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適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強幼兒體育活動的興趣

激發和維持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是幼稚園體育的重要目標, 也是引導孩子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 那麼如何激發和維持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呢?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1

某小班幼兒在練習跑的基本動作時, 老師給他們提供了沙包、球等, 但總覺得孩子們跑得不夠積極。 老師偶然發現孩子們喜歡上弦老鼠玩具。 當上足了弦的老鼠滿地跑時, 孩子們又叫又笑, 邊追邊喊。 於是, 老師們做了一隻形象逼真、色彩鮮豔的藍色布老鼠。

布老鼠在體育活動中一亮相, 孩子們立刻被吸引住了。 老師拉著老鼠跑,

Advertisiment
孩子們跟在後面邊喊邊追。 一會兒, 大老鼠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了, 他們踩(揪)下了老鼠尾巴, 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 每每只能插空摸摸老鼠尾巴。 漸漸地, 他們退出了遊戲, 站在那裡成了“觀眾”。

為此, 老師們又準備了另一隻黃顏色布老鼠。 活動時, 拖著黃老鼠的老師跑得快一些, 方向變化多一些;而拖著藍老鼠的老師跑得慢一些, 變化少一些。 跑得快的孩子就去追黃老鼠。 而跑得慢的孩子自然就去追藍老鼠。 全班孩子都跑跳著運動起來了。

案例2

教師帶著中班的孩子們練習投擲動作, 方法是先講解、示範投沙包的姿勢和要領, 並一再強調只有這樣才能投得遠, 然後孩子們練習。 孩子們開始還認真、用力地投,

Advertisiment
幾輪後, 便越來越不起勁了, 有的乾脆用沙包互相打著玩了。

突然, 一個沙包打在老師的眼鏡上。 扔沙包的小偉趕緊認錯:“老師, 我不是成心的, 我是想打他的。 ”這一擊, 使教師產生了一個改變傳統訓練方式的新構想。

教師把孩子們帶到畫著動物頭飾的牆邊, 指著大灰狼說:“大灰狼要追小兔子了, 咱們用沙包打它的頭, 救小兔子好嗎?”然後請小偉第一個投, 他準確打中了。 教師通過問小偉為什麼投得這麼准、注意小偉的姿勢了嗎這些問題, 引導孩子們注意小偉的動作, 議論他的手怎麼抬起來的, 腿怎麼站的, 身體怎麼轉動的。 孩子們邊議論邊模仿, 邊互相糾正, 很快, 多數孩子掌握了要領, 越投越准, 越投越遠。

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給我們如下啟示。

Advertisiment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投放活動材料, 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小班的孩子喜歡有趣的、假扮性強的體育遊戲, 他們對活動的投入程度更依賴遊戲材料的支持, 往往把自己想像成強有力的角色, 把活動材料要麼想像成“對手”, 積極去“戰勝”它, 要麼想像成“弱小者”, 積極去“照顧”它。 中班的孩子開始喜歡新奇刺激、競賽性的體育活動。 他們把活動材料當作説明他們實現目標的工具, 關注活動的結果, 往往把夥伴當作競爭對手, 想方設法取勝。

上述兩例中的老師們在材料設計、投放中充分運用了這些特點。 如第一例中的小班老師, 給孩子投放的材料注意了形象逼真、色彩鮮豔, 使孩子們容易投入遊戲情境:有的孩子把布老鼠當“敵人”,

Advertisiment
追著喊打;有的把布老鼠當“寵物”, 追著去保護。 為充分滿足孩子的“強有力”能力感, 老師特意把老鼠尾巴設計為活動的, 孩子追上後, 可以踩(揪)下尾巴獲得成功感。 這種設計和投放材料的方式, 讓孩子們在充分的想像中享受了遊戲的快樂, 因此, 孩子們都主動地參與了活動。

第二例中的中班老師在活動中, 及時增加活動材料。 如用沙包作為幼兒的工具, 而大灰狼頭像成了幼兒投擲的物件, 這使幼兒容易看到活動結果(沙包是不是打中了大灰狼), 以結果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投擲動作。 這種投放方式順應了幼兒關注結果的活動特點, 也使孩子主動積極地投入了活動中。

·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使用活動材料,

Advertisiment
才能維持幼兒的興趣。

及時發現孩子感興趣的材料操作方式, 並充分運用這種方式, 把要實現的教育目標物化在使用材料進行活動的過程中, 這是提高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的關鍵。

小班老師發現孩子們在玩沙包、玩球時跑一會兒就不積極了, 而對一隻上弦老鼠玩具卻有著長久的濃烈興趣和積極行動(又叫又喊, 長時間地追著跑), 於是領悟到, 追逐跑的方式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方式。 老師們不是把形象生動的布老鼠扔給孩子自己玩就行了, 而是讓布老鼠“跑”, 孩子們追。 老師在拉著老鼠跑的時候, 用了快跑、慢跑、轉彎跑等方式, 把小班幼兒跑的基本動作和技能練習都融合在孩子喜歡的遊戲中, 孩子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中班老師發現孩子們練習投擲越來越沒勁,卻對用沙包互相打著玩興趣盎然,她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觀察、思考如何調整活動的方向。當老師的眼鏡無意中成了投擲的對象時,老師一下子悟到孩子感興趣的投擲方式是投中目標,而不是重複投擲動作。於是,她及時調整了活動材料的投放數量和使用方式,採用了動作和工具→物件→結果回饋→調整動作的自主活動模式,而非傳統的動作→教師回饋的訓練模式。即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把活動材料當做工具(沙包),當作活動物件(大灰狼),把夥伴當做模仿學習的榜樣、競賽的對手,在教師巧妙提問的引導下,主動地觀察、模仿、調整投擲的動作,以達到打中大灰狼的目標。大多數孩子興致勃勃地參與了活動,很快掌握了要領。

·通過活動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讓每個孩子都對體育活動感興趣。

尊重、接納個體差異,通過活動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讓每個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成功感,才能激發並維持每個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瞭解每個孩子在運動速度、耐力、運動量等方面的差異,根據這些差異,教師有意識地設計材料的投放量與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難度,讓幼兒能自主地選擇符合自身運動水準的活動方式,這將保證每個幼兒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到成功,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案例1就是很好的例證。當發現體力弱的孩子退出遊戲的問題時,教師再次反思,認識到活動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沒有考慮孩子運動能力的個體差異,因此不能很好達到讓每個兒童參與並獲得成功感的目標。於是,老師又投放了另一隻布老鼠,並在速度和方向變化等方面有差別地使用這兩種活動材料。這種使用上的差別,妙在讓孩子們在自己運動水準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活動的強度,避免老師根據孩子能力分組給孩子帶來的“貼標籤”的負效應──即使那些能力較弱的孩子以老師的“分組”作為評價依據,認為自己能力差、不行,使孩子感受不到成功。

孩子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中班老師發現孩子們練習投擲越來越沒勁,卻對用沙包互相打著玩興趣盎然,她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觀察、思考如何調整活動的方向。當老師的眼鏡無意中成了投擲的對象時,老師一下子悟到孩子感興趣的投擲方式是投中目標,而不是重複投擲動作。於是,她及時調整了活動材料的投放數量和使用方式,採用了動作和工具→物件→結果回饋→調整動作的自主活動模式,而非傳統的動作→教師回饋的訓練模式。即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把活動材料當做工具(沙包),當作活動物件(大灰狼),把夥伴當做模仿學習的榜樣、競賽的對手,在教師巧妙提問的引導下,主動地觀察、模仿、調整投擲的動作,以達到打中大灰狼的目標。大多數孩子興致勃勃地參與了活動,很快掌握了要領。

·通過活動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讓每個孩子都對體育活動感興趣。

尊重、接納個體差異,通過活動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讓每個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成功感,才能激發並維持每個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瞭解每個孩子在運動速度、耐力、運動量等方面的差異,根據這些差異,教師有意識地設計材料的投放量與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難度,讓幼兒能自主地選擇符合自身運動水準的活動方式,這將保證每個幼兒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到成功,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案例1就是很好的例證。當發現體力弱的孩子退出遊戲的問題時,教師再次反思,認識到活動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沒有考慮孩子運動能力的個體差異,因此不能很好達到讓每個兒童參與並獲得成功感的目標。於是,老師又投放了另一隻布老鼠,並在速度和方向變化等方面有差別地使用這兩種活動材料。這種使用上的差別,妙在讓孩子們在自己運動水準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活動的強度,避免老師根據孩子能力分組給孩子帶來的“貼標籤”的負效應──即使那些能力較弱的孩子以老師的“分組”作為評價依據,認為自己能力差、不行,使孩子感受不到成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