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趣談一下剖宮產的歷史演變過程

早在西元700年, 古羅馬就有施行剖宮產的法律規定, 那時人們將妊娠末期死去的孕婦剖宮取出胎兒, 然後才准安葬,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剖宮產手術的記錄。

直到1610年, 國外才第一次在活人身上行剖宮產術, 受醫療器械和技術條件的限制, 當時的醫生只知道切開腹壁和子宮, 竟然不懂縫合子宮切口, 所以大多數產婦在行剖宮產手術後, 不是死於出血就是死於感染, 存活不足一半。

到了1876年, 醫生在取出胎兒後, 為防止孕婦子宮大出血和感染, 索性將子宮切除, 使產婦存活率大大提高了。 但是做過這樣剖宮產的女人,

Advertisiment
將永遠地失去懷孕的可能。

1882年, 醫生把孕婦的子宮前壁縱行切開, 取出胎兒, 然後將子宮的切口縫合起來, 使得她們以後仍可再次妊娠、分娩, 這是剖宮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從1970年開始, 醫生開始在子宮下段行橫切口取出胎兒, 它的優點是出血少、易縫合, 手術後不易發生粘連、子宮切口的癒合也比較牢固, 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手術方法。

推薦閱讀:關注目前剖腹產的6大關鍵字

關鍵字1:配血

全稱為交叉配血試驗。 在做產前檢查時, 醫生會給產婦做血型鑒定, 入院後手術前還會做交叉配血試驗, 以備手術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而需緊急輸血。

* 如原來有輸血史、妊娠史一定要告訴醫生。

* 告知醫生自己的血型,

Advertisiment
如原不知血型者應在手術後主動詢問醫生並牢記。

關鍵字2:備皮

對擬行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手術區域的體毛清除。

這個程式一般在手術前一天由病房護士進行(急診手術除外), 範圍從胸骨以下到大腿上1/3處。 備皮時, 護士會在產婦的肚子和大腿上部塗上肥皂液, 然後剃除所有的體毛。

* 有條件的話在備皮後溫水淋浴以減少表皮污垢。

關鍵字3:導尿術

用無菌導尿管自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 變換臥位時注意不要壓迫、扭曲導尿管。

* 拔除導尿管後儘早下床活動, 儘量不在床上小便。

關鍵字4:留置針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 是頭皮針的換代產品。

使用留置針既能避免每日進行靜脈穿刺, 也有利於血管的保護、臨床用藥和緊急搶救,

Advertisiment
同時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 留置針留置肢體可小幅度活動, 但應避免過度活動。

* 每天輸液結束後可輕輕按摩手、足, 做手部伸握動作、局部熱敷等以增加血管彈性和血液迴圈。

關鍵字5:麻醉

確保病人在無痛與安全的條件下順利地接受手術治療, 是臨床麻醉的基本任務。 麻醉工作還包括麻醉前後的準備和處理, 危重病人的監測治療, 急救復蘇、疼痛治療等方面的工作。

麻醉方法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複合麻醉。 剖腹產手術最常用的是硬脊膜外腔阻滯(通常簡稱為硬膜外麻醉), 為局部麻醉法的一種。

* 在麻醉醫生做腰部穿刺時側臥彎腰, 使腰部儘量後凸。

關鍵字6:鎮痛泵

手術創傷和強烈刺激引起的疼痛使手術後的產婦非常痛苦,

Advertisiment
病人可以自控鎮痛(PCA)泵來緩解疼痛。

* 感到疼痛即按鍵給藥而不要等到疼痛劇烈時, 這樣鎮痛效果更好。

* 使用泵期間, 在翻身、更衣、下地活動時注意防止滑脫或扭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