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針對寶寶誤吞異物的急救課程

隨著年齡增長, 活動範圍也隨之增加, 同時他們開始對周邊的事情越來越好奇, 也很喜歡將各種東西放到口中嘗一下“味道”, 這時候媽媽就不能強制阻止寶寶, 而是要用聰明的方法來改變寶寶的習慣。

家庭急救訓練課之異物窒息

小寶寶會爬會走後, 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他可能看見什麼都要摸一摸, 抓到什麼都要送到嘴裡常常, 不能去的地方也要去探索一番, 於是意外就可能發生了。 那麼父母真的是一遇到問題就需立即送醫院嗎?這種說法並不太全面, 因為在某些情況下, 應先採取一些現場急救措施,

Advertisiment
待某種危及生命的險狀緩解後再送醫院較為穩妥, 比如異物誤入氣管造成窒息時, 就應儘快地採取解決窒息的急救措施, 否則後果相當嚴重。 當然在現場急救前, 應及早打120救急電話。 同時, 作為父母學習和掌握急救知識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 為大家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急救處理方法。

遭遇寶寶吞咽異物, 父母要做到三步驟

第一步:穩住陣腳

父母千萬別自亂陣腳, 手忙腳亂的挪動或者劇烈搖晃孩子, 都是不恰當的行為。 一定要自己先冷靜下來。

第二步:及時介入

寶寶吞進的異物可大可小, 性狀各異, 因此一旦發現寶寶吞進異物, 首先應該判斷寶寶的狀況。 如果寶寶在進食或活動時突然停止,

Advertisiment
開始出現陣發性大聲嗆咳、喘息伴哮鳴音以及面色青紫、呼吸困難, 甚至出現神志不清、昏迷時, 家長應想到寶寶發生了氣管吸入異物的可能。

第三步:求救信號

如果寶寶的氣管被異物完全堵住, 或者沒有完全堵住但卻咳不出來, 那就應該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 並跟醫生說明寶寶的情況。

隨著年齡增長, 活動範圍也隨之增加, 同時他們開始對周邊的事情越來越好奇, 也很喜歡將各種東西放到口中嘗一下“味道”, 這時候媽媽就不能強制阻止寶寶, 而是要用聰明的方法來改變寶寶的習慣。

父母需要學習的兩個課程

第一課:排出異物

救護車還沒有到來之前, 父母可能只會流著眼淚等救護車, 應當儘量將寶寶氣管內的異物排出,

Advertisiment
因為氣管內異物堵塞, 會影響呼吸, 發生窒息。 即使搶救成功, 也會由於大腦缺氧, 而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所以爸媽必須爭分奪秒盡可能地幫寶寶排出異物。

小寶寶的父母這樣做

父母採取海氏急救法父母, 可以先小心地把寶寶臉朝下, 趴在自己前臂上;然後用手掌托住寶寶的頭頸, 用大腿抵住手臂作支撐。 寶寶頭一定要低於身體其他位置, 再用手掌根部果斷、用力地叩擊其背部兩肩胛骨之間5次, 利用異物自身重力和叩擊時胸腔內氣體的衝力, 促使異物向外咳出。

媽媽小心地把寶寶反過來, 讓孩子臉朝上躺在爸爸媽媽自己前臂上, 用手掌托住其頭頸部, 再用腿抵住手臂以支撐。 寶寶的頭低於身體其他位置,

Advertisiment
用兩三根手指, 將指肚放在寶寶的兩乳☆禁☆頭中點向下一橫指的位置, 垂直向下按壓約1.5~2.5釐米後鬆開, 讓胸廓回復到正常狀態, 如此連續按壓5次。

連續做5次拍背和5次胸部按壓, 直到異物被強行排出或寶寶開始咳嗽(可讓其自己咳出異物)。

晶體:有些行為不但不利於吞咽物吐出, 還會造成更多傷害, 比如用不正確的姿勢亂拍孩子的後背, 以及用手指摳喉嚨。

大寶寶的家長這樣做

爸爸媽媽站在寶寶背後, 手臂直接從寶寶腋下環抱至胸前腹部中線處(約在劍突與肚臍之間的中點處)。

一手握拳, 一手包住拳頭, 用力且有節奏地向上、向內壓數次, 以促使橫隔抬起, 壓迫肺底使其產生一股氣流從氣管內向外沖出, 迫使氣管內的異物隨氣流直達口腔,

Advertisiment
並將其排出。

貼心提示:若上述方法未能見效, 應等待急救人員來馬上送醫院急診;若寶寶吞入消化道的是小圖釘等帶鉤的異物, 切不要擅自給寶寶服用導瀉藥, 以防藥物使腸蠕動加快, 使異物損傷消化道。 總之, 凡發生異物誤入呼吸道或消化道時, 均應儘快送醫院急診, 由專科醫師進行處理。

隨著年齡增長, 活動範圍也隨之增加, 同時他們開始對周邊的事情越來越好奇, 也很喜歡將各種東西放到口中嘗一下“味道”, 這時候媽媽就不能強制阻止寶寶, 而是要用聰明的方法來改變寶寶的習慣。

第二課:心肺復蘇

如果排出異物後, 寶寶的意識尚未清晰(可以與寶寶進行對話來判斷, 不會說話的寶寶, 可拍擊其足跟部, 如能哭泣則為有意識),大動脈(如頸動脈、肱動脈、股動脈)搏動消失時,而救護車尚未抵達,那麼爸爸媽媽應立刻進行心肺復蘇(簡稱CPR)。

人工呼吸

將寶寶平躺,一手壓其額頭向背部後仰,同時一手抬起下巴,以保持氣道通暢。在手法上,爸爸媽媽應注意仰頭的幅度不可過度,向前托起下頜角不要讓嘴巴閉上,以免阻塞氣道。先深吸一口氣,用嘴封住寶寶的嘴巴,用手捏住寶寶的鼻子(對於1歲以下寶寶,爸爸媽媽應用嘴同時封住寶寶嘴巴和鼻子)將氣吹入(要記住,寶寶肺很小,不用把氣吹盡就可以填滿),同時可見寶寶胸部抬起。吹氣停止後,爸爸媽媽鬆開嘴巴,讓寶寶自然呼氣,排出肺內廢氣。依次規範,重複上述操作,每分鐘20次。1分鐘後,爸爸媽媽用大拇指放在寶寶上臂外側,食指與中指輕輕壓在內側,如能觸及肱動脈搏動則說明寶寶仍有心跳。

胸外按壓

當口對口人工呼吸效果不理想時,應將寶寶繼續保持平臥。爸爸媽媽用手指在兩乳☆禁☆頭連線的中點與胸骨正中線交叉點的下方一橫指處進行按壓。除此以外,也可配合口對口人工呼吸,保持胸外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比為5︰1(新生兒為3︰1),即每按壓5次後口對口人工呼吸1次。1分鐘後,爸爸媽媽用手測量寶寶肱動脈搏動情況,以判斷胸外按壓效果。進行心肺復蘇後,寶寶即使有了自主呼吸,也還是要請醫生進行檢查後送醫院作進一步處理。

氣管異物 重在日常防護

由於寶寶的會厭軟骨發育不成熟、牙齒未完全萌出,以及對危險的認知不足等客觀因素,嬰幼兒在其成長發育期間很容易吞咽異物或異物阻塞氣管而造成窒息。例如,有時寶寶喜歡抓、摸小紐扣、小玻璃球、小珠子等物件,導致窒息的發生;有時寶寶吃奶、果凍、蛋黃、小饅頭等食物也較容易發生嗆咳或噎食而致窒息;此外,寶寶生病時因咳不出痰或口腔分泌物過多、來不及清理等,也有可能會發生窒息。

專家建議,父母應注意不能讓寶寶隨意把東西放到嘴裡,以免誤入氣管;在寶寶進食時應有成人監護,進食時避免讓寶寶說話、打鬧、哭笑,以防食物嗆入氣管,進食完畢應確認寶寶口中的食物已吞進肚裡後再離開;家長要有安全意識,不要隨便將硬幣、糖果、瓜子及其他小物品放在寶寶觸手可及的地方。

如能哭泣則為有意識),大動脈(如頸動脈、肱動脈、股動脈)搏動消失時,而救護車尚未抵達,那麼爸爸媽媽應立刻進行心肺復蘇(簡稱CPR)。

人工呼吸

將寶寶平躺,一手壓其額頭向背部後仰,同時一手抬起下巴,以保持氣道通暢。在手法上,爸爸媽媽應注意仰頭的幅度不可過度,向前托起下頜角不要讓嘴巴閉上,以免阻塞氣道。先深吸一口氣,用嘴封住寶寶的嘴巴,用手捏住寶寶的鼻子(對於1歲以下寶寶,爸爸媽媽應用嘴同時封住寶寶嘴巴和鼻子)將氣吹入(要記住,寶寶肺很小,不用把氣吹盡就可以填滿),同時可見寶寶胸部抬起。吹氣停止後,爸爸媽媽鬆開嘴巴,讓寶寶自然呼氣,排出肺內廢氣。依次規範,重複上述操作,每分鐘20次。1分鐘後,爸爸媽媽用大拇指放在寶寶上臂外側,食指與中指輕輕壓在內側,如能觸及肱動脈搏動則說明寶寶仍有心跳。

胸外按壓

當口對口人工呼吸效果不理想時,應將寶寶繼續保持平臥。爸爸媽媽用手指在兩乳☆禁☆頭連線的中點與胸骨正中線交叉點的下方一橫指處進行按壓。除此以外,也可配合口對口人工呼吸,保持胸外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比為5︰1(新生兒為3︰1),即每按壓5次後口對口人工呼吸1次。1分鐘後,爸爸媽媽用手測量寶寶肱動脈搏動情況,以判斷胸外按壓效果。進行心肺復蘇後,寶寶即使有了自主呼吸,也還是要請醫生進行檢查後送醫院作進一步處理。

氣管異物 重在日常防護

由於寶寶的會厭軟骨發育不成熟、牙齒未完全萌出,以及對危險的認知不足等客觀因素,嬰幼兒在其成長發育期間很容易吞咽異物或異物阻塞氣管而造成窒息。例如,有時寶寶喜歡抓、摸小紐扣、小玻璃球、小珠子等物件,導致窒息的發生;有時寶寶吃奶、果凍、蛋黃、小饅頭等食物也較容易發生嗆咳或噎食而致窒息;此外,寶寶生病時因咳不出痰或口腔分泌物過多、來不及清理等,也有可能會發生窒息。

專家建議,父母應注意不能讓寶寶隨意把東西放到嘴裡,以免誤入氣管;在寶寶進食時應有成人監護,進食時避免讓寶寶說話、打鬧、哭笑,以防食物嗆入氣管,進食完畢應確認寶寶口中的食物已吞進肚裡後再離開;家長要有安全意識,不要隨便將硬幣、糖果、瓜子及其他小物品放在寶寶觸手可及的地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