔代撫養的益處有四:

一是有益孩子健康。 老年人細心周到、照顧得當, 孩子生病少, 吃得均衡, 自然茁壯成長。

二是年輕父母可省卻后顧之憂, 大展創業拳腳。 把孩子交給父母, 恐怕是最放心的了。 年輕父母可心系祖孫, 放眼世界。

三是能滿足老人們盡享天倫之樂的愿望。 這一點恐怕是最重要的。 退休了, 沒事了, 含怡弄孫, 不正是每個老人最快樂的事嗎?

四是祖輩一般不像父母那樣有望子成龍的功利思想, 不會去逼孩子學這學那。 因此, 更容易接近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Advertisiment
更能使孩子生活得自然、輕松, 而這恰恰是許多年輕父母所缺乏的。

童年期是人生大廈的基礎,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責任心的父母應當全面考慮子女的撫養問題, 做出妥善的安排。

正確對待“隔代撫養”

現實生活中, 祖輩往往與孫輩特別的親, 感情特別的深。 我們如何正確對待“隔代撫養”的現象, 充分的揚長避短呢?

首先, 要正確理解“隔代親”的情感基礎。

1、自我價值再現的心理。 老人在含辛茹苦地帶大自己的孩子時, 是一種自我價值實現。 可當孩子長大成人, 成家立業后, 他們不再依賴父母, 老人們就會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 第三代的出現, 使年輕的父母手忙腳亂, 而老人們卻能憑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指導自己的子女養育下一代。 而且第三代又是那么依賴老人,使老人的價值又有了再次體現的機會,老人們便不遺余力地投入到照顧孩子的工作中去。

2、老人對孩子的依戀情結。老人與孩子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密感,就像有一條解不開的紐帶,連接著老人和孩子的心。有人說,“老人就像孩子一樣”。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是那么開心、親密、和諧。這種依戀之情使老人一旦離開孩子,便會悵然若失,不知所措。一位奶奶曾對我說,“小孫孫不在家時,我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該干什么,真是想煞我了。”孩子成了老人生活的中心。

3、愛的補償心理。老人年輕時往往也因工作繁忙而對自己的孩子照顧不周,無暇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也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這一切使老人們心存內疚。當他們迎來第三代時,他們有時間、有能力將這份感情加以補償,因而他們對第三代倍加呵護,認為照顧好孫兒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4、老人有寬容、平和的心態。經歷了無數的風雨,老人對人生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生活的磨練也使老人們擁有了一顆慈愛、寬容的心,他們希望孫輩健康、平安、快樂地成長。孩子在老人身邊感受不到壓力,這使隔代情顯得更加自然、和諧。

其次,要充分尊重祖輩的心理需求和勞動價值。

1、珍惜老人的勞動價值。老人們精心呵護著孩子的生活,為年輕父母解決了實際困難,這是老人們對子女工作的支持與幫助,因此,要珍惜老人的勞動,對他們的真心付出應心存感激。

2、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隔代親”是祖孫之間的血緣親情,由此而產生的天倫之樂,是人類情感生活中最讓人癡迷的一部分,不要因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愛孩子而剝奪老人享受這份快樂的權力。老人與孩子間有一份默契,他們在一起,老人會覺得開心,充實,孩子則會更放松、自由。應讓老人和孩子在歡樂、祥和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愉快地生活。

3、尊重祖輩的價值觀念與教育經驗。祖輩們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及教育經驗。我們在堅持自己正確的教育觀的同時,也要耐心聽取老人的一些經驗和意見,要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念。

第三,應主動與祖輩溝通,取得教育上的協調一致。

1、父母應明確自己的教育責任。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祖輩可以協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因此,父母再忙,也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當祖輩照看孩子時,父母萬萬不可“扔下”孩子不聞不問,而應主動與祖輩溝通,經常了解、關心孩子的生長、發展情況,與老人探討育兒的方法,盡父母應盡之責。

2、掌握方法,側面提醒。要經常站在老人的角度三來看待他們的一些言行 ,尊敬、體諒他們,并且善于用恰當的方式加強與長輩的溝通,以取得教育的協調一致。當發現祖輩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應從側面提醒老人,可以通過與老人討論別人的育兒經驗使老人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促使老人改變教育態度和方法。切不可當眾駁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

3、給老人提供學習的機會,開拓老人的視野。我們應鼓勵老人參加社會活動,攜老人一同參加現代教育知識講座,經常向老人介紹一些教育實例及書刊雜志,以豐富老人的家庭知識,轉變家教觀念,從而在家庭中形成目標一致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4、有分有合,注重情感交流。不要長時間地把孩子扔給老人而只顧忙自己的事,要多過問孩子的情況,多進行情感交流,還要經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交替管教,以免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而且第三代又是那么依賴老人,使老人的價值又有了再次體現的機會,老人們便不遺余力地投入到照顧孩子的工作中去。

2、老人對孩子的依戀情結。老人與孩子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密感,就像有一條解不開的紐帶,連接著老人和孩子的心。有人說,“老人就像孩子一樣”。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是那么開心、親密、和諧。這種依戀之情使老人一旦離開孩子,便會悵然若失,不知所措。一位奶奶曾對我說,“小孫孫不在家時,我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該干什么,真是想煞我了。”孩子成了老人生活的中心。

3、愛的補償心理。老人年輕時往往也因工作繁忙而對自己的孩子照顧不周,無暇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也沒有能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這一切使老人們心存內疚。當他們迎來第三代時,他們有時間、有能力將這份感情加以補償,因而他們對第三代倍加呵護,認為照顧好孫兒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4、老人有寬容、平和的心態。經歷了無數的風雨,老人對人生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生活的磨練也使老人們擁有了一顆慈愛、寬容的心,他們希望孫輩健康、平安、快樂地成長。孩子在老人身邊感受不到壓力,這使隔代情顯得更加自然、和諧。

其次,要充分尊重祖輩的心理需求和勞動價值。

1、珍惜老人的勞動價值。老人們精心呵護著孩子的生活,為年輕父母解決了實際困難,這是老人們對子女工作的支持與幫助,因此,要珍惜老人的勞動,對他們的真心付出應心存感激。

2、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隔代親”是祖孫之間的血緣親情,由此而產生的天倫之樂,是人類情感生活中最讓人癡迷的一部分,不要因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愛孩子而剝奪老人享受這份快樂的權力。老人與孩子間有一份默契,他們在一起,老人會覺得開心,充實,孩子則會更放松、自由。應讓老人和孩子在歡樂、祥和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愉快地生活。

3、尊重祖輩的價值觀念與教育經驗。祖輩們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及教育經驗。我們在堅持自己正確的教育觀的同時,也要耐心聽取老人的一些經驗和意見,要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念。

第三,應主動與祖輩溝通,取得教育上的協調一致。

1、父母應明確自己的教育責任。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祖輩可以協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因此,父母再忙,也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當祖輩照看孩子時,父母萬萬不可“扔下”孩子不聞不問,而應主動與祖輩溝通,經常了解、關心孩子的生長、發展情況,與老人探討育兒的方法,盡父母應盡之責。

2、掌握方法,側面提醒。要經常站在老人的角度三來看待他們的一些言行 ,尊敬、體諒他們,并且善于用恰當的方式加強與長輩的溝通,以取得教育的協調一致。當發現祖輩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應從側面提醒老人,可以通過與老人討論別人的育兒經驗使老人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促使老人改變教育態度和方法。切不可當眾駁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

3、給老人提供學習的機會,開拓老人的視野。我們應鼓勵老人參加社會活動,攜老人一同參加現代教育知識講座,經常向老人介紹一些教育實例及書刊雜志,以豐富老人的家庭知識,轉變家教觀念,從而在家庭中形成目標一致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4、有分有合,注重情感交流。不要長時間地把孩子扔給老人而只顧忙自己的事,要多過問孩子的情況,多進行情感交流,還要經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交替管教,以免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