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當媽的“焦慮綜合症”你都有嗎?

這些媽媽“焦慮綜合症”, 你都中招了嗎?
曾有心理學家和專業醫生認為, 焦慮是早期的母親角色的自然屬性, 也是寶寶出生時荷爾蒙產物。 每個媽媽在育兒這事上, 都有著追求完美的憧憬。 但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時, 又感覺無力應對, 打破了自己想成為一個完美媽媽的幻影。 隨之而來的焦慮情緒, 最先傷到的是寶寶!

“焦慮媽媽”對寶寶的傷害有多大?

影響寶寶的自我認知形象。 要知道寶寶的成長過程中, 本來就意味著各種情況的發生。 然而寶寶在吃喝拉撒這些日常需求之外, 更需要的是安全感和情感溝通。

Advertisiment
如果媽媽和寶寶在一起是輕鬆溫柔的, 寶寶也會因此感到溫暖;但如果媽媽臉上佈滿焦慮, 寶寶的自我認知形象也會變得消極起來。

寶寶變得敏感、膽小。 焦慮的媽媽常常會在寶寶出現一些小狀況時表現出強烈的不安情緒。 而這種“小動作”, 媽媽緊張的語氣也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寶寶。 比如說:寶寶在自由玩耍時, 媽媽會緊張的說這個不能碰, 那個不能拿, 這些帶有緊張感的禁止口令會讓寶寶缺失了安全感, 漸漸地也就養成寶寶敏感膽小的性格。

造成寶寶過分依賴和焦慮感。 寶寶在1-2歲間, 會漸漸感受到媽媽的內心感受。 也許有時你還不以為然, 寶寶早已察覺出了你的情緒變化。 溫柔、焦慮、嚴格或是置之不理,

Advertisiment
不規律的情緒變化會讓寶寶無法掌握規律, 只能時刻關注你的舉動來猜測你的開心與不開心, 迎合你的“完美要求”。 這時媽媽要做, 就是給予寶寶全心全意的安全感, 讓他感到可靠。

如何“逃離”初做媽媽的焦慮?

真正接受自己的無助和擔心。 要知道我們可以成為足夠好的媽媽, 而並非完美不犯任何錯誤的媽媽。 偶爾的小失誤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從哪裡跌倒, 就從哪裡爬起來”的媽媽成長之路, 這並不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當媽的都不容易, 甚至還有“玻璃心”, 這時老公的不管不顧、朋友的輕描淡寫, 婆婆的觀念碰撞, 都是媽媽的一層層壓力。 而把這種情緒放在育兒問題上, 只會越來越糟,

Advertisiment
進而“放大”了孩子的問題。 當媽媽心情低落時, 可以先深呼吸一下, 更多的氧氣有助於大腦思考與冷靜。 或是以交流的方式, 多和同齡媽媽聊聊天, 吐吐槽也能有效紓解焦慮哦。

說了那麼多, 你發現了嗎?焦慮真正的“罪魁禍首”與“解藥”正是媽媽自己。 放鬆心態, 讓育兒這件不容易的事儘量變輕鬆一點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