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小細節,影響寶寶安全感

“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 人們常用這句話說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 在0~3歲期間寶寶便奠定了自己人格的基礎。

良好的安全感正是寶寶形成健全人格的保障。 在寶寶人生的前幾年, 保護好他們的安全感是父母的重要責任。 寶寶的安全感建立好了, 他就可以全心專注於自己的發展;而寶寶的安全感如果有缺失, 他就會在很多不必要的態度、情緒問題上浪費大量精力, 影響發展的狀態。

在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有一些對小寶寶來說特別重要的細節, 卻往往容易被父母忽視——

媽媽要意識到0~3歲期間的陪伴對寶寶一生意義重大,

Advertisiment
錯過了這個階段, 將永遠找不回和寶寶親密無間的時光了。 因此, 媽媽最好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 儘量保證每天都能陪在寶寶身邊, 偶爾的分離也不要超過一次5天。

等寶寶3歲以後, 一方面前3年的基礎已經讓寶寶建立了較好的安全感, 另一方面寶寶的理解能力也增強了, 這時再有母子分離, 就不至於傷害寶寶的心理健康了。

有些家庭可能因為條件所限, 確實需要母子長期分離。 這種情況下, 只要適當注意, 一樣可以讓寶寶擁有良好的人生起點。 寶寶在人生的前3年特別需要相信一份確定的愛, 讓寶寶確定有一個人愛他, 就可以保證他健康成長。 這個人, 通常是媽媽, 但也可以是其他人比如寶寶從小被送回了老家,

Advertisiment
奶奶一手帶大。 只要奶奶疼愛寶寶, 對寶寶的態度好, 寶寶就與奶奶建立了健康的依戀關係。 這個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維護寶寶對奶奶的依戀, 不要因為父母具備養育條件了就直接把寶寶接回來, 造成寶寶與奶奶的分離, 這種分離可能會對寶寶的心理造成衝擊。

媽媽只要是離開, 就一定要跟寶寶說再見, 並且要說明去哪裡, 過多長時間就會回來。 當媽媽一次又一次按時回來, 寶寶就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媽媽會回來”的信心。 媽媽如果偶爾回來晚了也沒有關係, 可以往家裡打電話說明情況, 也可以回來後好好跟寶寶解釋。

有些媽媽因為每次和寶寶說再見, 寶寶都會哭鬧,

Advertisiment
因此刻意回避和寶寶說再見。 殊不知, 寶寶不知何時就要失去媽媽, 也不知何時媽媽會回來, 一切處於不確定之中, 會越發焦慮擔憂, 面對分別的場面越發要哭鬧, 結果造成媽媽更刻意的回避。 這就是一種不良迴圈。

正確的做法是, 媽媽不要怕寶寶哭鬧, 一定要正面告別。 媽媽自己要心態平和, 愉快地與寶寶說再見。 相信只要堅持正面告別, 寶寶就能夠適應。

注意寶寶睡著時離開的情況。 如果無法避免, 最好提前說明, 在寶寶睡覺前就告訴寶寶, 媽媽明天早晨要幾點走。 媽媽把心態放平, 寶寶可能最初會有點焦慮, 但慢慢就會適應。 從長期效果來看, 堅持提前說明媽媽要離開是非常必要的。

有時, 媽媽可能只是離開一小會兒就沒注意和寶寶說明。

Advertisiment
我在親子班中曾見過, 有個媽媽電話一響就拿著電話跑出去了, 沒有跟寶寶打招呼。 過一會兒寶寶開始滿世界找媽媽, 一圈兩圈找不著就哇哇大哭起來。 媽媽回來後, 剛才本來在專注工作的寶寶立刻與媽媽緊緊相依, 注意力全在媽媽身上, 直到下課都沒有心思再操作教具。

搬家與旅行, 往往會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 因此, 當父母做出這樣的安排時, 一定要考慮小寶寶的感受。 當寶寶出現情緒時, 多從寶寶微觀的生活秩序上考慮, 或許就很容易解決問題。 比如, 蒙特梭利曾經見過一個嬰兒, 哭鬧得不行, 父母以為生病了, 可是兒科醫生去了也沒有辦法。 蒙特梭利瞭解到這個小孩剛隨父母旅行歸來,

Advertisiment
在旅館裡一直睡嬰兒床, 於是馬上用枕頭給嬰兒做了一個床欄杆樣的東西, 寶寶立刻安靜下來, 滾到枕頭邊睡著了。

有些父母想讓寶寶“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甚至喜歡帶著很小的寶寶出遠門旅行。 我自己的體會是, 離我家最近的一個公園給我家大雪帶來的快樂, 與一個非常遙遠新鮮的地方給她的快樂可能差不多。 去熟悉的地方, 我可以確認她一定會高興, 而連我們都陌生的地方, 確實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我完全不能確定會出現何種狀況。 旅遊對成人一定有好處, 但這種好處不能簡單類比到小孩身上。 行萬里路不必著急, 等寶寶大些再去可能效果更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