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選擇剖腹產分娩的媽媽的傷口如何護理?

剖宮產即經腹部切開子宮, 將胎寶寶取出的分娩方式。 這主要適用於胎兒過大、母親的骨盆無法容納胎頭、母親骨盆狹窄或畸形, 或者分娩過程中, 胎兒出現缺氧, 短時間內無法順利通過陰☆禁☆道或母親患有嚴重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疾病而無法承受自然分娩, 可行剖宮產。 剖宮產是處理難產的主要手段, 所以不被認為是最理想的分娩方式。

剖宮產分娩後, 身體抵抗力較弱的新媽媽或腹部脂肪較厚的新媽媽有可能引起傷口感染。 另外, 有些人因體質關係, 瘢痕會越長越大, 不但影響外觀, 還會有瘙癢的困擾,

Advertisiment
處理上十分棘手, 如果有這種體質, 手術後不久應該使用矽膠片, 以減少蟹足腫瘢痕疙瘩發生。 由於手術傷口範圍較大, 皮膚的傷口在手術後 5~7日即可拆線或去除皮膚夾, 也有的醫院進行可吸收線皮內縫合, 不需拆線。 但是, 完全恢復的時間需要4~6個星期。

因此, 一定要細心呵護這些傷口, 避免給非常忙亂的月子裡增添更多麻煩。

要少用止痛藥物

剖宮產術後麻醉藥的作用慢慢地消失了, 於是腹部傷口的痛覺開始恢復, 一般在術後數小時, 傷口開始劇烈疼痛。 為了能夠很好休息, 使身體儘快復原, 可請醫生在手術當天或當夜給用一些止痛藥物。 在此之後, 就要多一些忍耐, 最好不要再使用藥物止痛, 以免影響腸蠕動功能的恢復。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講, 傷口的疼痛在3天后便會自行消失。 每天用手指頭輕輕按摩傷口3~5分鐘, 減少瘢痕產生。 如果有條件的話, 可以應用術後鎮痛泵, 分為靜脈和硬膜外兩種, 可以由產婦自行控制。 又稱PCA(pacient controlledanesthesia), 可以幫助度過前兩天疼痛的日子。

術後應該多翻身

麻醉藥物對腸蠕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腸脹氣, 因而發生腹脹。 因此, 產後宜多做翻身動作, 促進麻痹的腸肌蠕動功能及早恢復, 使腸道內的氣體儘快排出, 術後12小時, 可泡一些番瀉葉水喝, 以幫助減輕腹脹。 煮蘿蔔湯也是常用的方法, 但不要太油膩。

臥床宜取半臥位

剖宮產術後的新媽媽身體恢復與陰☆禁☆道自然分娩者相比要慢得多, 在產後24小時後就可起床活動。

Advertisiment
因此, 剖宮產者易發生惡露不易排出的情況, 但若採取半臥位, 配合多翻身, 促使惡露排出, 避免惡露淤積在子宮腔內, 引起感染而影響子宮復位, 也利於子宮切口的癒合。 剖宮產術後的新媽媽最好睡硬板床。

保持腹部切口清潔

手術後2周內, 要避免沾濕腹部的傷口, 應該禁止全身的淋浴, 而採用擦浴, 在此之後可以淋浴, 但惡露未排乾淨之前一定要禁止盆浴;傷口未癒合前請勿弄濕或弄髒, 萬一弄濕的話, 必須立即擦乾, 並塗上優碘。 每天沖洗外☆禁☆陰1~2次, 注意不要讓髒水進入陰☆禁☆道;傷口較平的人使用透氣紙膠帶, 若是易過敏、易產生瘢痕體質的新媽媽, 則可按醫師指示, 使用矽膠。 如果傷口發生紅、腫、熱、痛,

Advertisiment
不可自己隨意擠壓敷貼, 應該及時就醫, 以免傷口感染延誤治療, 使整個產假都 “泡”在傷口處理上。

儘量早下床活動

不要以傷口疼痛為藉口, 而逃避運動。 只要體力允許, 產後應該儘量早下床活動, 並逐漸增加活動量。 這樣, 不僅可增加腸蠕動的功能, 促進子宮復位, 而且還可避免發生腸粘連、血栓性靜脈炎、下肢血栓。 下床時先行側臥, 以手支撐身體起床, 避免直接用腹部力量坐起。 在咳嗽、笑、下床前, 用手及束腹帶固定傷口部位。

要忌食脹氣食物

剖宮產術後約24小時, 胃腸功能才會逐漸恢復, 待胃腸功能恢復後, 應該進食流食1天, 如蛋湯、米湯, 忌食牛奶、豆漿、大量蔗糖甜食、水果等脹氣食物。 腸道氣體排通後, 改用半流質食物1~2天,

Advertisiment
如稀粥、湯麵、餛飩等, 然後再轉為普通飲食。

要儘早順暢排尿

在拔除尿管後, 要多喝水, 稍有尿意就要試著去解小便。 新媽媽第一次排尿可能會稍有不適, 要多喝水, 多解小便, 慢慢就會消失。 還要注意排尿一定順暢, 如果一點點擠著尿就是膀胱功能沒恢復好, 需要重新插尿管, 鍛煉膀胱功能之後就可以順利排尿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