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年,我們相信過的“育兒真理”

傳言1 剖宮產的孩子大運動能力落後

自然分娩是正常的分娩方式。 孩子經過產道的擠壓, 主動參與了一系列適應性的轉動, 刺激了他的皮膚及末梢神經, 有效促進前庭功能和大腦的發育。 這一過程對孩子免疫功能的構建、正常呼吸的建立以及今後的身心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剖宮產的孩子自然是少了這樣的過程。 故一些研究表明, 剖宮產的孩子在大運動發育及感覺統合能力方面更容易出現落後。 但是, 這個推論並不是絕對的。 許多剖宮產出生的孩子的運動能力也可以很優秀。

提醒:必須剖宮產時不必太糾結

Advertisiment

准媽媽首先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 儘量選擇自然的方式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

但如果因為某些高危因素必須剖宮產, 也不必過分糾結。 無論如何, 媽媽和孩子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孩子出生後要多注重觸覺及運動的發育, 如多為孩子做撫觸、多讓孩子趴著玩等等。

傳言2 早學站的孩子早會走

首先要糾正一個觀念:無論站還是走, 都不是教出來的, 除了少數有發育異常的孩子外, 絕大多數孩子都不需要父母過分干預, 既不用刻意訓練, 更不能過分保護。

孩子從坐到爬、從爬到站、從站到走, 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一般來講, 站得較早的孩子走也會早一些。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

Advertisiment
比如, 有些孩子天性謹慎, 不到很有把握時決不會輕易邁出“第一步”;有些孩子的站是家長過度干預的結果, 早早就站在學步車裡, 這樣的站對孩子的運動繼續向前發展是毫無益處的。

提醒:遵循孩子自己的步調

孩子的運動不是教出來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安全、寬鬆的環境, 讓孩子遵循自己的發展軌跡, 快與慢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

傳言3 “貴人語遲”, 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發育進程, 說話也是一樣。 有些孩子語言的理解能力非常好, 也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 但就是開口晚, 這樣的孩子智力發育是沒有問題的。 但也有些孩子的說話晚本身就是智力發育落後的表現。

Advertisiment

所以, 應該綜合、全面地觀察孩子的發育水準。

提醒:警惕“語遲”外還伴隨的其他異常

在寶寶15個月大之前, 單純的說話晚並不用緊張, 但是如果同時還存在其他方面的發育問題, 如運動協調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交流能力等出現問題, 就一定要引起重視, 切不可抱著“貴人語遲”的僥倖心理, 而錯過了孩子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果15個月之後, 寶寶還是沒說出任何話, 就要向醫生諮詢了。

傳言4 安撫奶嘴用多久都沒關係

安撫奶嘴是現代媽媽選擇的育兒物品之一, 常常能立竿見影地緩解孩子的哭鬧。 只要使用的時間不是很長, 是不會影響孩子的牙齒發育的。 但是如果長時間使用, 則有可能造成牙齒咬合不正等口腔問題。

Advertisiment

提醒:安慰寶寶不是只有安撫奶嘴

小嬰兒哭鬧總是有原因的, 餓了、困了、害怕了, 孩子都會用哭聲來表達。 及時給孩子準確回應, 對他安全依戀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

不得已時再借助安撫奶嘴吧!媽媽柔軟的乳☆禁☆頭、溫暖的懷抱以及媽媽身上熟悉的味道, 都是給孩子最好的安慰, 會讓孩子很快平靜下來。

傳言5 孩子出生時個頭小將來也長不高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孩子出生時的身高, 很大一部分受母親孕期的營養、健康狀況影響, 並不能預測日後的身高。 孩子的身高與遺傳及後天環境均有關係, 父母的身高、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許多方面都與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很大關係。

有些孩子的出生體重、身高值都比較低,

Advertisiment
甚至父母身高都不高, 但在科學養育下, 孩子的個頭卻可以長很高。

即使是早產、低體重的孩子, 在精心的呵護下, 體格發育都可以追趕上正常的孩子。 反之, 如果後天的養育不合理, 出生時個頭很大的孩子日後也未必個子高。

提醒:後天的養育對身高影響很大

媽媽從孕期甚至是孕前就要關注好自身的營養、健康及情緒, 孩子出生後大可不必為出生時的身高所困擾, 抱著輕鬆的心態, 注重後天的科學養育即可。

傳言6 寶寶哭不要抱, 一抱就會慣壞

在寶寶說話之前, 正是通過哭來和世界溝通的。 你應該明白, 自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 哭是孩子跟這個世界的唯一交流, 假如媽媽毫無反應, 孩子就會產生挫折感, 對整個世界失去信心。

一些研究調查顯示,父母在寶寶哭泣時立刻給予回應,讓寶寶有被重視的感覺,有助於日後自信心與自尊心的建立,溝通技巧也比較好。

提醒: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一想

出生以前,孩子在媽媽的子宮裡無憂無慮地度過了9個月,突然之間被拋到這個世界上,嘈雜的聲音、刺眼的光線、混亂的環境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恐怖的,而小小的他除了躺在那裡什麼都不能做,還必須使勁吃奶才能生存,屁股經常濕漉漉的也很不舒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些都是讓他感到委屈的原因,他才會用盡力氣、扯著嗓子號啕大哭。

總之,孩子正處於需要無條件關愛的時期,不用猶豫,及時、正確地回應孩子的哭聲吧。

傳言7 枕禿就是缺鈣

絕大多數的枕禿現象緣于生理性脫髮。孩子躺的時間比較多,頭部又特別容易出汗,經常接觸枕頭部位的頭髮常常掉得最明顯。所以,枕禿並不意味著缺鈣。

但是,如果鈣或維生素D攝入不足,孩子就可能出現煩躁、多汗的現象,出現枕禿的幾率就會更高,所以才有了“枕禿就是缺鈣”這樣的誤解。

提醒:真正缺鈣的孩子不多

城市中的孩子真正缺鈣的很少。對於正常嬰幼兒來說,1歲以內的孩子每日奶量在600mL以上,1~2歲的孩子奶量在400mL以上,加上其他豐富的飲食,再加上每天的戶外活動或適當補充維生素D,基本能滿足鈣的需求。

傳言8 3歲前的寶寶沒有記憶

成年人對3歲之前的生活似乎沒有留下多少印象,那段時光就好像被人用橡皮擦從大腦中擦走了一樣。佛洛德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兒童失憶期”。於是有人據此得出“新生兒的大腦尚不成熟,不能儲存記憶”的結論。在過去,這種觀點盛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有研究表明,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大腦記憶的能力早在寶寶一出生,甚至在子宮裡就已經開始形成,以某種方式記錄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影響著我們以後的發展。

提醒:為孩子製造美好記憶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準備豐富有趣的刺激,為寶寶留下美好的回憶吧!要知道,許多情緒強烈的回憶都源於生命早期。那些挨打、被忽視等負性痛苦經歷,會深深烙印下來,延續到成人以後。而記憶裡的童年如果充滿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會更容易、更從容。

傳言9 讓寶寶早些獨睡有利於培養獨立性

什麼時候分床睡,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在按自己的節奏成長,有的孩子一定要和你一起睡,堅持分床會惹來他的號啕大哭,反而增加了你的疲憊;而有的孩子很小就能自己睡了,分床可以讓你也能早點得到不受打擾的優質睡眠。

反過來,如果你會因為自己不和孩子一起睡而產生不安和愧疚感,進而引起育兒的心理壓力,對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總之,讓孩子獨立睡的標準並不是年齡,而是你和孩子自己。

提醒:獨立性培養不能犧牲安全感

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對於一兩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培養他的獨立意識,而是培養他和父母間的依戀關係。如果一定要在這個階段分床,睡前最好能給他講講故事或者唱唱歌,安撫好之後再離開房間。

傳言10 一味練爬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的確,爬行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運動發育、空間感發育等均有重要意義。

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可靠的研究結果證明,會爬的孩子就一定更聰明,不會爬的孩子一定就更笨。

提醒:順應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多爬,一看到孩子站起來就橫加干預,導致有些孩子到了1歲都不太會站。

與其強迫練習,我們更應該順應孩子的發育規律,該爬時爬,該走時走,快樂、自由地發展就是最好的。

對整個世界失去信心。

一些研究調查顯示,父母在寶寶哭泣時立刻給予回應,讓寶寶有被重視的感覺,有助於日後自信心與自尊心的建立,溝通技巧也比較好。

提醒: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一想

出生以前,孩子在媽媽的子宮裡無憂無慮地度過了9個月,突然之間被拋到這個世界上,嘈雜的聲音、刺眼的光線、混亂的環境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恐怖的,而小小的他除了躺在那裡什麼都不能做,還必須使勁吃奶才能生存,屁股經常濕漉漉的也很不舒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些都是讓他感到委屈的原因,他才會用盡力氣、扯著嗓子號啕大哭。

總之,孩子正處於需要無條件關愛的時期,不用猶豫,及時、正確地回應孩子的哭聲吧。

傳言7 枕禿就是缺鈣

絕大多數的枕禿現象緣于生理性脫髮。孩子躺的時間比較多,頭部又特別容易出汗,經常接觸枕頭部位的頭髮常常掉得最明顯。所以,枕禿並不意味著缺鈣。

但是,如果鈣或維生素D攝入不足,孩子就可能出現煩躁、多汗的現象,出現枕禿的幾率就會更高,所以才有了“枕禿就是缺鈣”這樣的誤解。

提醒:真正缺鈣的孩子不多

城市中的孩子真正缺鈣的很少。對於正常嬰幼兒來說,1歲以內的孩子每日奶量在600mL以上,1~2歲的孩子奶量在400mL以上,加上其他豐富的飲食,再加上每天的戶外活動或適當補充維生素D,基本能滿足鈣的需求。

傳言8 3歲前的寶寶沒有記憶

成年人對3歲之前的生活似乎沒有留下多少印象,那段時光就好像被人用橡皮擦從大腦中擦走了一樣。佛洛德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兒童失憶期”。於是有人據此得出“新生兒的大腦尚不成熟,不能儲存記憶”的結論。在過去,這種觀點盛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有研究表明,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大腦記憶的能力早在寶寶一出生,甚至在子宮裡就已經開始形成,以某種方式記錄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影響著我們以後的發展。

提醒:為孩子製造美好記憶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準備豐富有趣的刺激,為寶寶留下美好的回憶吧!要知道,許多情緒強烈的回憶都源於生命早期。那些挨打、被忽視等負性痛苦經歷,會深深烙印下來,延續到成人以後。而記憶裡的童年如果充滿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會更容易、更從容。

傳言9 讓寶寶早些獨睡有利於培養獨立性

什麼時候分床睡,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在按自己的節奏成長,有的孩子一定要和你一起睡,堅持分床會惹來他的號啕大哭,反而增加了你的疲憊;而有的孩子很小就能自己睡了,分床可以讓你也能早點得到不受打擾的優質睡眠。

反過來,如果你會因為自己不和孩子一起睡而產生不安和愧疚感,進而引起育兒的心理壓力,對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總之,讓孩子獨立睡的標準並不是年齡,而是你和孩子自己。

提醒:獨立性培養不能犧牲安全感

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對於一兩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培養他的獨立意識,而是培養他和父母間的依戀關係。如果一定要在這個階段分床,睡前最好能給他講講故事或者唱唱歌,安撫好之後再離開房間。

傳言10 一味練爬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的確,爬行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運動發育、空間感發育等均有重要意義。

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可靠的研究結果證明,會爬的孩子就一定更聰明,不會爬的孩子一定就更笨。

提醒:順應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多爬,一看到孩子站起來就橫加干預,導致有些孩子到了1歲都不太會站。

與其強迫練習,我們更應該順應孩子的發育規律,該爬時爬,該走時走,快樂、自由地發展就是最好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