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護理不到位 感冒後當心中耳炎

寶寶各個器官都好在不斷完善中, 經由鼻咽部進入的細菌和分泌物都很容易引起中耳炎。 而且大部分的寶寶患中耳炎都是感冒所導致的, 那媽媽應該怎樣去預防寶寶患上中耳炎呢?

根據統計, 嬰幼兒在3歲以前, 約有70%得過中耳炎, 其中有99%是因為感冒所導致的。 寶寶患中耳炎, 一定要做到早期發現、積極治療, 防止轉為慢性。 如果錯失適當的治療時機或延誤治療, 很有可能會影響寶寶的聽力。 冬季很多寶寶會感冒, 那嚒家長應該怎樣護理, 防止寶寶出現中耳炎呢?這些細節你做到位了嗎?

寶寶出現感冒症狀

Advertisiment

寶寶出現感冒症狀時

如果寶寶已經患上了感冒, 除了要及時吃藥治療, 還要注意日常護理, 避免引發中耳炎。

緩解鼻塞流鼻涕, 保持呼吸順暢

嬰幼兒的咽鼓管尚未發育成熟, 因此, 鼻咽部細菌及分泌物容易經過此管進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 當孩子鼻塞或者鼻涕流不止時, 家長應注意改善和保持寶寶鼻腔和咽鼓管的暢通。 對於小寶寶, 可以用吸鼻器幫助吸除鼻腔中的黏液。 睡覺時可以將嬰兒床的床頭墊高, 大一些的寶寶可以用厚一點的枕頭將頭部墊高, 這樣能夠很好地避免鼻腔內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內。

擤鼻涕不要同時捏住兩鼻孔

研究結果顯示, 咳嗽和打噴嚏不會使鼻膜黏液跑到鼻竇中,

Advertisiment
但是擤鼻涕卻會使鼻膜黏液充滿鼻竇, 使得鼻竇變成病原菌滋生的溫床。 因此, 感冒鼻分泌物較多時, 家長應教會寶寶先擤一側鼻孔, 再擤另一側鼻孔, 切勿同時捏住雙側鼻孔擤鼻涕, 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 小兒模仿力很強, 家長應注意自己擤鼻涕的行為是否正確。

給寶寶餵奶時

餵奶的姿勢不正確, 很容易使得奶奶流入咽鼓管內而引起中耳炎。

母乳餵養時要抱著喂

有的母親白天工作勞累, 夜間斜躺在床上餵奶, 有時嬰兒還在吃奶卻睡著了, 這時奶汁很容易順著嬰兒的臉流入外耳道內引起炎症。 所以在餵奶時, 應儘量抱起嬰兒, 同時還要防止因嬰兒頭部位置過低, 喂完後輕拍嬰兒背部2~5分鐘。 防止口中含有的剩餘奶汁流入咽鼓管內。

Advertisiment

給寶寶餵奶時

人工哺養兒注意餵奶姿勢

用奶瓶餵奶, 不能讓嬰兒平躺仰臥, 應該先把嬰兒抱起來放在膝上, 然後將其頭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 再用右手拿著奶瓶餵奶。 餵奶速度也不宜太快、太猛, 當嬰兒哭鬧時應暫時停餵奶, 以免咳嗆將牛奶噴入咽鼓管。 尤其是3個月以內的嬰兒, 更要避免餵奶姿勢不正確而導致的嗆奶或者中耳炎。

避免長時間吸奶嘴

很多父母喜歡讓寶寶含著奶嘴玩, 這種小道具雖然能讓寶寶保持安靜, 但其實也會大大增加寶寶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有研究發現, 頻繁的吸吮動作容易使病菌從鼻腔後端進入到咽鼓管, 所以家長要注意, 避免寶寶長時間含奶嘴哦!

Advertisiment

這些護耳知識也需瞭解

巧用棉簽

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 洗澡水總是很容易進入耳朵內, 液體常在寶寶的中耳積聚。 為寶寶洗澡後若發現其耳道口附近潮濕, 可用耳用棉簽輕微擦拭, 勿深入。

另外可用吹風機(離耳道口約30公分, 弱風)將耳朵吹幹。 將乾淨的毛巾沾濕後擰乾, 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 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位。 如果用棉簽清潔耳部, 千萬不可將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看不見的地方。 棉花球的頂部小、底部大, 可防止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而不小心傷到耳膜。

耳朵護理知識

避免耳朵進水

小兒洗頭及游泳時儘量不要嗆水, 以防污水逆行嗆入咽鼓管。 要防止耳朵進水, 還可以將寶寶耳朵由後到前按住貼緊臉部,

Advertisiment
就不易致耳朵進水。 如進水可以使用軟棉棒, 在頭部把棉花撐呈蓬鬆狀。 輕輕插入耳朵旋轉, 但不要太深, 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寶寶的頭部不能動。 還有帶寶寶游泳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小時以內。

不要隨便掏耳垢

很多媽媽見到寶寶耳朵裡有一點耳垢, 便覺得要幫寶寶掏耳朵了, 以防耳垢越來越多;而有一些家長則喜歡用牙籤或火柴梗給小兒掏耳屎, 這是不恰當地做法。 挖耳屎易將鼓膜戳破或是將耳道皮膚損傷, 使外耳道細菌經過破損的鼓膜進入中耳引起炎症。

注意耳道異物

防止小兒將異物塞入外耳道, 引起感染而波及中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