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剖腹產的10大流言!你可能誤解了剖宮產

關於剖宮產, 傳說有點兒多:剖宮產不疼, 剖宮產有利於身材的恢復和日後“性”福, 剖宮產生出來的孩子聰明、頭型完美事實上, 關於剖宮產的誤解遠不止這些, 這裡針對主要流言逐一進行剖析。

流言1順產太痛了, 剖宮產是躲避疼痛的好方法。

錯誤!

都說生孩子是最痛的, 於是, 不少准媽媽便打起了剖宮產的小算盤, 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分娩時的疼痛了。 殊不知, 說剖宮產不疼, 那僅僅是手術過程中, 由於麻醉的效果很好, 產婦確實感受不到什麼疼痛, 可當手術過後, 等麻醉的藥效消失後, 新媽媽會感覺傷口異常疼痛。

Advertisiment
尤其是打噴嚏、咳嗽或大笑時, 會使腹壓增強, 使腹部傷口疼痛加劇, 嚴重時甚至需要服用止痛藥物, 或借助術後鎮痛泵的方式來減輕痛苦, 不少新媽媽甚至在產後24小時內因疼痛而不敢活動。 通常, 剖宮產手術後傷口的疼痛會持續數天, 此外, 產後宮縮痛、排氣前的腹脹等也會等著剖宮產新媽媽。

愛心叮嚀:剖宮產只是產科的一種急救措施, 不是常規分娩方式。 准媽媽在選擇時, 需要慎重考慮, 不要為了躲避疼痛而盲目選擇剖宮產。

流言2剖宮產更有利於媽媽保持好的體形。

錯誤!

其實, 剖宮產和產後體型好壞無關。 懷孕以後, 鬆弛激素會幫助准媽媽鬆弛骨關節之間的肌肉, 使骨盆容積增大, 便於胎兒娩出。

Advertisiment
分娩之後, 隨著激素水準下降, 韌帶和稍稍變寬的骨盆就會逐漸恢復之前的狀態。 也就是說, 妊娠分娩過程不會改變女性的骨骼形態和結構, 產後身材會不會變形與生產方式無關, 而與產後的飲食及運動有關。 產後只要細心通過飲食與運動進行調節, 無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 新媽媽都能再度恢復窈窕的身材。

愛心叮嚀:月子“出關”後, 剖宮產媽媽最好不要立刻開始減肥, 而是等待身體完全康復。 大約生產2個月後可以開啟減重計畫, 逐步通過運動、改善飲食結構來進行控制, 運動方面建議選擇游泳、瑜伽、慢跑等方式。

流言3剖宮產可以避免陰☆禁☆道鬆弛, 不會影響日後性☆禁☆生☆禁☆活。

錯誤!

不少人擔心自然分娩導致的側切傷口疼痛及陰☆禁☆道鬆弛會造成夫妻間性☆禁☆生☆禁☆活的不和諧。

Advertisiment
殊不知, 陰☆禁☆道的包容性很大且有彈性, 只要產後多做骨盆運動, 通常陰☆禁☆道都會恢復以往的樣子。 更何況, 當前絕大多數家庭都只生一個寶寶, 這對陰☆禁☆道的損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 也不要以為剖宮產就可以完全避免盆底肌肉鬆弛, 因為十月懷胎的過程也會使盆底肌肉長時間過重負荷, 加上激素的影響, 盆底肌肉也會變得薄弱, 不少剖宮產的媽媽也會有一些後遺症出現, 例如小便失禁、子宮和陰☆禁☆道下垂等。 因此, 即使是剖宮產也不可輕視骨盆修復。

愛心叮嚀:骨盆恢復操:端正地平躺並將雙手放在腹部, 在感到肛門收緊、憋尿的狀態下, 用力將兩條大腿內側肌肉併攏到一起,

Advertisiment
保持該姿勢5秒, 反復持續此項運動10次。 從分娩後的第二個月起可以開始此項運動, 一個月內每日3~5次。

流言4剖宮產的傷口一定會很明顯、很難看的。

錯誤!

現在的剖宮產大多採取橫切口, 刀口一般都會選擇在腹部下方, 皮膚的褶皺處, 毛髮的邊緣, 不容易被察覺。 而且只要不是瘢痕體質, 傷口一般都會恢復得很好。 橫切口還有另外一個好處:第二次妊娠可以嘗試自然分娩, 子宮破裂的風險比較低;橫切傷口有利於縫合和術後的癒合, 便於母乳餵養。

愛心叮嚀:如果特別在意的話, 可以選擇一些護膚品進行按摩幫助傷口恢復。 如果恢復得好, 有些人的傷口會變得只剩下一道白印, 甚至不仔細看都看不出傷口的存在。

Advertisiment

流言5剖宮產的寶寶更聰明, 而且頭型更為漂亮。

錯誤!

專家們認為, 剖宮產的寶寶與自然分娩的寶寶在智力上並無差異。 寶寶的智商最主要取決於基因, 這與遺傳關係最為密切, 也就是說父母的智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寶寶的智商。 剖宮產或陰☆禁☆道分娩並不直接與智商相關, 只要能讓寶寶順利娩出, 無論是剖還是生, 都是一樣的, 而且剖宮產寶寶的適應能力要比自然分娩的寶寶稍差。

從醫學觀點來看, 自然分娩時胎頭的變形是一種正常的過程, 過些日子便會恢復原狀, 對於未來的頭型美觀度及智力均毫無影響。 反倒是剖宮產的寶寶, 由於生產過程中未經過產道的擠壓, 以至於出生的一刹那, 肺部比較不易擴張, 更容易發生肺部併發症。

愛心叮嚀:有研究證實,剖宮產寶寶情緒控制和專注力較差,有的寶寶愛哭、睡不好覺、好動。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擁抱和撫觸,在寶寶出生後的頭3個月,要經常抱著寶寶,多給寶寶做撫觸,讓他感到安全和愛,更好地促進大腦發育。

流言6第一胎剖宮產,第二胎一定要剖宮產。

錯誤!

如今剖宮產手術絕大多數採取的是橫切口,橫向切開子宮的下方,在日後分娩時造成子宮破裂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了。因此,如果上次是由於偶然原因採取的剖宮產,這次分娩時偶然因素已經不存在,只要媽媽的身體條件允許、胎兒不太大,且無其他必須剖宮產的適應症,還是可以嘗試自然分娩的。但如果導致第一次剖宮產的原因是永久性的,比如,骨盆狹窄,或者上次剖宮產術後恢復不好,術後有感染情況,或者距離上次剖宮產手術間隔時間過短,為了母嬰的安全考慮,那麼,第二次分娩也必須採用剖宮產。

愛心叮嚀:如果頭胎是剖宮產,懷第二胎最好間隔2~3年,兩次妊娠間隔不宜過短或過長。當然,是自己生還是剖,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孕媽媽要聽從醫生的建議,不要盲目地堅持某種分娩方式。

流言7超過35歲的高齡准媽媽,必須選擇剖宮產。

錯誤!

高齡孕媽媽通常是指年齡在35歲以上的孕媽媽,這個年齡界限是人為規定的,主要是因為35歲以上的准媽媽組織彈性減弱,體力相對較差,而且一旦產程中胎兒出現不測,再次妊娠存在一定困難,因此,35歲以上的准媽媽如果要求剖宮產,醫生會同意其要求。但並不是說一旦年齡達到35歲就必須進行剖宮產,如果身體條件較好,沒有其他風險因素,也可嘗試自然分娩。

愛心叮嚀:如果是高齡准媽媽,為了胎兒和自己的安危,選擇剖宮產會比較讓人放心;如果實在想順產的話,一定要在醫生檢查之後,確認具備順產的條件才可以嘗試哦。

流言8剖宮產比自然分娩更安全,恢復起來要比順產媽媽快。

錯誤!

剖宮產手術對孕婦的損傷更大,剖宮產手術本身就是一種創傷,有更高的風險。剖宮產與陰☆禁☆道分娩相比,產婦羊水栓塞、宮縮乏力、產後大出血、子宮切除、產婦死亡的風險均較高。而對寶寶來說,不恰當的剖宮產減少了其心肺功能鍛煉的機會,反而不利於寶寶自動呼吸的建立。因此,並不是剖宮產就一定比陰☆禁☆道分娩安全。

雖說如今的剖宮產手術已經不像以往那樣複雜了,但畢竟是一項大手術,從外面看切口很小,但裡面的切口還是很大的,術後可能還會遇到切口癒合、產後流血、腸粘連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問題。剖宮產的媽媽通常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而自然分娩的媽媽,幾乎一兩天內就能感覺良好,自由活動了。

愛心叮嚀:雖說剖宮產有風險,但有時為了母嬰的安全,也必須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剖宮產,比如巨大兒、頭盆不稱、胎位不正、胎兒窒息、胎盤早剝、臍帶脫垂、先兆子癇等。

流言9剖宮產手術後一旦發燒,一定是發生了感染。

錯誤!

一般情況下,剖宮產後24小時內,有些新媽媽會出現發燒現象,有時甚至高達38℃,這是身體的一種正常反應,並不意味著就是感染。因為剖宮產的傷口刺激身體發生了變化,有可能會導致血管、淋巴組織極度充血,腫脹,引起體溫升高。另外,產後乳汁順利分泌出來之前,新媽媽的身體也有可能會出現發燒的跡象,尤其是乳☆禁☆房表面的溫度會明顯升高。

愛心叮嚀:如果短時間發燒關係不大,要是發燒持續不退,甚至出現溫度升高的跡象,就應該進一步進行身體檢查,排除產後感染的可能性。

流言10寶寶吮吸促進子宮收縮,會妨礙傷口的癒合。

錯誤!

沒錯,寶寶的吸吮行為確實會促進新媽媽子宮的收縮,但與新媽媽的擔心完全相反,子宮收縮不僅不會妨礙傷口癒合,反而對傷口癒合有好處——會減少子宮出血,而且子宮收縮得越快,傷口復原得也越快。這也是很多醫生鼓勵新媽媽讓寶寶多多吸吮的原因。

愛心叮嚀:剖宮產後麻藥對母乳餵養沒有影響,可以儘早開奶。剖宮產手術後的媽媽在哺乳時除了姿勢與順產後略為不同外,其他哺乳注意事項都相同。在產婦能翻身坐起前,就可協助其進行母乳餵養,能翻身坐起後可採取床下坐位餵奶法和床上坐位餵奶法,可避免對腹部切口的影響。

更容易發生肺部併發症。

愛心叮嚀:有研究證實,剖宮產寶寶情緒控制和專注力較差,有的寶寶愛哭、睡不好覺、好動。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擁抱和撫觸,在寶寶出生後的頭3個月,要經常抱著寶寶,多給寶寶做撫觸,讓他感到安全和愛,更好地促進大腦發育。

流言6第一胎剖宮產,第二胎一定要剖宮產。

錯誤!

如今剖宮產手術絕大多數採取的是橫切口,橫向切開子宮的下方,在日後分娩時造成子宮破裂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了。因此,如果上次是由於偶然原因採取的剖宮產,這次分娩時偶然因素已經不存在,只要媽媽的身體條件允許、胎兒不太大,且無其他必須剖宮產的適應症,還是可以嘗試自然分娩的。但如果導致第一次剖宮產的原因是永久性的,比如,骨盆狹窄,或者上次剖宮產術後恢復不好,術後有感染情況,或者距離上次剖宮產手術間隔時間過短,為了母嬰的安全考慮,那麼,第二次分娩也必須採用剖宮產。

愛心叮嚀:如果頭胎是剖宮產,懷第二胎最好間隔2~3年,兩次妊娠間隔不宜過短或過長。當然,是自己生還是剖,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孕媽媽要聽從醫生的建議,不要盲目地堅持某種分娩方式。

流言7超過35歲的高齡准媽媽,必須選擇剖宮產。

錯誤!

高齡孕媽媽通常是指年齡在35歲以上的孕媽媽,這個年齡界限是人為規定的,主要是因為35歲以上的准媽媽組織彈性減弱,體力相對較差,而且一旦產程中胎兒出現不測,再次妊娠存在一定困難,因此,35歲以上的准媽媽如果要求剖宮產,醫生會同意其要求。但並不是說一旦年齡達到35歲就必須進行剖宮產,如果身體條件較好,沒有其他風險因素,也可嘗試自然分娩。

愛心叮嚀:如果是高齡准媽媽,為了胎兒和自己的安危,選擇剖宮產會比較讓人放心;如果實在想順產的話,一定要在醫生檢查之後,確認具備順產的條件才可以嘗試哦。

流言8剖宮產比自然分娩更安全,恢復起來要比順產媽媽快。

錯誤!

剖宮產手術對孕婦的損傷更大,剖宮產手術本身就是一種創傷,有更高的風險。剖宮產與陰☆禁☆道分娩相比,產婦羊水栓塞、宮縮乏力、產後大出血、子宮切除、產婦死亡的風險均較高。而對寶寶來說,不恰當的剖宮產減少了其心肺功能鍛煉的機會,反而不利於寶寶自動呼吸的建立。因此,並不是剖宮產就一定比陰☆禁☆道分娩安全。

雖說如今的剖宮產手術已經不像以往那樣複雜了,但畢竟是一項大手術,從外面看切口很小,但裡面的切口還是很大的,術後可能還會遇到切口癒合、產後流血、腸粘連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問題。剖宮產的媽媽通常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而自然分娩的媽媽,幾乎一兩天內就能感覺良好,自由活動了。

愛心叮嚀:雖說剖宮產有風險,但有時為了母嬰的安全,也必須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剖宮產,比如巨大兒、頭盆不稱、胎位不正、胎兒窒息、胎盤早剝、臍帶脫垂、先兆子癇等。

流言9剖宮產手術後一旦發燒,一定是發生了感染。

錯誤!

一般情況下,剖宮產後24小時內,有些新媽媽會出現發燒現象,有時甚至高達38℃,這是身體的一種正常反應,並不意味著就是感染。因為剖宮產的傷口刺激身體發生了變化,有可能會導致血管、淋巴組織極度充血,腫脹,引起體溫升高。另外,產後乳汁順利分泌出來之前,新媽媽的身體也有可能會出現發燒的跡象,尤其是乳☆禁☆房表面的溫度會明顯升高。

愛心叮嚀:如果短時間發燒關係不大,要是發燒持續不退,甚至出現溫度升高的跡象,就應該進一步進行身體檢查,排除產後感染的可能性。

流言10寶寶吮吸促進子宮收縮,會妨礙傷口的癒合。

錯誤!

沒錯,寶寶的吸吮行為確實會促進新媽媽子宮的收縮,但與新媽媽的擔心完全相反,子宮收縮不僅不會妨礙傷口癒合,反而對傷口癒合有好處——會減少子宮出血,而且子宮收縮得越快,傷口復原得也越快。這也是很多醫生鼓勵新媽媽讓寶寶多多吸吮的原因。

愛心叮嚀:剖宮產後麻藥對母乳餵養沒有影響,可以儘早開奶。剖宮產手術後的媽媽在哺乳時除了姿勢與順產後略為不同外,其他哺乳注意事項都相同。在產婦能翻身坐起前,就可協助其進行母乳餵養,能翻身坐起後可採取床下坐位餵奶法和床上坐位餵奶法,可避免對腹部切口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