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家中“禁令”有可行性

1、父母管教孩子, 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綠燈區行為”(可行的行為)、什麼是“紅燈區行為”(禁止的行為), 這是非常重要的。 “紅燈區行為”, 限制一定要具體, 溝通一定要明確。 不要給年幼的孩子模棱兩可、不好把握的概念。 如孩子踢打父母的行為, 不要說“輕輕的可以, 重重的不可以”, 應該告訴他:“完全不可以, 輕輕的也不行。 ”

2、對“紅燈區行為”, 父母制止的態度一定要堅決。 如夏天, 規定孩子一天吃一支冰棒, 孩子要求吃第二支, 父母制止一定要堅決:“一支就是一支”。 特別不能因為孩子吵鬧, 或者家裡有客人而破例。 但父母在規定什麼為“紅燈區行為”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定要謹慎, 一經確定, 輕易不要改變。 有時候, 父母會覺得已經規定的“紅燈區行為”的確不甚合理, 那麼, 作出改變的時間不應是在“孩子因此吵鬧”的時候, 而是在另—個適當的時候, 孩子情緒正常的情況下, 如飯桌上, 或者臨睡前, 明確告訴孩子“明天開始”新的行為規定。 父母一定要記得:對年幼的孩子, 不要讓他覺得, 他吵鬧能夠使父母改變主意。 而對於年長的孩子, 父母則應該讓他知道, 如果他的意見是有道理的, 父母會考慮改變。 讓孩子敢於據理力爭, 學會據理力爭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3、但制止“紅燈區行為”不容易, 常常會引發孩子吵鬧、發脾氣。 因此, 父母需要運用一些溝通的技巧和教育的藝術。

Advertisiment
如到了該睡覺的時間, 孩子卻不願意去睡。 如果父母堅持, 可能引發一場不愉快。 如果常常為了堅持按時睡覺的規定, 而孩子含著眼淚進入夢鄉, 也不是讓父母安心的事。 所以, 怎樣才能既不破原來的規定, 又能讓孩子愉快上床?需要運用—點技巧。 對於年幼的孩子, 可以採用遊戲法。 如把被子當作“一隻大信封”, 孩子就是“一封信”。 父母說:寄信的時間又到了, 佳佳快到大信封裡去躺好!也可以讓孩子上床後給他講一個故事。 但要說好“只講一個”, 不要講兩個以上, 否則, 你將自討苦吃。 一些孩子早上沒有睡醒, 不肯起床。 結果往往孩子哭, 媽媽怨, 爸爸生悶氣, 全家不愉快。 而遊戲能夠趕走孩子的瞌睡。 父母可以一邊說, “信”寄到了,
Advertisiment
打開看看, 寄來了什麼?一邊幫助孩子起來穿衣服。 也可以對孩子說:今天, 我是幼稚園阿姨, 你是小朋友××(孩子班裡某個小朋友的名字, 不是孩子自己的名字), ××, 你是自己起床呢, 還是阿姨幫你起床?這樣孩子覺得很有趣, 瞌睡自然就醒了。

4、父母和孩子的爭執, 許多是因為作息時間的安排和身體活動的許可。 父母要理解, 兒童期的生活本來就充滿了許多約束、規定和挫折。 因此, 父母在下禁令制止“紅燈區行為”的同時, 最好盡可能告訴孩子什麼是可行的。 比如, 很多父母習慣對孩子發“禁令”:“不要扔積木!”“不要在沙發床上跳, 床要跳壞的!”“不要在牆上亂塗!”如此等等, 這樣的“禁令”能夠暫時制止孩子的行為, 但過不了多久, 孩子馬上又重闖“紅燈區”了,

Advertisiment
原因是孩子被制止了“這個行為”以後, 卻不知道什麼行為是可行的, 是可以替代的。 而他的情緒或他的身體, 需要R

20;這樣的行為”。

良好的溝通是, 父母在制止孩子的非期望行為的同時指出可以允許、可以替代的行為。 如孩子因為生氣“扔積木”, 父母可以告訴他, “不能扔積木, 枕頭可以扔。 ”這樣, 他的氣惱就可以用“扔枕頭”泄放。 如果僅僅制止他“扔積木”, 孩子的生氣情緒沒處泄放, 壓抑下去, 就會引發其他偏差行為。 再比如, 制止孩子在沙發床上跳的同時可以告訴孩子“以後帶你到公園裡去跳蹦蹦床”。 條件許可的家庭, 最好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供他隨意跳躍的有彈性的墊子。 因為孩子在沙發床上跳, 有一種身體彈跳、平衡的特別體驗,

Advertisiment
父母制止他“不要跳”, 孩子身體活動的這種特別體驗就被剝奪了。 而孩子在牆上亂塗亂抹, 更是孩子最初表現出來的主動學習行為。 父母可以制止他在牆上塗抹, 但同時要告訴他, “你可以在紙上畫”。 有條件的家庭, 還可以在牆上掛塊小黑板或大白板供孩子塗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