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行為是愛孩子,還是慣孩子?看完這篇你就分清了

對父母來說, 最大的挑戰, 是當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攪在一起分不開時, 就容易出現慣孩子的行為。

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 是愛不是慣

兒子學吃飯時, 我們經常會把一些切好的蔬菜水果拿到他面前, 由他自己抓著吃。 有一次, 老公給兒子切了芹菜丁, 他抓起來就揚到了頭上, 然後開心地笑。

當時正好有位親戚在家裡做客, 便制止兒子說:“寶貝, 不可以玩食物, 食物是用來吃的!”我說:“沒關係, 讓他玩吧, 玩夠了他就吃了!”親戚難以理解:“這可不行, 要是養成了壞習慣, 以後就會浪費糧食!”我笑笑說:“沒事兒!”

Advertisiment

親戚說:“現在的父母都好慣著孩子……”我笑笑沒再說什麼, 坐在兒子身邊, 只見他一粒粒地撿起碎菜, 塞進一個瓶子裡, 安靜而專注。 20分鐘後, 他又將碎菜從瓶子裡摳出來, 放到嘴裡……

我明白, 對一個嬰兒來說, 玩食物無關乎道德, 這只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這個時期的孩子, 他們的感覺是向世界敞開的, 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事物, 然後漸漸形成對事物的認識。 比如兒子吃西瓜, 會用手指摳瓜子, 西瓜的湯水流進袖口裡, 他開心地說:“火車鑽山洞了!”

他也曾在吃葡萄的時候一顆顆剝掉葡萄皮, 然後將一小餐盒晶瑩剔透的葡萄送給我當禮物。 還有吃雞蛋的時候, 他撿蛋皮, 然後一塊塊排列起來, 說是在拼恐龍化石……總之,

Advertisiment
這個小小的餐桌滿足了他的好奇心, 讓他發揮了想像力。 如果這算是慣的話, 我覺得慣得特別值。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是愛不是慣

我兒子3歲前, 經常尿褲子, 我從來不責備他, 只是耐心為他清理, 溫和地對他說:“寶貝, 下次便便提前告訴媽媽好嗎?”兒子“嗯”一聲, 下次照樣尿褲子。

有一天, 他在奶奶家尿了褲子, 爺爺奶奶一起沖過來幫我教育兒子:“羞羞羞!都多大了, 還往褲子裡尿。 ”兒子懵懵懂懂地看著他們, 不知道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臉上劃拉與他尿濕了褲子有什麼關係。 我則沒說什麼, 帶著兒子繼續玩耍去了。

奶奶轉身說:“哼!懶爸懶媽, 好好慣著吧!”她不明白, 其實, 我在大小便方面不苛責孩子, 是因為我知道, 在孩子的膀胱肌和肛門擴張肌都沒有發育成熟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是沒有辦法主動控制大小便的。

不過分干涉孩子的大小便, 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有重大意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身體發育的同時, 心理上也在劃分著自主權邊界。 比如, 兩三個月的孩子吃拳頭, 五六個月的孩子玩舌頭……這些表現, 都是他們在感知和駕馭自己的身體, 明白這是自己的領地, 自己可以負責。

這種控制意識和責任意識, 對他們的心理影響很大。 把孩子便便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也是一樣的道理。 他會逐漸地感受到從不可控到可控的成就感, 這很重要的。

當然, 對於公婆說我慣孩子, 我起初有點兒委屈, 但是, 當我想到我是為了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時, 就會覺得遭受些誤解也是值得的。

Advertisiment
而且, 這種分歧在於大家對育兒知識的掌握。 我作為一個關注親子教育的媽媽, 比公婆多懂一些是正常的。 我遵循科學的育兒方法, 當影響不了別人的時候, 至少可以做好自己。

分清彼此的需求才能做到不慣孩子

對我來講, 最大的挑戰, 是當我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攪在一起分不開時, 就容易出現慣孩子的行為。

有一次, 我帶兒子去商場, 一口氣買了許多玩具。 老公說:“這麼多, 他哪裡玩得過來!”我有些氣憤:“真摳門, 你是怕花錢吧!”但我隨即意識到, 我這個聲音是非理智的。 那一刻, 我瘋狂地選購玩具, 是在補償自己童年時物質緊缺的遺憾;而對老公的氣憤, 則來自於我曾經得不到時內心留下的委屈。

Advertisiment

認識到這些, 我把一些玩具放回到貨架上—是的, 兒子不需要這麼多。 我發現, 對於玩具、衣服等用品, 我一旦想買, 就會迫不及待地馬上去買。 因為我童年時, 母親答應給我買的東西, 經常因為一些原因變卦, 讓我傷心不已。 所以, 即便現在購買權掌握在我的手裡, 我依然對那種“不能實現感”充滿著焦慮, 所以必須馬上買到。

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心理, 每當我有這樣的衝動, 都會問自己:“這是我的需求, 還是孩子的需求?”一旦理清是自己的需求, 我就能輕輕放下了。 我知道, 假如我不能去理清這需求的界限, 會容易放縱孩子的物欲, 這就是非理智的慣了。

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 不斷建立規則:“寶貝, 這裡的玩具你可以選, 但每次只能買一件哦!”這樣一來, 孩子既得到了很好的滿足,也慢慢形成了規則意識。

做父母是一項不完美的藝術,我們都在這條路上不斷地學習,如果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先把自己梳理清晰,或許你能少一些糾結,多給孩子一些真正的愛。

孩子既得到了很好的滿足,也慢慢形成了規則意識。

做父母是一項不完美的藝術,我們都在這條路上不斷地學習,如果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先把自己梳理清晰,或許你能少一些糾結,多給孩子一些真正的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