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孩兒他爹三觀不一致,怎麼在教養孩子上保持一致?

我跟C爸屬於完全不同的性格, 所以對待CC的教育, 也常有很大的分歧。

我是自由型人格, 我覺得沒有什麼比自由更舒服。

C爸是完美主義者, 覺得每件事情都該條理分明、善始善終。

前些天我家廚櫃下方的擋板被CC一腳踢掉了, 不是很好安上, 最裡面差一個小縫縫對不齊。

倒騰了好幾次, 總是差那麼一丟丟。

我的意見是:差不多得了, 最裡面的角落, 哪哪都礙不著, 差個小縫就差個小縫唄。

C爸卻不同意, 搬來工具箱, 又是扳子、又是鉗子, 著實費了好一番功夫。

我心裡想的是:為了這麼個縫縫, 大好的時間就這麼被耽誤了,

Advertisiment
有這功夫幹點什麼不好?

C爸心裡想的一定是:湊合, 湊合, 幹什麼就會湊合。

我懟回去的一定是:那你到是說說你幹的這些有意義麼?對一個破縫兒浪費的這些時間, 甚至不如躺在沙發上休養生息。

他再懟回來的一定是:哼, 你就會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當然, 事實上我一句話都沒說, 我只是在心裡把這段爭吵演練完了。

結婚這麼多年, 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明知道改變不了對方, 還瞎吵吵什麼, 閉嘴就是最好的反駁。

所以我耐著性子蹲在他旁邊, 邊陪聊邊心猿意馬的走思直至他修理完畢。

當然, 很多看不慣我的事情, 他也不會十分苛責。

比如我拿完東西總是忘記放回原位置, 他會默默幫我歸納好, 累計個十次八次之後偶爾牢騷一句:你永遠不記得把東西放回原處。

Advertisiment

So what?

他也明白, 即便我口頭答應了要改, 也只是三兩天熱度, 根本就是本性難移、爛泥扶不上牆了, 所以大部分時候只是默默的做了。

但是, 當這一切遇到CC的教育就不一樣了。

我們出於為孩子好的目的, 誰都想堅持自己的立場, 讓孩子發揚自己好的那方面, 摒棄對方差的那方面, 誰都不願妥協。

我不想讓CC活在世俗的條條框框裡, 想讓她活出自己的風格, 所以, 就想給她最大限度的自由, 只要不是原則問題, 一 一準奏。

但C爸本身就有很多的條條框框, 而且還是個潔癖, 他希望孩子活的乾乾淨淨、條理分明, 所以處處干涉。

我覺得他把孩子管的太拘束, 他覺得我讓孩子活的太放縱。

Advertisiment

即便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 我倆的意見也很難統一。

比如CC起床就想吃一個霜淇淋時, 我會覺得OK啊, 想吃就吃吧; C爸會覺得, 早晨剛起床, 早飯都沒吃, 吃霜淇淋, 有你這樣的嗎?

再比如CC想玩水, 我會覺得OK啊, 哪個孩子不愛玩水的;C爸會覺得衣服會濕、衛生間會亂、客廳也會連帶一片狼藉, 除了玩水, 其他的什麼不好?(事實上玩沙子他也照樣有意見啊)

請問戰線如何統一?

往輕了說, 我們兩個人的生活習性都不一致, 往重了說, 某些方面三觀都不合。

怎麼答覆孩子?

當著孩子的面爭出個誰高誰低, 要麼你說服我你是對的, 要麼被我說服承認你是錯的, 這是大部分人會選擇的方式。

但對於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娃來說, 誰對誰錯的意義都不大,

Advertisiment
關鍵是誰爭贏了。

反正, 吃不吃這個霜淇淋從來不是她說了算, 誰贏了就聽誰的。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傳遞給孩子的重點, 不是如何去解決問題, 而是怎樣去服從一個權威。

若是結果隨了他的願, 蹬鼻子上臉, 一副勝利者的驕傲, 對失敗方更加嗤之以鼻。

若沒隨他的願, 喪眉耷眼, 一副戰敗的挫敗感, 對勝利方更加憤憤不平。

可是他忘了, 勝利的那一方是自己的親爹媽, 失敗的那一方, 也是啊。

輸的那一方, 終歸是在孩子面前失了尊嚴。

可見當著孩子面爭吵, 從來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 有一種說法, 教養必須始終統一。

如果父母兩個人的意見南轅北轍, 孩子就會混亂, 而且會趨利避害鑽空子, 看人下菜碟。

因為這個觀點, 我們很是投入的裝了一陣子偽和諧。

Advertisiment

當C爸優先下令禁止CC做某些事, 而我覺得不必如此可以允許她做時, 為了我們的統一大計, 我不再辯論, 而是忍住不幫孩子爭取權益。

但是, 這其實是壓住了我自己內心的不快, 所以, 當他不在的時候, 出於一種補償心理吧, 我對CC貌似更放縱了一些。

那些爸爸在不能幹的事, 爸爸不在的時候, 我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畢竟, 那從來也不是我的標準啊。

同樣, 當我優先批准了CC做某些事, 違背了C爸的意願時, 為了統一大計, 他當下也按捺的住, 但不久的某個以後, 我發現他會對CC更加嚴厲。

夫妻之間的分歧如果不能被對方接納, 最終便會加倍的返還到孩子身上。

嚴格的一方, 覺得對方太慣孩子, 忍不住加倍嚴格, 最終可能演變成嚴厲。

自由的一方,覺得對方對孩子壓制太重,忍不住加倍補償,最終可能演變成溺愛和放縱。

我開始意識到事情不對頭,是因為有次我帶CC外出,又給了她平日如果爸爸在身邊一定會出言阻止的霜淇淋,脫口而出的囑咐了一句:回家別告訴你爸。

我的第一想法其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的被叨叨。

但是看到CC先是吃驚,然後兩眼放出的狡黠之光,我才明白,壓根沒這麼簡單。

她很可能因此學會隱瞞、甚至撒謊。

這真的很不好。

我這才覺悟,“教養統一”這個平靜的表面,下層暗湧的其實是夫妻之間的權力之爭。

如果本就不統一,硬用這個觀念綁架彼此,其實誰都不開心。

那麼犀利的問題來了,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爭辯出個對錯,又不能“裝”成統一的樣子,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很簡單:

事關原則的大問題,真誠的溝通,讓彼此心服口服的站在同一戰壕,比如公共場合不能允許孩子隨便打擾別人;長輩面前不能沒有禮貌;不因無理取鬧跟孩子妥協;不能以暴制暴;不靠獎勵讓孩子完成某些事,諸如此類吧。

原則性問題如果意見不統一,就一定要掰開了、揉碎了、講透了,兩個人發自肺腑的認可這些科學的養育原則,而不是為了統一口號而假妥協。

非原則性問題,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觀點,然後把問題還給孩子。

媽媽覺得你可以吃,但是爸爸覺得大早上吃霜淇淋對你的腸胃可能不太好,我尊重爸爸的意見,你自己覺得該不該吃?

媽媽覺得你可以玩水,但是爸爸說你會把浴室弄得到處是水,還會踩到客廳,我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你想想看怎麼辦吧?

著急的媽媽要忍不住鄙視我了:這算哪門子答案,說了等於白說啊?跟姐面前演“太極”呢?

其實不是哦。

我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沒強迫自己跟C爸一致,我自己舒服了,不壓抑。

我尊重了C爸的意見,沒強行執行自己的觀點,沒有直接否定甚至無視他,C爸也舒服了,不再繃著一張臉。

最尷尬的是CC,因為要不要吃霜淇淋、能不能玩水,現在又變成她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得自己想辦法。

後來她真的想出了很多辦法。

吃霜淇淋的時候,見C爸不鬆口,媽媽不給撐腰,她有時候會讓一步,討好C爸說我只吃一口就放回去,有時候兩個人會商議先去冰箱選好了吃哪個,單獨放旁邊,中午再吃。

玩水的時候,看我不盲目支持、C爸也不容妥協的樣子,她會主動提出,自己只在浴室玩,而且玩完自己會把地板上的水擦掉。

總之,不管是哪種結局,最後靠的不是父母的權力之爭,也不是孩子的撒潑耍賴,而是大家一起真誠、平等、互相尊重的解決問題。

孩子學到的,不是只能在父母之爭中做一個服從命令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做一個帶著尊重、心平氣和,跟意見不一致一方去有效談判的主動溝通者。

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今後處理與其他人的爭執和意見不合時,孩子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據理力爭。

我們都是有真性情的人,不是神,也正是每個家庭成員不一樣的性情,才能養出一個個性生動的孩子啊!

若人人都像教科書一般可以標準化處理和應對,那我們到底是在養孩子還是在生產產品?我們到底是父母還是工廠上的流水工?

夫妻兩個人有時候窮盡一生都不可能改變對方,因為生了個孩子就能建立起大一統?未免太扯淡了。

所有的育兒理論,目的是幫你把養孩子的過程變得更加輕鬆,而不是引發家庭衝突和個人壓抑。

沒有任何一種育兒方式,值得你為了堅持它犧牲掉家庭的和諧,求同存異是每個家庭的必然選擇。

只要你的出發點是真誠而不盲目的愛,無論孩子管的松一點還是嚴一點,規矩多一點還是少一點,他都能快樂長大。

父母身心愉悅,家庭和諧融洽,就是最適合孩子的養育方式。

最終可能演變成嚴厲。

自由的一方,覺得對方對孩子壓制太重,忍不住加倍補償,最終可能演變成溺愛和放縱。

我開始意識到事情不對頭,是因為有次我帶CC外出,又給了她平日如果爸爸在身邊一定會出言阻止的霜淇淋,脫口而出的囑咐了一句:回家別告訴你爸。

我的第一想法其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的被叨叨。

但是看到CC先是吃驚,然後兩眼放出的狡黠之光,我才明白,壓根沒這麼簡單。

她很可能因此學會隱瞞、甚至撒謊。

這真的很不好。

我這才覺悟,“教養統一”這個平靜的表面,下層暗湧的其實是夫妻之間的權力之爭。

如果本就不統一,硬用這個觀念綁架彼此,其實誰都不開心。

那麼犀利的問題來了,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爭辯出個對錯,又不能“裝”成統一的樣子,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很簡單:

事關原則的大問題,真誠的溝通,讓彼此心服口服的站在同一戰壕,比如公共場合不能允許孩子隨便打擾別人;長輩面前不能沒有禮貌;不因無理取鬧跟孩子妥協;不能以暴制暴;不靠獎勵讓孩子完成某些事,諸如此類吧。

原則性問題如果意見不統一,就一定要掰開了、揉碎了、講透了,兩個人發自肺腑的認可這些科學的養育原則,而不是為了統一口號而假妥協。

非原則性問題,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觀點,然後把問題還給孩子。

媽媽覺得你可以吃,但是爸爸覺得大早上吃霜淇淋對你的腸胃可能不太好,我尊重爸爸的意見,你自己覺得該不該吃?

媽媽覺得你可以玩水,但是爸爸說你會把浴室弄得到處是水,還會踩到客廳,我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你想想看怎麼辦吧?

著急的媽媽要忍不住鄙視我了:這算哪門子答案,說了等於白說啊?跟姐面前演“太極”呢?

其實不是哦。

我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沒強迫自己跟C爸一致,我自己舒服了,不壓抑。

我尊重了C爸的意見,沒強行執行自己的觀點,沒有直接否定甚至無視他,C爸也舒服了,不再繃著一張臉。

最尷尬的是CC,因為要不要吃霜淇淋、能不能玩水,現在又變成她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得自己想辦法。

後來她真的想出了很多辦法。

吃霜淇淋的時候,見C爸不鬆口,媽媽不給撐腰,她有時候會讓一步,討好C爸說我只吃一口就放回去,有時候兩個人會商議先去冰箱選好了吃哪個,單獨放旁邊,中午再吃。

玩水的時候,看我不盲目支持、C爸也不容妥協的樣子,她會主動提出,自己只在浴室玩,而且玩完自己會把地板上的水擦掉。

總之,不管是哪種結局,最後靠的不是父母的權力之爭,也不是孩子的撒潑耍賴,而是大家一起真誠、平等、互相尊重的解決問題。

孩子學到的,不是只能在父母之爭中做一個服從命令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做一個帶著尊重、心平氣和,跟意見不一致一方去有效談判的主動溝通者。

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今後處理與其他人的爭執和意見不合時,孩子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據理力爭。

我們都是有真性情的人,不是神,也正是每個家庭成員不一樣的性情,才能養出一個個性生動的孩子啊!

若人人都像教科書一般可以標準化處理和應對,那我們到底是在養孩子還是在生產產品?我們到底是父母還是工廠上的流水工?

夫妻兩個人有時候窮盡一生都不可能改變對方,因為生了個孩子就能建立起大一統?未免太扯淡了。

所有的育兒理論,目的是幫你把養孩子的過程變得更加輕鬆,而不是引發家庭衝突和個人壓抑。

沒有任何一種育兒方式,值得你為了堅持它犧牲掉家庭的和諧,求同存異是每個家庭的必然選擇。

只要你的出發點是真誠而不盲目的愛,無論孩子管的松一點還是嚴一點,規矩多一點還是少一點,他都能快樂長大。

父母身心愉悅,家庭和諧融洽,就是最適合孩子的養育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