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寶寶學分享的培養方案

分享好處多

贏得玩伴

在寶寶主動與別人分享屬於自己獨有的一份東西時, 常能贏得別人的好感, 進而幫助寶寶贏得玩伴, 使寶寶在交往過程中獲得言語表達、人際交流等技能, 打下良好的交往基礎。

學會共處

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寶寶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 共同享受自然和社會的各種資源, 促進寶寶的社會化。

學會合作

可以幫助寶寶學會在今後與人共同生活、與人合作共事, 為寶寶以後的人際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

分享發展的過程

0~1歲

12個月的嬰兒會與別人“分享”他感興趣的活動, 偶爾還會把玩具給同伴玩。

Advertisiment

1~2歲

將玩具出示和遞給不同的成人(媽媽、爸爸或陌生人), 這在1歲多寶寶中是很常見的行為。 兩歲以下的寶寶能對他人表現出分享行為(如分享玩具), 幫助媽媽做家務, 在遊戲中合作, 對他人所表現的情感焦慮做出反應。

2~3歲

兩三歲寶寶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現出某種同情和憐憫, 但他並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犧牲反應, 比如與同伴分享一塊好吃的蛋糕。

溫馨提示:總體而言, 為他人做出的自發的自我犧牲行為在0~3歲寶寶中相對較少。 如果你經常要求寶寶想想別人的需要, 那麼寶寶就更可能表現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行為。

Why?寶寶不會分享

寶寶處於自我中心期

寶寶心理發展主要處於自我中心階段, 不僅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是屬於自己的,

Advertisiment
而且認為爸爸媽媽、玩具、小動物等也同樣屬於自己。 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 寶寶容易表現出不分享行為, 如看到媽媽抱別的寶寶時, 寶寶很可能會“吃醋”哦!

寶寶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的

寶寶正處於身體、智力迅速增長的時期, 但道德水準和道德感還處於較低階段, 是與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和滿足為標準, 易和同伴發生衝突, 產生“獨佔”心理。 如遇到要求分享時, 寶寶很可能會極力維護自己的東西, “我的”, “這是我的”。

受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影響

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助長了寶寶的不分享行為。 寶寶是家中被關懷、照顧的唯一物件, 在生活中缺少能與之分享的兄弟姐妹。 因此, 對寶寶的分享行為的培養也就缺少了許多教育的條件。

Advertisiment

家庭教育不當所致

一些爸爸媽媽給寶寶買了較貴重的玩具, 就叮囑寶寶不要給別人玩;對寶寶出現的獨佔行為, 部分爸爸媽媽很得意, 認為寶寶機靈、聰明;看到寶寶佔便宜就高興, 總擔心寶寶會吃虧等。

分享的培養方案

與寶寶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你可以有意識的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有意義的事講給寶寶聽, 與他一起快樂, 一起憂傷, 使寶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 漸漸的, 寶寶也會把高興的事、傷心的事, 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你聽, 讓你一起感受他的情緒體驗。

當寶寶讓你嘗一嘗他覺得好吃的東西時, 不要覺得寶寶喜歡吃就都留給他, 因為分享可以使快樂加倍,

Advertisiment
而獨享則可能會養成寶寶獨佔的習慣。 當寶寶拉著你的手讓你去看螞蟻時, 不要因為你沒興趣而不去, 因為分享可以使寶寶更加熱愛生活、喜歡探索, 而漠然則可能葬送寶寶的好奇心。

讓寶寶學會理解他人

真正的分享是建立在對他人關心和體察的基礎上。 寶寶首先要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思想, 才能做出適宜的分享行為。 當寶寶不和同伴分享玩具時, 不妨讓他想想自己沒有玩具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鼓勵他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你不妨和寶寶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動, 讓寶寶在分享的同時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你可以在鼓勵的同時幫助寶寶進行分享, 比如, 寶寶有一個蘋果, 你把它切成幾塊,

Advertisiment
讓寶寶和別人分享。

給寶寶樹立分享的好榜樣

模仿是寶寶的天性。 你是寶寶模仿的重要物件, 日常生活中你對待生活、對待周圍的人的態度都會對寶寶產生影響。 榜樣的作用往往比說教更容易被寶寶接受。 在客人來時, 你可以把最好吃的食品和客人分享, 熱情地招待客人;給寶寶講一些關於小動物或小寶寶因分享而得到快樂的故事, 這將使寶寶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強化寶寶的分享行為

你要善於發現寶寶表現出的分享行為, 並及時給予正面強化和回饋, 説明他在各種情況下不斷地、自覺地產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 你引導的話語、贊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親切的點頭等, 能使寶寶受到極大的鼓舞, 進一步強化分享行為, 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的行為。

懂得了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善於分享的寶寶人人愛,趕緊行動吧!

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的行為。

懂得了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善於分享的寶寶人人愛,趕緊行動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