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寶寶學會情緒管理的10種方法

教會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是家長進行兒童早教時的重要一環, 這裡分享的這篇文章, 一共收集了10個技巧讓家長順利成為寶貝的情緒管理教練。

一、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 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 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 其實, 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説明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 需要提醒的是, 有時當孩子很生氣時, 他會對這種情緒識別也很反感, 完全不聽。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先讓他自己冷靜下來, 等孩子平靜後, 再回過頭來跟他聊聊剛才的感受。
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 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 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 能表達, 他才能溝通, 才能想辦法。 有時, 只需表達出來, 情緒就解決了。
二、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講積極情緒時說, 我們應該刻意地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這樣給自己增加積極的元素。 具體該怎樣做呢?
品味美好, 有很多方法。 比如, 隨時給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 生活中的點滴很容易被忽視略過, 我們指給孩子看, 就是在延長這些瞬間、擴大這些細節。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方法是, 存儲記憶, 延長美好。 就是說,
Advertisiment
給好事拍照、錄影、寫日記記錄、存檔, 經常跟孩子一起看, 回顧這些美好的瞬間。
另外, 要提高品味的品質, 就要培養孩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做事情的習慣。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 小孩耳濡目染, 都能跟大人學會做事情時合併幾件事, 這樣似乎提高了效率, 但實際上養成了分心的習慣。 專心地吃飯、打電話、走路, 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分享。 我們都知道, 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 鼓勵孩子主動分享, 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 小孩之所以有時不願意分享, 是因為他對所有權還缺乏安全感, 邏輯思維能力也有限, 對環境感到不可控、難以預期。 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實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動分享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孩子和幼稚園的幼稚園小朋友們經常互相分享吃的。 在家裡, 吃水果都能先給大人分一圈, 有什麼好東西也主動拿給大家看看, 雖然有時很有保留的樣子——只給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 或是只許看不許摸。
分享好東西, 把美好加倍, 我覺得這是存在於人的天性中的。 孟子教育齊宣王:“獨樂樂, 與人樂樂, 孰樂?”齊宣王都承認, 跟人共同欣賞音樂更好, 而且人越多越好。
三、隨時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積極的性格和品格, 其實還有更多沒有列出來的, 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 我們平時少看孩子的所謂缺點和錯誤, 以及能力上的種種不足, 多去發現孩子這些優秀品格的表現, 一旦發現, 就及時肯定,
Advertisiment
這樣久了, 孩子就會更多地朝這些方向去發展。
現在的家長們對能力上關注過多。 我們可以這樣想, 孩子長大後, 哪樣能力有機會得到發揮, 這很難說, 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卻是處處有用的。 能力有可能被埋沒被荒廢, 但性格和品格卻永遠不會。

四、對成長感的識別和強調
我發明了這個詞:成長感。 我們成年人都會在發現自己有所成長時感到欣喜, 對於孩子來說, 成長就更是他們的全部, 所以更加重要。 每當孩子有進步時, 我們及時指出來, 讓他看到, 告訴他, 你記得不, 你去年、上個月還是什麼樣呢, 現在都可以做到這樣了!
進步、提高、成長, 這是最能體現孩子自身價值的。 隨時抓住時機, 發現具體的進步, 告訴孩子, 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優秀!且越具體越好!
五、培養興趣愛好,
Advertisiment
提供投入做事的機會
對興趣愛好的培養, 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心理學家發現, 一個有著成熟的興趣愛好的人, 他們對新事情更感興趣, 學習能力更強。 因為他們的學習更是出於內在動機, 他們有更頑強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覺得, 興趣愛好的作用, 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閒等等, 它還可以像一個心靈上的朋友一樣, 讓人在歡樂時去跟它分享、憂傷時跟它傾訴。 另外, 它或許還能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身份, 讓你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比如, 你是一位教師, 但走出教室, 你或許告訴別人你是一個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 興趣愛好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讓我們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機會, 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寶貴。有心理學家把這叫“酣暢感”,據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重要來源。當你做你愛好的事情時,你全神貫注,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莊子幾次描述過這樣的情形。按照他的說法,這時你與“道”相連通,所以會有鬼斧神工的發揮。
而達到這種酣暢感的秘訣是,你的技術和挑戰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就是說,你做的事情的難度剛好跟你的水準相當。當然這個事最好是你喜歡做的。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時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寫作業,如果能力和難度程度相當,我們都會享受這個過程。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應該選擇哪些事情給孩子去做。我們出於愛心,總想給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讓他被動地享受,比如看電視、吃東西,他的樂趣也有,只是這些樂趣膚淺、短暫。而稍有點挑戰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難度如果過大,他就又沒了興趣。
其實小孩在玩遊戲時,常常就能體驗到這種酣暢感。孩子玩時,如果問他吃不吃蘋果之類的話,通常他完全聽不進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這非常有價值,我們要多鼓勵,少打擾。
孩子大一些之後,做事往往就參雜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壓力,難以全心投入。現在很多的興趣班更是把興趣變得沒趣了。我們家長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六、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這也是我隨口發明的詞。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點幼稚的做法,比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我們自己也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拿出來玩味。我們也可以每天睡覺前或在其他閒置時間裡,沒事就在腦子裡整理自己的這些好事。大家可以試試。其實這就是在訓練我們轉念的能力。
我們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本,專門記錄他的好事。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白板、做個展示牆,隨時記錄。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好事寶盒,把能引起美好回憶的東西或照片,都存在裡面,有空就倒出來看看……
這個心理玩具除了好事,還可以是讓自己看到全域、看到宏觀的一面,看到the big picture。比如,當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你可以跳出來想:總的來說,他是個好孩子,我是個好媽媽,我工作還不錯,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然後再看剛才的事,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
培養感恩、同理心、寬容等品格以及樂觀的思維習慣
我們家長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真是很大的。有時我感覺孩子會有點抱怨,我趁他還沒說呢,就自己開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他的想法也被帶過來了。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時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樂觀,更少消極的評判。有時大人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來還沒有任何不滿情緒呢,聽大人這麼一說,馬上就消極了。所以家長言行要慎重,別急於評價下結論,多等等,多觀察。
我們自己評論的話裡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寬容和樂觀思維,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經常會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顧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總結他的進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們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後展望美夢,再開開玩笑。
對於大一些、上學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偶爾寫感恩日記、寫好事日記(讓自己開心、自豪驕傲的事)。不必天天寫,那樣他會反感,不好堅持,可以一周寫一兩篇。或者讓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顧這一天值得感謝的事、讓自己自豪驕傲的事。我想,做這些遠比批評他的缺點更重要。

七、不做情緒綁架
我看到有的專家告訴家長,跟孩子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我想家長應該儘量少這樣去說。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的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有時候孩子哭鬧之後,等他情緒好了,我也偶爾跟他說,你知不知道,你哭鬧的時候,我真的很煩,不過關鍵的是,你這一哭,耽誤了自己的時間,你早點過來吃飯,吃飽了就高興了,就可以多玩一會了,是不是……
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我們家長也是,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媽媽這會心情不好,因為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不是什麼錯事。
八、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前面談的多是關於積極心理的建設,下面談最讓我們頭疼的消極情緒的處理。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不應該感到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然後再教給處理辦法。
教給孩子管理消極情緒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能從容去對待。我們會發現,做到這一點真是有難度啊。為什麼這麼難呢?因為,當孩子發脾氣或有其他消極情緒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又有來麻煩了!你敢跟我對抗!我的教育怎麼這麼失敗!你得長到多大才能會……!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能這麼對待我……於是我們渾身冒汗血脈噴張……
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當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來了。
要改變這種反應,首先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它是中性的,不是壞事。把它當作一陣風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發電、放風箏。
其次,要儘量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跟自己的分開。自己的勞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決。別做不合理的掛鉤。
孩子惹我生氣時,我就這樣開導自己:一方面是因為他就是個孩子,就這樣;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還可以做哪些改進,他是我教育的結果,跟誰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長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該怎樣提高,這也會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少生氣。
然後再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當我們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才能做到不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他的情緒,並且教給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緒。九、給孩子自己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
孩子發脾氣,我們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認識到消極情緒的意義,我們就知道,不必急於讓情緒消失,而是要儘量給孩子機會,讓他感受、識別,同時自己鍛煉著平復下來。他每自己平復一次,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煉。當然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還是應該用轉移法先去哄好,然後再講道理。
所以,現在我對孩子哭鬧的方法是:在發現他有點情緒,可能會發作時,如果他不需要我的説明,我常常找個藉口躲開。我發現通常我一走開,他自己很快就沒事了,當了真的發作起來時,再回來,有時啥也不說,摸摸頭給他擦眼淚。如果我自己也生氣,或者他拒絕我接近,那就捧本書待在旁邊,如果是他特別不講理的事情,我就義正言辭地說幾句。這種慷慨陳詞也有用,能幫他看清自己行為的後果,看到引起的反應,當他自覺理虧時,理智就開始恢復,就戰勝了情緒。(這點非常重要)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自己能保持中性態度,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平復情緒。有很多情況,孩子是被家長的壞情緒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十、教給他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
宣洩法:比如打沙發打枕頭(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紙(其實這些宣洩法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壞性最小,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洩情緒);傾訴法:找人聊天、寫日記、隨意畫畫;鎮靜法:數數、深呼吸;轉移法:看景色、聽歌、運動、做自己的愛好。還有就是前面寫過的那些能引起積極情緒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後,當自己冷靜一些之後,教給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剛才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引起的,以後可以怎樣做才能避免那種情況,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對於消極情緒,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辦法,這樣有利於化解情緒。但是對於積極情緒,則儘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去感受。好事,有時分析太多,好的感覺反倒沒了。
(兼職編輯:亞輝) 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寶貴。有心理學家把這叫“酣暢感”,據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重要來源。當你做你愛好的事情時,你全神貫注,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莊子幾次描述過這樣的情形。按照他的說法,這時你與“道”相連通,所以會有鬼斧神工的發揮。
而達到這種酣暢感的秘訣是,你的技術和挑戰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就是說,你做的事情的難度剛好跟你的水準相當。當然這個事最好是你喜歡做的。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時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寫作業,如果能力和難度程度相當,我們都會享受這個過程。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應該選擇哪些事情給孩子去做。我們出於愛心,總想給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讓他被動地享受,比如看電視、吃東西,他的樂趣也有,只是這些樂趣膚淺、短暫。而稍有點挑戰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難度如果過大,他就又沒了興趣。
其實小孩在玩遊戲時,常常就能體驗到這種酣暢感。孩子玩時,如果問他吃不吃蘋果之類的話,通常他完全聽不進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這非常有價值,我們要多鼓勵,少打擾。
孩子大一些之後,做事往往就參雜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壓力,難以全心投入。現在很多的興趣班更是把興趣變得沒趣了。我們家長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六、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這也是我隨口發明的詞。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點幼稚的做法,比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我們自己也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拿出來玩味。我們也可以每天睡覺前或在其他閒置時間裡,沒事就在腦子裡整理自己的這些好事。大家可以試試。其實這就是在訓練我們轉念的能力。
我們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本,專門記錄他的好事。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白板、做個展示牆,隨時記錄。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好事寶盒,把能引起美好回憶的東西或照片,都存在裡面,有空就倒出來看看……
這個心理玩具除了好事,還可以是讓自己看到全域、看到宏觀的一面,看到the big picture。比如,當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你可以跳出來想:總的來說,他是個好孩子,我是個好媽媽,我工作還不錯,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然後再看剛才的事,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
培養感恩、同理心、寬容等品格以及樂觀的思維習慣
我們家長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真是很大的。有時我感覺孩子會有點抱怨,我趁他還沒說呢,就自己開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他的想法也被帶過來了。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時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樂觀,更少消極的評判。有時大人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來還沒有任何不滿情緒呢,聽大人這麼一說,馬上就消極了。所以家長言行要慎重,別急於評價下結論,多等等,多觀察。
我們自己評論的話裡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寬容和樂觀思維,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經常會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顧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總結他的進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們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後展望美夢,再開開玩笑。
對於大一些、上學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偶爾寫感恩日記、寫好事日記(讓自己開心、自豪驕傲的事)。不必天天寫,那樣他會反感,不好堅持,可以一周寫一兩篇。或者讓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顧這一天值得感謝的事、讓自己自豪驕傲的事。我想,做這些遠比批評他的缺點更重要。

七、不做情緒綁架
我看到有的專家告訴家長,跟孩子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我想家長應該儘量少這樣去說。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的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有時候孩子哭鬧之後,等他情緒好了,我也偶爾跟他說,你知不知道,你哭鬧的時候,我真的很煩,不過關鍵的是,你這一哭,耽誤了自己的時間,你早點過來吃飯,吃飽了就高興了,就可以多玩一會了,是不是……
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我們家長也是,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媽媽這會心情不好,因為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不是什麼錯事。
八、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前面談的多是關於積極心理的建設,下面談最讓我們頭疼的消極情緒的處理。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不應該感到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然後再教給處理辦法。
教給孩子管理消極情緒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能從容去對待。我們會發現,做到這一點真是有難度啊。為什麼這麼難呢?因為,當孩子發脾氣或有其他消極情緒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又有來麻煩了!你敢跟我對抗!我的教育怎麼這麼失敗!你得長到多大才能會……!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能這麼對待我……於是我們渾身冒汗血脈噴張……
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當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來了。
要改變這種反應,首先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它是中性的,不是壞事。把它當作一陣風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發電、放風箏。
其次,要儘量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跟自己的分開。自己的勞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決。別做不合理的掛鉤。
孩子惹我生氣時,我就這樣開導自己:一方面是因為他就是個孩子,就這樣;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還可以做哪些改進,他是我教育的結果,跟誰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長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該怎樣提高,這也會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少生氣。
然後再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當我們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才能做到不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他的情緒,並且教給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緒。九、給孩子自己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
孩子發脾氣,我們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認識到消極情緒的意義,我們就知道,不必急於讓情緒消失,而是要儘量給孩子機會,讓他感受、識別,同時自己鍛煉著平復下來。他每自己平復一次,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煉。當然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還是應該用轉移法先去哄好,然後再講道理。
所以,現在我對孩子哭鬧的方法是:在發現他有點情緒,可能會發作時,如果他不需要我的説明,我常常找個藉口躲開。我發現通常我一走開,他自己很快就沒事了,當了真的發作起來時,再回來,有時啥也不說,摸摸頭給他擦眼淚。如果我自己也生氣,或者他拒絕我接近,那就捧本書待在旁邊,如果是他特別不講理的事情,我就義正言辭地說幾句。這種慷慨陳詞也有用,能幫他看清自己行為的後果,看到引起的反應,當他自覺理虧時,理智就開始恢復,就戰勝了情緒。(這點非常重要)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自己能保持中性態度,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平復情緒。有很多情況,孩子是被家長的壞情緒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十、教給他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
宣洩法:比如打沙發打枕頭(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紙(其實這些宣洩法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壞性最小,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洩情緒);傾訴法:找人聊天、寫日記、隨意畫畫;鎮靜法:數數、深呼吸;轉移法:看景色、聽歌、運動、做自己的愛好。還有就是前面寫過的那些能引起積極情緒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後,當自己冷靜一些之後,教給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剛才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引起的,以後可以怎樣做才能避免那種情況,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對於消極情緒,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辦法,這樣有利於化解情緒。但是對於積極情緒,則儘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去感受。好事,有時分析太多,好的感覺反倒沒了。
(兼職編輯:亞輝)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