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現在的父母天天哄著孩子, 看著孩子的臉色行事, 只要看到孩子做了一些好事, 就不斷表揚他, 而當他做了錯事時, 卻很少批評孩子。 孩子其實跟大人一樣, 也往往喜歡聽表揚, 不愿意接受批評, 其實孩子還是需要適當的批評的。 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孩子從來沒挨過批評, 到處都是贊揚聲, 很容易變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 不知道什么是對的, 什么是錯的, 是非不分, 這對他的心理健康發展是毫無益處的;而當這些在兒童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后, 也大多會對批評抱有“敬而遠之”,

Advertisiment
或干脆“拒之門外”的消極態度, 他會無法面臨挫折, 更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 這對促成事業成功是不起任何積極作用的。

德國著名的早期教育的典范卡爾·威特對于兒子的善行, 他會加以表揚。 盡管如此, 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多表揚, 也不要表揚過頭。 原因之一是隨便表揚, 表揚也就失去了作用。 原因之二則是不讓他自滿。 父母總是炫耀孩子在這方面或那方面的“與眾不同”, 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滿。 孩子一旦自滿起來以后就難以糾正了。 因為一些潛質很好的孩子不能成為棟梁, 源于孩子的驕傲自滿, 狂妄自大, 正是驕傲自大毀掉了他的潛質, 毀掉了他成為天才的機會。

那么,

Advertisiment
父母如何讓孩子樂意接受你的批評呢?

教育孩子仍堅持以表揚為主。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 克服困難取得成功時, 父母一定要給予肯定, 表揚和鼓勵, 讓他們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 但要注意不要表揚過頭, 一定要讓他感到做好事得到父母的表揚與支持是來之不易的。 如小威特做了一件好事, 父親只是說“啊, 不錯”, 當做了更大的好事時, 表揚再深一層, 他會說:“好, 做得好, 上帝一定會很高興”, 當小威特做了特別大的好事時, 父親才會抱著親吻他, 但這不是常有的。 表揚之后, 讓孩子有意識地聽到一些“反面”的批評, 指出其“美中不足”, 語氣一定要溫和, 分析一定要中肯, 以理服人。 這種把批評蘊藏于表揚之中的做法, 會幫助孩子早早意識到批評和表揚是同樣常見的,

Advertisiment
培養他正確面對批評的心態。

批評時, 千萬不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做了錯事時, 孩子處于悔恨之中, 不知所措, 此時父母批評孩子時, 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 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 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錯處。 批評孩子錯處時時, 只談眼前做的錯事, 不翻舊賬, 以前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 不能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 讓孩子覺得在父母面前永無法翻身。 這樣很容易傷孩子幼稚的自尊心, 孩子從內心里就會不接受這種批評的。

允許孩子做出解釋。 如果批評不符合事實, 也應允許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釋。 告訴孩子:給他解釋權,

Advertisiment
目的絕不是推卸他所負的責任, 而是要他實事求是地面對。 如果你強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錯誤, 孩子從心理不服, 他就會虛假地答應你, 表面上接受了你的批評, 但心里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 這對他接受你的批評沒有任何作用。

增加身體接觸。 在批評孩子時可以摟著他的肩膀說話, 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 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 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 所以當我們實在需要責備他時, 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 在說著指責他的話時, 身體部分要有接觸, 這樣就能達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批評過后要表達對孩子的感情依舊。 批評過后, 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

Advertisiment
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出去玩, 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不帶他出去, 要讓孩子知道, 做錯了事就應受到批評, 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 實際上, 孩子不愛聽批評, 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 因此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上面這些原則, 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孩子學會了善待批評, 那么批評也會跟表揚一樣, 成為鼓勵孩子前進的動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