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隨孩子的需要來指導孩子

我經常看到一些爸爸媽媽很認真地教孩子認識各種事物。 比如, 坐在公車上, 指著外面一一輛一輛的車告訴孩子“這是小車”“這是大車”“這是紅色的車”“這是藍色的車”等。 很明顯, 他們是想讓孩子認識事物, 知道車、紅色、藍色、大、小這些概念。

但是我仔細觀察那些被指導的孩子, 很少是隨著媽媽的指點, 仔細觀察和學習這些事物的, 更多的孩子要麼面無表情, 要麼興趣盎然地看著其他東西, 根本沒聽見媽媽在說什麼。

當孩子的眼睛沒有跟隨媽媽的指點注意紅色的車, 而是看著路邊的樹、走路的人或者遠處的看板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媽媽所發出的聲音對他來說就只是噪音。

如果只是噪音還好, 有些媽媽乾脆就把孩子的注意力扭轉過來, 強行打斷他對其他事物的觀察, 強迫他注意媽媽的指導:“別看那裡!看這裡!這是車, 紅色的車!”

孩子的注意力本來是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的, 他正想認識的事物並不是這個紅色的車, 但是媽媽強行移開他的注意力, 雖然也可能如願, 讓孩子學到媽媽想給他的知識, 但比起他自主的觀察和思考, 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不愉快的, 所得也很表淺, 孩子往往只記住了名稱, 沒有深入地理解。

教孩子認識事物, 最好是以孩子為主, 跟隨孩子的需要, 因時施教。 媽媽跟隨孩子的節奏, 跟隨孩子的關注點,

Advertisiment
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 然後給他介紹那個東西是什麼。

家長不要過於主動, 當孩子全神貫注地觀察一個事物的時候, 他的內心正在進行複雜的思維活動, 最好就不要打斷他, 只有當他需要我們説明的時候才去幫助, 過於主動的幫助反而是種干擾。

即使是在孩子需要我們説明的時候, 給予的幫助也要適度。 不要過多地灌輸知識, 給他的頭腦留一些想像的空間。

當孩子專注于一個事物的時候, 他是懷著強烈的好奇, 充滿著探索的欲望。 他的腦子裡絕不是簡單的概念, 更多的是對這個事物本身感興趣。 譬如, 他看見一輛車, 他不一定想知道它的名字叫車, 但是它會對它的形狀感興趣, 會對它為什麼能移動感興趣,

Advertisiment
他腦子裡會有很多問題, 甚至充滿幻想, 感到神奇和激動。 如果我們用成年人的思維向孩子解釋這個事物, 就打破了它的神奇, 讓它變成一種平常的知識。

5歲以前的孩子不宜過多學習知識。 比如, 一個昆蟲, 當孩子不知道這是什麼的時候, 他帶著強烈的好奇去觀察, 觀察中伴隨著想像和思考。 但是如果你告訴他這是昆蟲, 他的名字是什麼, 它有幾對翅膀, 它的眼睛是怎樣的, 鼻子是怎樣的, 這樣雖然他有了關於昆蟲的正確知識, 但對昆蟲的神秘感也消失了, 再沒有那麼濃厚的興趣。

跟隨孩子的需要來指導孩子, 意味著一方面要關注他的興趣點, 當他注意到什麼事物的時候, 你就給他介紹。 另一方面, 在指導的過程中, 也不要一味地灌輸,

Advertisiment
要適合孩子的心理特點, 更多地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探索的欲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