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學會從容面對輸贏

“輸不起”本是天性

“輸不起”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 無論什麼事情, 寶寶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 比別人強, 獲得周圍人的認可。

可是, 因為寶寶年齡還很小, 各方面能力還不完善, 他們還不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長有短, 因此尤其是同齡人進行的集體活動, 寶寶一旦輸給了別人, 自然會表現出不開心, 甚至哭鬧。

寶寶的“輸不起”, 實際上是對挫折、失敗的一種錯誤解決方式, 一旦輸了, 他們或是成為回避型寶寶, 逃避困難, 表示以後再也不接觸了;或是成為焦躁型寶寶, 大發脾氣,

Advertisiment
哭鬧著向父母示意。

1、“輸不起”的回避型寶寶

場景重播

6歲的小磊搬新家的第一天, 看到社區空地上有很多孩子在踢足球。 新成員小磊搶著要做守門員。 開始的時候, 小磊撲住了好幾個球, 得意得又唱又跳, 還直喊著讓媽媽看。

可沒過多久, 小磊的大門就被攻破了, 一個球接不住, 就個個球都接不住。 小磊甩下小帽子, 帶著滿臉的不高興, 哭著跑向媽媽說:“踢球不好玩, 我不玩了!咱們回家吧!媽媽!”小磊媽應該怎麼辦呢?

成功對策

面對明顯受挫、情緒低落的寶寶, 小磊媽媽幫孩子擦掉眼淚, 並沒有急著回家, 而是問道:“為什麼呢?剛才你不是玩得很開心嗎?”小磊滿心委屈:“他們欺負我, 我不跟他們玩了。 ”

“是嗎?”媽媽認真地看著小磊, “可是媽媽沒有看到他們欺負你呀,

Advertisiment
是不是他們真的很厲害呢?你剛才不是撲住了好幾個球嗎?你跑得很快, 也很厲害呀!”小磊不甘示弱:“所以, 沒有理由輸的。 ”

媽媽笑笑:“那真是太可惜了。 假如再踢一次, 你覺得怎麼才能不讓他們進球呢?”“再跑快些!”小磊答道。 “那你下次玩的時候, 再跑快些不就可以了?”小磊嘟囔道:“也對!”“那寶寶還想不想再玩一次呢?就這麼輸了可不好!”小磊點點頭:“想, 這一次我一定會贏!”

案例分析

在這一案例中, 寶寶的心理出現了明顯的受挫。 當寶寶受挫時, 適度的安慰是絕對必要的, 這時應該首先向寶寶表示媽媽能夠瞭解孩子的感受。

等寶寶情緒緩和下來後, 為他解釋失敗的原因, 告訴寶寶遵守遊戲規則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更好地利用遊戲規則。

Advertisiment
同時要主動引導和激發寶寶再次投入該遊戲的興趣。

2、“輸不起”的焦慮型寶寶

場景重播

妮妮今年6歲, 跟爸爸學下象棋, 只幾個月的工夫, 就把下了幾十年象棋的爺爺給贏了, 大家都誇她聰明。 可從此以後, 妮妮居然變成了“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 平時好脾氣的寶寶, 一輸棋就開始哭, 鬧著情緒對誰都不理不睬, 爺爺只好哄著她每次都讓她贏。 可爸爸卻實在著急, 這樣下去怎麼行, 一盤棋都輸不起, 長大還能幹什麼

成功對策

對策1 輸幾盤, 然後適當地贏一盤。

找一段集中的時間專門陪寶寶玩, 開始先讓他贏幾次, 寶寶自然開心。 在這個時候趁機贏一局, 然後告訴他:“玩棋是不可能總贏的, 贏是要靠實力的。

Advertisiment
在家裡玩兒, 可以有人讓著你, 如果在幼稚園和小朋友一起玩兒呢?會有人讓嗎?是遊戲就有贏有輸, 誰都不會讓著你一輩子的。 如果總讓別人讓著你, 即使贏了, 也不光彩, 別人也會看不起你的。 ”

對策2 抓住時機, 善用例子。

雖然寶寶年齡還小, 但已經可以理解輸與贏是生活中的常事, 輸不見得是壞事。 爸爸媽媽不妨給寶寶講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 還可以結合孩子接觸的身邊實例, 幫寶寶講解。

案例分析

面對“輸不起”的寶寶, 家長絕對不能遷就。 不妨就讓他輸幾次, 事後任由他發洩, 不去理睬, 這樣會讓寶寶感到哭鬧很沒有意義。 而且, 當寶寶以後再提出類似諸如“下棋”的要求時, 爸媽要立刻拒絕, 並直言告訴他,

Advertisiment
我不喜歡和你玩, 因為你怕輸。

從而讓他感到因為他輸後不正當的情緒會影響他和周圍人的關係, 他會成為沒有朋友、沒有快樂的人。 對這樣的寶寶, 讓他明白“輸不起”的結果更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