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選個氣氛好的時間 與孩子談談心

閒暇的時候, 一家人坐在一起談天說地, 不但可以增加親子溝通, 也可以更深切地瞭解孩子的思想念頭, 憂愁或歡樂, 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可惜的是,

Advertisiment
在我們身邊的家庭,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並不多, 有些家庭除了“吃飯了”、“考得怎麼樣”、“出去別惹事”等乾巴巴的幾句話, 很少和孩子進一步交流。 如此這般, 即使你把孩子的衣食住行照顧得無微不至, 他們的內心也仍然是一片荒涼。 比如有的父母認為自己跟孩子講話不用客氣, 於是態度很凶, 以至於孩子渴望成為“客人”, 以便家長對他和藹一些。

其實這種實際上都是家長的失職, 常與孩子談談心, 才可以彌補這些缺失。 至於跟孩子說什麼, 怎麼說, 也是一個問題。 有些家長常常是拉開架勢, 告訴孩子說:“來, 我們談談。 ”這樣做的後果, 基本上就是父母講道理, 孩子低頭聽了, 但並不能達到很好的交流效果。

Advertisiment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應該是隨時隨地進行的, 飯桌上閒聊, 臥室裡親熱, 孩子剛放學回家的問候, 一家人逛街或者看電視的空閒, 都是瞭解孩子, 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時光。 與孩子交談, 首先要製造一種和諧的氣氛, 說句笑話, 講點令人高興的事情, 拉近了感情距離, 效果就會好得多。

交流的目的, 是為了更好地瞭解孩子, 所以, 讓孩子多開口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通過多方式和多方位提問, 父母不但能夠瞭解更多的資訊, 還可以使提問的過程同時成為一個點撥式教導的過程, 在與孩子的一問一答中, 自然而然的達到瞭解的目的。

兒童心理學家總結了以下幾種比較實用的提問方式, 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1、敲門磚式提問

Advertisiment

這種提問方式主要是為了引起孩子的敘述, 比如:“你的觀點是……?”然後, 停下來等孩子說。 其特點是你問孩子一句話, 留足夠他或說話或抗議的時間, 你需要的資訊也就回饋回來了。 像這樣的提問還有:“那你覺得……”“你感覺……”“你以為……”“你認為……”“後來呢”“到底是怎麼回事?”等等。

2、體貼式提問

比如:孩子說他很煩, 並說了一大堆對朋友和學校不滿的話。 那家長可以這樣問他:“同學們為什麼不理你?”“你學習有什麼困難?”“你希望媽媽怎麼幫助你?”“你還有什麼要求?”

3、重點式提問

對談話中的重要部分提出疑問:“你說根本沒有希望了是什麼意思?”“你真的要放棄比賽嗎?”“你是什麼時候發現開始出現這種情況的?”

4、重複式提問

當孩子對你說了許多事情和他的想法之後,

Advertisiment
你可以說:“你看我理解的對不對?你說得是不是這麼回事?”主要是為了確認, 同時傳遞理解和關懷, 理清談話的內容。

5、選擇式提問

“要獨立完成呢?還是讓老師再給你找個搭檔?”“你看是自己複習呢, 還是讓表姐幫你複習?”“這件事情你是自己向老師講, 還是媽媽去和老師說呢?”“你是因為他不幫助你而生氣, 還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自責?”這樣問話的好處是, 你已經把孩子回答的答案圈定了, 孩子大多會從中選擇一個, 不會提出否定的回答。

6、封閉式提問

為了快速啟發孩子, 達到教育目的, 就要學會提問封閉性的問題。 比如問:“這樣做行不行?”孩子就會對你提出的建議和看法表示明確的贊成或者反對。 例如可以嗎?行不行?是不是?這類的問話都是屬於封閉性的。

Advertisiment
封閉性問題在有足夠說服把握的時候非常有用。 談到一定程度, 你覺得孩子會說“是”、“好”、“可以”時, 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 孩子的思路就會被引到到你的觀點上來, 並自覺地按照你的意願去做。 這個時候要注意, 如果孩子不是口服心服, 結果並不會理想, 還會有隱患存在。

提問是點撥孩子, 而不是斥責。 因此, 不要提一些尖銳的、讓孩子感到難堪的問題。 你的問題應該是溫和而又能夠引導孩子思考的。 同時家長要注意, 和孩子談話, 不是對孩子訓話, 而是重在思想交流。 孩子常常渴望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希望父母重視和理解自己。 家長應該主動地引導孩子說出他的心裡話, 聽了孩子的話後,應及時回饋,使孩子覺得“我被理解了”。

聽了孩子的話後,應及時回饋,使孩子覺得“我被理解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