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由快樂的人

人們常說:“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這說明一定量的憂慮是人之常情。 問題在於你是偶爾憂鬱, 還是經常憂鬱;是一時悶悶不樂, 還是終日愁眉不展。 這裡就有一個度的問題。

在同樣的生活空間裡, 在差不多的環境中, 有些人比較豁達、樂觀, 有些人卻習慣於憂心忡忡。 他們會為一點小事而不愉快。 他們經常想到的是不利情形, 習慣性地把事情往壞處想, 而不是往吉祥樂觀的地方想。

他們生活在無希望狀態中。 雖然受此折磨者也能應付日常生活, 雖然他們偶爾也會快樂一番, 但從總體上來說, 他在忍受生活。

Advertisiment
有些人雖然很少抱怨, 但他的精神卻一直處於低潮狀態。

我在心理諮詢門診部內接待過的來訪者, 有許多有這樣的特點。 換句話說, 這種類型的人, 更需要心理諮詢。

曾經有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女學生, 被分配在某雜誌社當編輯。 她托人來找我, 說, 並沒有患了什麼心理疾病, 只想找一位心理醫生好好談談。 (在一般人眼中, 仿佛找心理醫生是一種不大光彩的事, 意味著患有心理病或神經病。 )

在約好的時間, 她來了, 她的出人意料的美貌, 使我也忍不住朝她多看幾眼。 飽滿的鵝蛋臉, 潔白的肌膚, 高挑而豐滿的身體, 烏黑的披肩長髮。

從她向我走來的瞬間, 我已經發現她那蒼白的臉色中, 隱藏著一份抹不去的憂鬱。 即使在她微笑時,

Advertisiment
也還帶著一種無所適從的迷惘與憂傷。

她坐下後, 不斷地用手帕輕輕地擦著眼睛。 我也看見了掛在她睫毛上的淚珠。

她說, 不知是什麼原因, 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 情緒很壞, 什麼事也, 不想幹, 寧可一個人呆呆地坐著。 她曾想抓緊時間學英語, 但於捧著英語書卻難以集中思想。 在工作上, 她也不知該從哪裡著手, 才可以好好地發展自己。 她也不願意與同學們往來, 卻常常一個人, 默默地思戀著曾經與之交往過的已婚的先生。 但這些情緒僅僅只能在思念中。 她也曾試過, 如果一旦真的面對面的與他在一起, 又會覺得:其實並沒有什麼意思, 因為他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男友。 於是她心中僅有的一些希望失落了, 心情重新被失望與哀傷籠罩。

Advertisiment

憂鬱實在是一種悲哀的心境。 它像一塊石頭壓在你的心上而使你喘不過氣來。 姑娘說, 她也意識到自己的憂鬱狀態, 但無法解釋自己的這種心態, 更無法排遣這種情緒。 她將這種心態歸咎於外因:生活環境、工作條件等。 而且, 她找不到一個具體的、令她不快樂的事件或者原因。 因此, 她也懷疑自己心理是否有障礙。

然而, 就在她來過諮詢所以後不久, 發生了一件事情, 基本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

暑期, 她到一家大報去打工。 精明強幹、年輕快樂的編輯部主任, 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的注意力全被他牽引。 她打電話給我, 說:“他為什麼和我說話總是眼睛朝上看, 看見我又是如此的躲躲閃閃, 吞吞吐吐, 不像往日那樣自然。

Advertisiment
是否他對我也有意思呢……”

後來, 她再打電話時, 已經對他的情況基本了然。 編輯部主任已經結婚了, 夫婦倆都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 其妻已經出版了兩本書。

但是她仍然一往情深。 說, 我也是大學生, 何況我還有美貌。 她似乎已經下定決心, 要去爭奪他的心。 那段日子, 憂鬱情緒似乎並不曾流露出來。 “愛”使她全副身心地投入其中, 而不顧其它。

暑假快要結束了, 她也要離開報社。 但是事情卻無明顯的進展。 編輯部主任仍然閃爍其詞, 並沒有表現什麼更多的東西, 僅僅是回避她的火辣辣的視線。 她說, 這是心虛, 這說明已經有了感覺。 但是, 姑娘, 你說得清那是什麼感覺呢?

那幾天你很焦慮, 反復對我說:“我該不該去對他說明呢?”

Advertisiment

終於, 你那天欣喜苦狂地對我說:“我對他說了我的感情, 他非常激動, 握緊了我的手不放。 ”

但是, 從那以後, 你又總是快快的, 滿腹遺憾。 因為總是你先打電話給他, 而他卻不主動, 但是你卻沒有因此退卻。

也許, 姑娘的內心, 根本是清清楚楚的, 知道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愛”。 但是, 她的內心有另外一種東西在指使她, “陷入情網, 調動情緒, 轉移憂鬱。 ”她是在幹一件傻事, 在沒完沒了, 沒有希望地期待著“愛”的降臨。 這種期待帶著“受虐”的傾向, 仿佛她是在故意地懲罰自己。

憂鬱症患者有時候期望由於外部世界的變動, 來改變他(她)內心的不協調心理狀況, 或者說緩解他(她)內心的緊張與衝突。 但是, 情況往往並非如此, 憂鬱症患者除了觀念上有不符合客觀外界的特徵外, 心理協調與平衡機制上也出現障礙。如果外部環境改變了,而他(她)仍帶著原有的心態進入新生活,那他(她)不久就會故態復萌。外界的刺激很快地會消失,這也是憂鬱症患者容易走極端的原因之一。其結果,極端行為往往加重了他的憂鬱。

有一回,姑娘在電話裡悄聲對我說:“他吻了我。”我祝賀她終於贏得了他的一個吻。

但是,這個吻並沒說明什麼。也許呢,只是一個成年男子對一位漂亮小姐的禮節性的吻。我的內心對那位編輯部主任很是敬佩。他是一位有責任心的男子,如果用賈母的話說:“哪有貓兒不吃腥。”那情形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了。

那位先生顯然對姑娘的“鍾情”保持了距離。要不然的話,她可能會使自己從原來的憂鬱轉向另一種矛盾衝突之中,而引起新的憂愁。

那位漂亮的姑娘問我,她是否有病。我無法輕率地下這個結論。有病或是無病的判斷太複雜,所謂的正常與否,其實也只是一個度的界線,而且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而論。

憂鬱症是神經症的一種,這早已有定論。它的主要症狀就是“內心的衝突”口帶著這種內心的嚴重衝突去生活,意味著對生命力的巨大的浪費。當一個人在根本上處於分裂狀態時,他無法將精力集中於一個目標上。他總是給自己定了多個目標,企圖達到兩個甚至三個相互矛盾的目標,這就意味著他分散了自己的精力,挫敗了自己的努力。

例如這位姑娘,對她而言,這件婚外戀情,很可能吸引她的主要因素並非那位先生本人,而是因為他是“已婚”的。與他的老婆競爭,這給她一種刺激,而這種刺激,可以使她忘了自己難以達到的日標,自己內心的種種困境。而一旦“婚外戀”成功,與之結婚,她又會不滿足於這種現狀而尋找新的刺激。但是,即使在“戀愛”時,她也表現了猶豫不決、動搖不定的特點。他們沒有滿腔的熱情來投入某一事情中,願望也不會因此順當地實現。挫折感跟隨著她,心情因此而時常悲涼。

憂鬱症患者的另一個特點是沉湎於痛苦。他(她)會經常找一些站不住腳的理由,無緣由地誇大自己的痛苦,把自己的不幸小題大作。

他(她)無意識地選擇了痛苦,強調了痛苦的感覺,有時候還故意炫耀痛苦。

憂鬱症患者的心態,其實與其生活與環境有密切聯繫。這位女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氣氛沉悶的家庭裡。父親是一位“每況愈下”的“破落貴族”,舊時的顯赫與現時的蕭條的強烈對比,使得他終日悶悶不樂。母親卻恰恰相反,是一個性格堅強又專橫主觀的人,在家中母親的意志籠罩一切,父親卻總是沉默。

哥哥的性格像父親,內向,憂鬱,又像母親,主觀,倔強。她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悄悄長大。讀高中二年級時,因為早上用冷水洗臉,而違反家規。哥哥卻逼著她用熱水洗臉,她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肯服從。但是,在媽媽的干涉下,全家人參與要她“聽話”,她被迫放棄了自己的主張。

她在說這些往事的時候熱淚盈眶,那是她唯一的一次反抗卻被“鎮壓”。從此後,她的心中充滿屈辱和強烈的被侵犯的感覺。她感到非常憤怒。但是她沒有哭鬧,也沒有據理力爭,漸漸地恢復了平靜。她以為自己協調疏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其實,她的不滿情緒與感覺全被她壓抑了。

之後,她時常感覺精神恍惚,讀書難以集中注意力,並且沉默寡言。在溫課期間,這些屈辱常常猛然間躍上心頭。她懷疑:“是否受過強烈刺激後,大腦皮質留下了永難修復的痕跡?”

姑娘的經歷告訴我們,憂鬱情緒與生活環境壓抑、人際關係緊張以及人們自身的調節系統失靈有關,隨著人際關係的改善,生活環境的變動,主觀上來自內心的建設性動力的推進,克服憂鬱,走向快樂是完全可能的。

有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能消除憂鬱:只需把病人正受著折磨的種種衝突暴露出來。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比較表面的方法。憂鬱的真正原因,或許索倫·克爾凱戈爾作了深刻回答:“所有的失望都是未能成為我們自己而感到的失望。”

驅除憂鬱,走向快樂,就是要找回喪失了的真正的自我。神識是真正的自我呢?就是在你內心那種建設性、發展著的動力。這種動力以你為力量,促使你去獲得內心的自由。當你對自己的命運有一種把握,當你有力量能夠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思考願意思考的事,你就獲得了一種內心的自由,也獲得了快樂。反之,如果總在別人的意志籠罩下,一味地適應別人,適應環境,被動地活著,全然無視自己的需求、意志、發展。那麼,這不是在“生活,而是活著,”沒有了生氣與活力。這樣,還有什麼快樂可言,還有什麼創造可說,因為人的快樂,莫過於發展與創造了。

我們大多數,即使是憂鬱者,都可以在瞬間發現我們內心湧動著的那股激情,那份自然而然的衝動。這時,也是我們真正快樂的體驗。

當我們忽然問捕捉到自然風光的美麗時,當我們在思想時恍然人悟之際,當我們領略到一種新鮮的感官愉快時,或者,當我們情不自禁那麼熱烈、誠摯地愛上一個人時,刹那間,我們都能體會,發自內心的快樂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如果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時時能感受這種快樂,人類的生活該有多美好。如果我們真誠不欺,毫無掩飾,健康豪爽,顯現出一個人的全部內在,就可謂猛虎金獅,人中之聖了。

憂鬱是可以化解的。驅除憂鬱的動力來自于你追求自由快樂的意識。

走向快樂是你的權利。快樂之門永遠向每一個人敞開。

心理協調與平衡機制上也出現障礙。如果外部環境改變了,而他(她)仍帶著原有的心態進入新生活,那他(她)不久就會故態復萌。外界的刺激很快地會消失,這也是憂鬱症患者容易走極端的原因之一。其結果,極端行為往往加重了他的憂鬱。

有一回,姑娘在電話裡悄聲對我說:“他吻了我。”我祝賀她終於贏得了他的一個吻。

但是,這個吻並沒說明什麼。也許呢,只是一個成年男子對一位漂亮小姐的禮節性的吻。我的內心對那位編輯部主任很是敬佩。他是一位有責任心的男子,如果用賈母的話說:“哪有貓兒不吃腥。”那情形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了。

那位先生顯然對姑娘的“鍾情”保持了距離。要不然的話,她可能會使自己從原來的憂鬱轉向另一種矛盾衝突之中,而引起新的憂愁。

那位漂亮的姑娘問我,她是否有病。我無法輕率地下這個結論。有病或是無病的判斷太複雜,所謂的正常與否,其實也只是一個度的界線,而且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而論。

憂鬱症是神經症的一種,這早已有定論。它的主要症狀就是“內心的衝突”口帶著這種內心的嚴重衝突去生活,意味著對生命力的巨大的浪費。當一個人在根本上處於分裂狀態時,他無法將精力集中於一個目標上。他總是給自己定了多個目標,企圖達到兩個甚至三個相互矛盾的目標,這就意味著他分散了自己的精力,挫敗了自己的努力。

例如這位姑娘,對她而言,這件婚外戀情,很可能吸引她的主要因素並非那位先生本人,而是因為他是“已婚”的。與他的老婆競爭,這給她一種刺激,而這種刺激,可以使她忘了自己難以達到的日標,自己內心的種種困境。而一旦“婚外戀”成功,與之結婚,她又會不滿足於這種現狀而尋找新的刺激。但是,即使在“戀愛”時,她也表現了猶豫不決、動搖不定的特點。他們沒有滿腔的熱情來投入某一事情中,願望也不會因此順當地實現。挫折感跟隨著她,心情因此而時常悲涼。

憂鬱症患者的另一個特點是沉湎於痛苦。他(她)會經常找一些站不住腳的理由,無緣由地誇大自己的痛苦,把自己的不幸小題大作。

他(她)無意識地選擇了痛苦,強調了痛苦的感覺,有時候還故意炫耀痛苦。

憂鬱症患者的心態,其實與其生活與環境有密切聯繫。這位女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氣氛沉悶的家庭裡。父親是一位“每況愈下”的“破落貴族”,舊時的顯赫與現時的蕭條的強烈對比,使得他終日悶悶不樂。母親卻恰恰相反,是一個性格堅強又專橫主觀的人,在家中母親的意志籠罩一切,父親卻總是沉默。

哥哥的性格像父親,內向,憂鬱,又像母親,主觀,倔強。她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悄悄長大。讀高中二年級時,因為早上用冷水洗臉,而違反家規。哥哥卻逼著她用熱水洗臉,她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肯服從。但是,在媽媽的干涉下,全家人參與要她“聽話”,她被迫放棄了自己的主張。

她在說這些往事的時候熱淚盈眶,那是她唯一的一次反抗卻被“鎮壓”。從此後,她的心中充滿屈辱和強烈的被侵犯的感覺。她感到非常憤怒。但是她沒有哭鬧,也沒有據理力爭,漸漸地恢復了平靜。她以為自己協調疏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其實,她的不滿情緒與感覺全被她壓抑了。

之後,她時常感覺精神恍惚,讀書難以集中注意力,並且沉默寡言。在溫課期間,這些屈辱常常猛然間躍上心頭。她懷疑:“是否受過強烈刺激後,大腦皮質留下了永難修復的痕跡?”

姑娘的經歷告訴我們,憂鬱情緒與生活環境壓抑、人際關係緊張以及人們自身的調節系統失靈有關,隨著人際關係的改善,生活環境的變動,主觀上來自內心的建設性動力的推進,克服憂鬱,走向快樂是完全可能的。

有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能消除憂鬱:只需把病人正受著折磨的種種衝突暴露出來。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比較表面的方法。憂鬱的真正原因,或許索倫·克爾凱戈爾作了深刻回答:“所有的失望都是未能成為我們自己而感到的失望。”

驅除憂鬱,走向快樂,就是要找回喪失了的真正的自我。神識是真正的自我呢?就是在你內心那種建設性、發展著的動力。這種動力以你為力量,促使你去獲得內心的自由。當你對自己的命運有一種把握,當你有力量能夠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思考願意思考的事,你就獲得了一種內心的自由,也獲得了快樂。反之,如果總在別人的意志籠罩下,一味地適應別人,適應環境,被動地活著,全然無視自己的需求、意志、發展。那麼,這不是在“生活,而是活著,”沒有了生氣與活力。這樣,還有什麼快樂可言,還有什麼創造可說,因為人的快樂,莫過於發展與創造了。

我們大多數,即使是憂鬱者,都可以在瞬間發現我們內心湧動著的那股激情,那份自然而然的衝動。這時,也是我們真正快樂的體驗。

當我們忽然問捕捉到自然風光的美麗時,當我們在思想時恍然人悟之際,當我們領略到一種新鮮的感官愉快時,或者,當我們情不自禁那麼熱烈、誠摯地愛上一個人時,刹那間,我們都能體會,發自內心的快樂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如果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時時能感受這種快樂,人類的生活該有多美好。如果我們真誠不欺,毫無掩飾,健康豪爽,顯現出一個人的全部內在,就可謂猛虎金獅,人中之聖了。

憂鬱是可以化解的。驅除憂鬱的動力來自于你追求自由快樂的意識。

走向快樂是你的權利。快樂之門永遠向每一個人敞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