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剖腹產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順產和剖腹產是分娩的最為常見的兩種方式, 現在不少產婦都選擇剖腹產這種分娩方式。 不過, 你知道剖腹產是怎麼剖的嗎?寶寶又是如果順利降生的呢?

流言

——剖腹產的小孩到底是怎麼拿出來的?

——剖腹產的寶寶難道不是從肚子上的切口拿出來的?

@微博搞笑排行榜:今天和閨蜜一起洗澡, 看到她肚子上的傷疤(剖腹產留下的), 就問她:" 這麼小的口子怎麼可能把寶寶生出來啊? " 閨蜜:"你是不是以為剖腹產就是把寶寶從肚皮上來的口裡直接拿出來的啊?" 我滿臉黑線:"難道不是嗎?"

"有人回答說, 醫生切開孕婦肚子後伸手進去把寶寶從陰☆禁☆道推出來。

Advertisiment
可這跟順產就沒區別了呀。 這種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呀?"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 但是由此可見, 很多未孕的女性, 甚至是已婚已孕的女性, 都未必知道剖腹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疑問一:剖腹產到底切哪裡?

疑問二:剖腹產的切口應該切多大?

疑問三:剖腹產的寶寶是怎麼出來的呢?

下面, 讓我們一起來破解這個流言中的真相!

剖腹產, 其實應該叫剖宮產

真相大破解 關於剖腹產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剖腹產, 其實應該叫剖宮產

準確地說, 剖腹產應該叫剖宮產, 是經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的手術。 就是切開產婦小腹處皮膚, 再切開子宮, 吸乾淨胎兒的羊水, 然後把孩子從切口取出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因此, 剖腹產並不是在肚子在切, 而是在腹部, 這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但是, 剖腹產可不是僅僅切開腹部這麼簡單, 而是在切開腹部的皮膚後, 切開子宮, 才能將胎兒取出來。

你知道嗎?剖腹產, 要切開7層皮

知道嗎?剖腹產並不只是"剖腹"這麼簡單。 所謂的剖腹並不是劃開一刀就能取出胎兒, 剖腹產手術要切開腹壁至子宮壁前後共7層。

剖腹的方式是先在孕媽咪下腹部劃開約15公分左右的傷口, 再依序切開皮下脂肪、肌膜、腹肌、腹膜層、子宮肌肉層, 最後是劃開羊水腔, 然後娩出胎兒。

在取出胎盤後, 再依序縫合以上各層, 最後再以可吸收的細線縫合腹部皮膚。

並且, 在這每一層中, 都有血管、脂肪等, 因此, 剖腹產時, 產婦出血要比自然分娩出血多。

Advertisiment

剖腹產, 切口到底有多大?

" 這麼小的口子怎麼可能把寶寶生出來啊? " 相信很多媽媽們都會有疑問。 不過, 答案肯定不是"醫生切開孕婦肚子後伸手進去把寶寶從陰☆禁☆道推出來"。 其實, 腹部上的刀口只是為了要切開子宮, 從而取出胎兒的。

剖腹產的手術切口的大小, 首先是根據寶寶的大小來決定的, 因此刀口的長度會有一定的變動, 但也不是寶寶最寬處多少, 刀口就一定切多長的。 這是因為:

1、人體皮膚有彈性, 刀口可以撐開。 人體組織很強韌, 不會一撐會撕裂, 拉勾的醫生助手都很有經驗的;

2、醫生在取出胎兒時, 並不是直楞楞地拿出來的, 會有各種旋轉, 取各種最方便的角度;

3、最重要的是, 胎兒的顱骨沒有閉合,

Advertisiment
中間是有條縫的, 必要時候, 顱骨是會擠一擠縮短直徑的。

一般來說, 剖腹產的刀口在10到15公分左右。 另外, 現在縫合線有改進, 或者直接用拉索式的創可貼, 除了刀口, 旁邊不會有針眼。 這樣傷疤就顯得小多了。

所以, 沒生過孩子的人可能都會疑惑, 這麼小的刀口, 怎麼取出寶寶的呢?原來是這麼回事, 這下你知道了嗎?

橫切、豎切到底有啥區別?

剖腹產, 許多人還會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 到底是橫切好還是豎切好?其實, 橫切與豎切各有優缺點, 常隨醫師本人的經驗或孕婦個人的喜好來決定。 不過, 剖腹產的切法其實不止腹壁上的, 子宮壁上的切法也是不同的。

1、腹壁上的切口

橫切傷口更美觀——通常劃開腹部的方式有橫切與直切,

Advertisiment
橫切現在醫學上被稱為美容刀口, 恢復後只有一道白色的印痕, 傷口會比較美觀, 且位置在下腹部, 大約是恥毛齊平的位置, 這個位置並不明顯, 媽咪產後照樣可以穿露肚裝。 目前通常會以這個方式劃開腹部。

豎切操作會更簡單快速——直切法的優點是簡單快速, 劃開後進入子宮取出寶寶的速度較快, 通常在緊急的情形下會採用這個方法, 並且也有說法稱按照皮膚的構造原理豎切要比橫切的好, 特別是對於日後二次剖腹產更有利。 而且萬一今後患病還需要開腹手術, 縱切口便於操作, 可以從原來切口進入, 不至於形成2處刀口。 不過相對而言, 它的缺點就是傷口較大, 疤痕也會較明顯可見。

2、子宮壁上的切口

子宮上段縱切——為傳統式的剖腹產,緊急時才會採用;

子宮下段縱切——緊急時才會採用;

子宮下段橫切——最普遍且安全。可以減少腹膜炎或腹腔黏連的機會,此處肌肉層較薄,出血較少。切口不是位於子宮分娩強有力的收縮範圍內,因此傷口破裂的機會少。

剖腹產的寶寶咋出來?

——解密剖腹產手術全過程

1、切開腹壁:施術部位確定後,術者按常規清洗、剃毛、消毒、麻醉後,首先作一弧形切口,然後依次分層切開皮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筋膜,遇有血管應避開或做雙重結紮。再剪開腹膜,剪腹腹時須用鑷子夾起剪開一小口,然後術者將左手中指或食指伸入破口,在左手的引導下剪開腹膜至適當長度,暴露瘤胃。

2、拉出子宮:腹膜切開後,術者手臂應重新消毒並以生理鹽水沖洗,然後伸入腹腔檢查子宮,胎兒及附近器官,查明有無破裂及粘連情況。隨後讓一助手將瘤胃往前移,暴露子宮。將子宮托出至切口之外。拉動子宮時動作要緩慢,並按一定的角度。

3、切開子宮:確定子宮角大彎後,避開子宮阜,一刀切透子宮壁。將子宮壁切口的出血點充分結紮後,仔細分離切口附近胎膜。

4、拉出胎兒:取胎兒時沿著子宮切口抓住胎兒後肢跗部或前肢腕部按最適合的方向和角度慢慢的拉出胎兒。

5、剝離胎衣:處理原則是可剝離者應全部剝離,不能剝離時則將已脫落的部分剪除,讓其餘留在子宮內,待它自行脫落排出,但切口兩側邊緣附近的胎膜必須剝離剪除,否則有障縫合。

6、縫合子宮:在縫合子宮前,子宮內應均勻撒布消炎粉。子宮的封閉通常是進行兩次縫合,第一次全層連續縫合,第二道縫合漿膜肌層包埋縫合。

7、縫合腹壁:腹壁切口整理之後,首先縫合腹膜,通常用腸線進行連續縫合,腹膜縫完之前,應通過切口向腹膜注入抗生素油劑,防止感染和粘連。而後逐層,連續縫合肌肉。最後應用結節縫合皮膚。

剖腹產寶寶更易患糖尿病?

研究表明,剖腹產不僅不利於孕婦及胎兒健康,而且剖腹產嬰兒未來患1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正常分娩的嬰兒高20%。

以Chris Cardwell和Dr Chris Patterson為首的研究組,對來自16個國家的20個已發表的研究結果重新進行審查,並對約10000名患有1型糖尿病的兒童和超過100萬名正常兒童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研究者發現,剖腹產兒童患病的幾率比正常兒童增加了20 %,但是增加的20%卻無法由常規的因素來解釋,比如出生體重、母親的年齡、出生時的狀況、母親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嬰兒是否母乳餵養等。在以往研究中,所有與兒童糖尿病有關的因素都無法解釋。

子宮上段縱切——為傳統式的剖腹產,緊急時才會採用;

子宮下段縱切——緊急時才會採用;

子宮下段橫切——最普遍且安全。可以減少腹膜炎或腹腔黏連的機會,此處肌肉層較薄,出血較少。切口不是位於子宮分娩強有力的收縮範圍內,因此傷口破裂的機會少。

剖腹產的寶寶咋出來?

——解密剖腹產手術全過程

1、切開腹壁:施術部位確定後,術者按常規清洗、剃毛、消毒、麻醉後,首先作一弧形切口,然後依次分層切開皮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筋膜,遇有血管應避開或做雙重結紮。再剪開腹膜,剪腹腹時須用鑷子夾起剪開一小口,然後術者將左手中指或食指伸入破口,在左手的引導下剪開腹膜至適當長度,暴露瘤胃。

2、拉出子宮:腹膜切開後,術者手臂應重新消毒並以生理鹽水沖洗,然後伸入腹腔檢查子宮,胎兒及附近器官,查明有無破裂及粘連情況。隨後讓一助手將瘤胃往前移,暴露子宮。將子宮托出至切口之外。拉動子宮時動作要緩慢,並按一定的角度。

3、切開子宮:確定子宮角大彎後,避開子宮阜,一刀切透子宮壁。將子宮壁切口的出血點充分結紮後,仔細分離切口附近胎膜。

4、拉出胎兒:取胎兒時沿著子宮切口抓住胎兒後肢跗部或前肢腕部按最適合的方向和角度慢慢的拉出胎兒。

5、剝離胎衣:處理原則是可剝離者應全部剝離,不能剝離時則將已脫落的部分剪除,讓其餘留在子宮內,待它自行脫落排出,但切口兩側邊緣附近的胎膜必須剝離剪除,否則有障縫合。

6、縫合子宮:在縫合子宮前,子宮內應均勻撒布消炎粉。子宮的封閉通常是進行兩次縫合,第一次全層連續縫合,第二道縫合漿膜肌層包埋縫合。

7、縫合腹壁:腹壁切口整理之後,首先縫合腹膜,通常用腸線進行連續縫合,腹膜縫完之前,應通過切口向腹膜注入抗生素油劑,防止感染和粘連。而後逐層,連續縫合肌肉。最後應用結節縫合皮膚。

剖腹產寶寶更易患糖尿病?

研究表明,剖腹產不僅不利於孕婦及胎兒健康,而且剖腹產嬰兒未來患1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正常分娩的嬰兒高20%。

以Chris Cardwell和Dr Chris Patterson為首的研究組,對來自16個國家的20個已發表的研究結果重新進行審查,並對約10000名患有1型糖尿病的兒童和超過100萬名正常兒童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研究者發現,剖腹產兒童患病的幾率比正常兒童增加了20 %,但是增加的20%卻無法由常規的因素來解釋,比如出生體重、母親的年齡、出生時的狀況、母親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嬰兒是否母乳餵養等。在以往研究中,所有與兒童糖尿病有關的因素都無法解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