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道理都懂,為什麼你還是管不好孩子?

上周高中同學聚會, 我們的老校長也來了。 大家都給他敬酒, 感謝老校長的教育之恩。 老校長現在已經退休在家, 他在任期間, 帶出的十幾屆學生都很優秀。 在教育和管理上確實很有一套。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校長的兒子很不爭氣, 原來上學的時候就出了名的叛逆, 到現在好像也沒混出什麼名堂, 一大家子還指著老校長的退休工資生活。

當時我們也很不明白, 校長教育出的學生那麼優秀, 為什麼輪到自己的孩子就束手無策了呢?其實有很多的家長也有類似的困惑, 為什麼知道的道理這麼多,

Advertisiment
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睿媽觀察了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 發現有3個原因, 很值得我們反思, 相信很多家長看後, 會深有感觸。

你是不是經常對孩子說“下不為例”

常常聽到父母說這樣的話, “算了算了, 不過下不為例”。 “好了, 別哭了, 媽媽給你買去就是”……

你是否也是這樣的父母?說一句“算了算了”“下不為例”, 不必費很多口舌跟孩子講道理, 也不必費盡心思讓他停止哭泣。 自己省心, 孩子也高興。

暫時滿足他的要求, 下次不由著他性子就行了。 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 可往往事與願違。

在該拒絕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 孩子也就在這樣的“妥協”中放任自己, 甚至變本加厲。

因為破例一次, 他還會貪心第二次。 而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最下不了狠不下心。

Advertisiment
等到第二次, 很可能又一句“下不為例”就過去了。

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 孩子也一樣, 讓他嘗到一次甜頭, 後面就沒有甘休的時候。

很多孩子, 最初學會對媽媽提要求的時候, 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 只要媽媽的不是堅定的拒絕, 孩子就會繼續堅持, 甚至用哭鬧來要脅媽媽。

但如果媽媽非常堅決, 孩子就逐漸放棄讓媽媽順從自己的念頭。 相反, 如果媽媽屈服了, 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只要嘗到了一次甜頭, 孩子就會抓住媽媽的弱點, 繼續用任性執拗的方式讓媽媽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正確做法:涉及到原則性的事情, 該不答應就不能答應。 比如孩子吃飯不好好吃, 非得要吃家裡沒有的零食。

Advertisiment

你就得讓他明白, 無論再怎麼鬧, 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應。 孩子“碰壁”了一次, 知道耍賴沒有用, 下次就不會再如此。 對於過分要求, 沒有“下不為例”。

你會懲罰孩子嗎

◆什麼時候該懲罰

不要理解為把懲罰當成教育孩子的“尚方寶劍”, 隨意懲罰。 懲罰歷來是管教孩子的一種手段, 但是在說服教育無效情況下使用, 在任何時候都只是“輔助手段”。

如果孩子太執拗、固執、任性, 無論怎麼教育都無動於衷, 而若不立即制止, 很可能會造成很嚴重後果, 養成不良習慣, 再糾正起來難以奏效。 這種情況下, 家長就得採取懲罰的手段。

孩子犯了錯誤, 要讓他自己承受後果, 讓他明白有些事情是“自作自受”。 比如, 總是欺負別人, 小朋友們都不搭理他了,

Advertisiment
這就是遭到了“自然後果”的懲罰。

但如果是一些非行為習慣或道德品質方面, 如在智力開發或文化學習上出現了問題, 不要輕易使用懲罰。

因為這樣做, 很容易使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過程蒙上痛苦和不愉快情緒的陰影。

◆有原則的懲罰

懲罰孩子要遵守三個原則:一是不可濫用。 不到萬不得已時, 一般不用。

二是公正合理, 恰如其分。 要根據孩子所犯錯誤的情節輕重、性質以及態度確定懲罰的方式。 過輕起不到積極作用;過重會傷害孩子身心健康, 引起逆反心理。

三是懲罰要看孩子的個性特徵、性別特徵。 要讓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得了, 避免產生副作用。

你是不是經常照搬“聽來的”道理

不知道從何時起,

Advertisiment
不管遇到什麼孩子問題, 家長總是喜歡查電腦翻微信, 或者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專家”。 只要擁有這些, 仿佛就能解決教育孩子的一切問題。

於是, 為了迎合著家長的需求, 無論微博上, 還是傳統媒體上, 教育話題已經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話題。

教育這個嚴肅的話題, 也開始被許多人利用, 不管對教育的理解有多少, 總會製造一些熱門話題博人眼球。

網路帶給我們取之不盡的知識和資訊的同時, 也會魚龍混雜, 甚至虛實難辨、真假難分。 很多沒有經驗的家長就容易被這些繁雜的資訊誤導。

因此, 作為家長, 如何利用網路的優勢説明自己育兒, 如何判別應接不暇的育兒知識和資訊, 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就需要家長不要盲目跟風, 要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探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育兒觀念。

教育專家也好、育兒書籍也罷,都是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的參照物而已。可能會給家長提供思路,但並不意味著全部符合自家孩子。

世界上沒有一個教育專家能夠解決所有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專家是絕對權威的。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確實需要學習,但更多的應該是投入和參與,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實際行動。

要認真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判斷哪種方式對自己孩子才是最有效的,最終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確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觀念。

要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探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育兒觀念。

教育專家也好、育兒書籍也罷,都是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的參照物而已。可能會給家長提供思路,但並不意味著全部符合自家孩子。

世界上沒有一個教育專家能夠解決所有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專家是絕對權威的。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確實需要學習,但更多的應該是投入和參與,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實際行動。

要認真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判斷哪種方式對自己孩子才是最有效的,最終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確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觀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