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學會快樂交朋友

孩子從小就表現出與人交往的需要:當媽媽喂嬰兒吃奶時, 用“呵呵”的聲音與嬰兒交往, 孩子會用眼睛看著媽媽或以笑作答, 這是親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現;孩子也非常喜歡跟小夥伴交往, 即使不認識, 只要碰在一起, 八九個月大的嬰兒便會互相摸抓, 以表示親熱, 年齡大一點的寶寶則因為有共同的樂趣、相互能懂的語言, 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 而且當孩子的這種交往需要得到滿足時, 往往特別高興。 因此, 家長應正確認識幼兒與人交往的需要, 有意識地創造交往的條件, 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 人際關係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準, 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 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 往往會表現出如下適應困難: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 或不能合作、任性攻擊。 而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關心則是預防和治療這類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 由此可見, 從小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準, 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交往關係的基礎和前提, 孩子的幼年基本上都是在家中進行教育的。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他們從小容易被嬌生慣養,

Advertisiment
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 父母全都包辦代替, 這樣一來將使許多孩子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 當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 需要接觸到其他小朋友的時候, 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 那麼, 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往, 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這就成為父母很重要的一課。

在家庭教育中,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多與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遊戲, 通過讓孩子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 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立場、觀點與感覺, 從而增進人際交往能力。 比如說過家家的遊戲, 可以讓孩子來扮演爸爸媽媽, 在遊戲中孩子就能漸漸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以及對自己的關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

Advertisiment
通過與同齡人接觸, 孩子可以學到團結、競爭等一些基本的社會價值觀念。 比如可帶孩子去參加親子班之類的課程, 在學習怎麼育兒的同時, 也讓寶寶體驗到與小朋友交往的樂趣。 即使孩子與夥伴們爭吵起來, 他還會通過辯解、說理和衝突, 瞭解夥伴心中的陌生世界, 瞭解自己與別人在感覺和處世方法上的差異。 這樣, 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的接觸交往中不僅學會了進攻的勇氣、讓步的涵養, 而且還獲得了勝利的體驗、失敗的教訓等。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 最好以平等的身份, 就像大人與大人之間的交往那樣, 孩子可迅速領悟到人際交往的要領。 與此相反, 限制和壓抑孩子的提問, 往往會降低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Advertisiment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與親戚、鄰里之間的交往。 這項活動要在孩子嬰幼兒時就加以引導, 使孩子在交往中學會尊重、理解、寬容等優秀品格, 他還會不知不覺中增長許多智慧, 提高自身的判斷力、辨別力和靈活性及適應性。

另外, 還需要特別注意, 一旦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鬧笑話時, 千萬不要當眾恥笑或斥責, 否則孩子將很可能發展成內向、孤僻和不合群的個性。 若是孩子碰到人際關係衝突, 要鼓勵他獨立面對與解決。 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社會技能, 例如怎樣善於理解、寬容別人, 這些將是孩子邁向成功的很關鍵的一步, 關係到他一生的發展。 這些能力與態度的養成, 越早越好。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而善於解決交往中的矛盾,

Advertisiment
是高水準的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標誌。 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 那些在兒童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 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厭惡”或乾脆“抗拒”的消極態度。 因此, 當孩子跟同齡人交往時, 遇到矛盾與問題, 應該讓孩子迎著問題去主動交涉, 而不是回避或拖延, 也不要讓父母出面代為解決。 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鼓勵, 設法使孩子體驗到交往中解決矛盾的成功與滿足。

總之, 人是要生活在群體當中的, 一個充滿欲望、愛撒嬌、做事任性的孩子, 其未來發展是很難想像的。 童年的幸福不僅僅是有玩具, 有豐足的物質生活, 同時也包括人際往來的歸屬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