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寶寶學說話的方法有哪些


從出生到1周歲以前的寶寶, 這個階段主要是進行發聲練習。 出生1~2個月寶寶只會發出哭聲, 這些哭聲有時是表達饑餓、寒冷、疼痛等意思, 而有些哭聲根本就沒有什麼含義。 2個月時寶寶會發出“阿”、“伊”、“嗚”等母音。 最初的發音是偶然性的, 寶寶在各種偶然性發音中自得其樂。

到6~8個月時, 寶寶聽到大人說話也常常會發出各種聲音。 輔音多在6個月左右出現, 這一階段寶寶會偶然發出“爸”、“媽”等音, 但此時寶寶只是單純地模仿, 還沒有把這兩個發音同父母聯繫起來。 9個月時能連續發出不同音節的音, 並能聽懂大人說出的一些簡單詞(如再見、謝謝等),

Advertisiment
1周歲時能聽懂常用的10~20個詞。

快到2歲時, 出現簡單句, 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如說出“媽媽抱寶寶”, “寶寶吃飯飯”等。 在這些發展階段中, 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 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 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Advertisiment

寶寶學說話的方法

讓寶寶學說話的方法有哪些

1、不要逼寶寶講話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差, 家長為了急於讓孩子學會說話, 有時就用“逼”的方法。 比如, 孩子想要某個東西, 而家長拿著這個東西要脅孩子, 孩子不說話就不給, 這樣就造成孩子對開口講話有一種厭惡心理。 尤其是孩子開口講話比同齡寶寶晚時, 家長往往使出“逼話”這個殺手鐧, 威逼利誘, 讓孩子講話。 孩子要先理解語言, 才能表達語言, 這是一個過程。 如果逼得太凶, 孩子就會覺得講話有很大的壓力。 對這種壓力, 孩子只能用沉默不語來抗拒了。

Advertisiment

2、不要讓寶寶莫衷一是

現在有些家庭裡存在多種語種或方言, 語種或方言的混亂也是造成孩子不開口講話的一個原因。 在家庭環境裡, 夫妻雙方一會兒講方言、一會兒講普通話, 再加上頻頻地更換保姆, 保姆的方言又會刺激孩子的腦細胞。 這個刺激過程不符合孩子的語言能力, 最終導致孩子對語言莫衷一是, 不知道應該選擇何種語言。

3、多跟寶寶說說話

有的家長很少同孩子講話, 總是以為寶寶太小, 同他講話也聽不懂, 所以總讓孩子唱獨角戲。 這些家長可能不知道, 嬰兒的腦細胞是由生長環境中所得、所見、所聞的刺激來刻畫重複印象, 腦細胞也是因這些刺激而獲得成長的, 這些刺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展。

Advertisiment
語言發展有幾個過程, 一個是孩子的發音階段, 二是理解語言階段, 三是語言表達階段。 寶寶出生以後就可以訓練引導寶寶發音, 家長要不斷地和孩子交流, 把語言資訊留在孩子的腦子裡。

因此,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 家長也應該給予豐富的語言環境, 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 比如, 給孩子換尿布時、洗澡時、餵奶時, 陪孩子玩耍時、孩子睡覺時、睡醒時, 都要與孩子講講話。 勿需太多語言, 重在積累,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幾句話, 就會成為孩子語言發展的奠基石, 也為加深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奠定了基礎。

4、鼓勵寶寶多開口

孩子還不會講話, 表達某種需要時只能用動作或眼神。 家長如果看到孩子伸手去抓杯子,

Advertisiment
就趕緊給喂水;孩子啊啊、呀呀地用手指著水果, 家長馬上滿足需要……這種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生活時間長了, 孩子就會覺得:我不說話, 什麼都能被滿足, 幹嘛要說話呢。 是呀, 家長的這種行為, 使孩子喪失了與人講話的欲望和開口說話的動力, 最終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代替口頭語言與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 教孩子講話還有一個目標定位, 否則欲速則不達。 這個定位就是:教孩子講話, 要略微超過孩子的實際語言表達能力, 這個能力要在大人的幫助下能夠完成。 比如孩子會說一個字, 家長最好教兩個字, 孩子會說兩個字, 家長教三個字, 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語言能力大幅度提高。 如果孩子只能說一個字, 家長教短語或句子, 那就等於什麼也沒有教。

4大方法,看似簡簡單單,其實有著很多科學的道理,希望家長們在看完上述內容的介紹之後能吸取相關的方法,以後在教導寶寶說話的時候,多換幾種方法,何樂不為呢?

那就等於什麼也沒有教。

4大方法,看似簡簡單單,其實有著很多科學的道理,希望家長們在看完上述內容的介紹之後能吸取相關的方法,以後在教導寶寶說話的時候,多換幾種方法,何樂不為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