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課堂,和孩子一起探索四季的旅程

沒有人可以替代孩子的體驗

春天, 正是春筍拔節的時候。 把春筍帶入課堂, 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 孩子們每人一根竹筍, 從筍的根部開始, 一層一層往上剝, 仿佛在繞圈圈。 越到頂部, 殼和肉就越嫩, 顏色也有了深淺的變化。 有些孩子, 一開始找不著剝筍的小竅門, 但經過提醒, 剝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脫掉外衣後的竹筍白白嫩嫩的, 像高塔, 像利劍, 像梯子……一個細心的孩子, 數了數自己的竹筍有十幾節呢。 這個發現, 引發孩子之間相互的比較。 孩子下意識的比較, 不經意間練習了數數的本領。 將孩子們剝好的竹筍,

Advertisiment
通過橫切和豎切的方式, 出現了不同的截面。 豎截面的竹筍, 看起來更像一張梯子或者高樓, “窗戶”從大到小地漸次排列, 真有趣。 橫截面的竹筍, 有一個圓洞, 原來竹筍是空心的……類似這樣的發現, 完全是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尋找到的。

這一次的相遇讓我明白, 因為親近孩子們才有如此深刻領悟。 這種與自然的、真實的材料對話的過程, 是孩子們需要的、歡喜的。 美國的高瞻課程認為:“沒有人可以替代兒童的體驗。 ”課堂上拋掉一些說教, 多提供一些真實的材料, 多一些感官體驗的環節, 美好就在此時此刻、彼時彼刻發生了。

蹲下心,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夏天, 烈日炎炎, 最好的玩具莫過於涼爽的水了。 我和孩子們開展了許多玩水活動,

Advertisiment
像“小小運水工”、“水珠滑滑梯”、“小噴泉”等等。 “瓶子眼鏡”是其中一個深受孩子喜歡的探索活動。 在農夫山泉的瓶子裡裝上不同份量的水, 就成為簡單、有趣的“瓶子眼鏡”。 用這副眼鏡觀察到世界是與眾不同的, 而孩子們喜歡看不同的世界。 他們驚喜於自己的繪畫作品變大了;他們訝異地發現老師的下半身看不見了;他們甚至會打開瓶蓋, 從瓶口看身邊的夥伴變成無數個了……孩子們越玩越主動, 越玩越深入。 他們忙碌的身影, 在夏日的陽光中, 熠熠生輝, 光華灼灼。

這一次的相遇讓我懂得, “瓶子眼鏡”看到的世界, 也許正是孩子心中的世界, 或許也是作為成人不能感受到的兒童的世界。 在成人看來, 很多孩子的想法是荒謬的。

Advertisiment
可是殊不知, 這些荒謬的想法是建立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 就像“瓶子眼鏡”看到的世界一樣。 如果我們不蹲下身來, 不蹲下心來, 不試著和孩子一樣用“瓶子眼鏡”看世界, 那麼永遠看不到孩子眼中的美好。

孩子, 有自己的學習方式

秋天, 菊花搖曳著身姿在風中舞動。 將常見的乒乓球切割成兩半, 邊緣剪成齒狀, 遠遠地觀望, 就像一朵秋之花。 “怎樣讓小花在泥工板上轉動起來呢?”帶著這個問題, 孩子們開始了探索的旅程。 有的孩子用手指輕輕撥弄一下, 小花就迅速地在泥工板上轉動起來, 像陀螺;有的孩子用兩手, 前後交錯一推, 小花也靈動地跳起圓圈舞;也有的孩子別出心裁, 不用手, 用嘴巴吹吹看, 想不到小花如小熊般笨拙地轉動起來。

Advertisiment
最有意思的是浩浩, 他將泥工板拿在手中, 左右輕輕晃動, 小花竟然也能跳起舞來。 我緊緊地抓住這個有意思的發現, 順勢提出第二個探索要求:“不能碰到小花, 可以請小水滴幫幫忙, 能讓小花跳得更快樂一些嗎?”這一問題, 巧妙地引出新材料和新要求, 孩子們進入第二個探索旅程。 當看到自己的小花因為小水滴的吸附力, 在泥工板上跳得更快、更穩的時候, 我看到喜悅彌漫在孩子的臉上。

這一次相遇讓我強烈地感受到, 今天的科學活動可以這樣玩。 很多老師會抱怨幼稚園的科學活動難組織, 課堂難掌控。 其實, 如果我們真正去研究兒童, 研究他們的學習方式, 就會發現孩子是在做中學習的。

Advertisiment
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 ”陶行知先生則更具體地描述:“事怎樣做就怎樣學, 怎樣學就怎樣教。 ”讓孩子在做中學習, 做中產生對周圍事物、現象, 對各種自然、社會問題的好奇、持續與持久的探索, 實現課堂追求的美好價值。

無法預約孩子的精彩

冬天, 寒風刺骨, 我帶孩子們玩羊角球, 單純的技能練習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能力發展, 需要有新的挑戰, 設置障礙就是一個新的挑戰。

自製的玩具飛盤, 放在地上看起來像陷阱。 “今天要來比比誰是小勇士, 能跳躍過陷阱。 ”“我來試試。 ”孩子們紛紛自覺地在陷阱後面排隊。 “呼”, 第一個孩子奮力一躍, 他成功了!這個成功的消息激勵著後面的孩子, 他們順利越過陷阱。 “真棒!”我用掌聲表達著對孩子們挑戰成功的祝賀。“陷阱要變多了。”說著,間隔一段距離,我又鋪設了三個陷阱。“這麼多啊!”有的孩子有點緊張,有的孩子則躍躍欲試。他們有序地越過新設置的陷阱,非常的興奮。可是,也有的孩子掉入了陷阱。“老師,陽陽掉下去了還在玩。”孩子們玩起遊戲來是很較真的,掉入陷阱的孩子應該有一些小懲罰。於是,我們規定:“掉入陷阱的孩子停止一次遊戲。”新的遊戲規則,讓孩子們越過陷阱時小心翼翼。可是,總有幾個動作發展稍晚或“開小差”的孩子掉入陷阱,停止遊戲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樣下去可不好,有懲罰就必須有獎勵。這樣想著,我又增加了兩個陷阱,並向孩子們宣告:“能成功闖過這些陷阱的小勇士,可以獲得一次解救好朋友的機會。”有了解救任務,孩子們似乎更有使命感了,“我要去救好朋友。”每越過一個陷阱,他們的表情就輕鬆一些。成功的跨越障礙,並解救自己的朋友,孩子們在這樣的闖關遊戲中越玩越開心……

這一次的相遇,讓我領略了課堂生成的魅力。從單純的技能練習到設置障礙再到遊戲規則的出現,是在關注孩子活動狀態,滿足孩子活動需要上不斷生成的。理想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當“無法預約的精彩”成為一句熟語後,課堂中那些極富“生成”價值的因素,被當作無比美好的教學資源。

“真棒!”我用掌聲表達著對孩子們挑戰成功的祝賀。“陷阱要變多了。”說著,間隔一段距離,我又鋪設了三個陷阱。“這麼多啊!”有的孩子有點緊張,有的孩子則躍躍欲試。他們有序地越過新設置的陷阱,非常的興奮。可是,也有的孩子掉入了陷阱。“老師,陽陽掉下去了還在玩。”孩子們玩起遊戲來是很較真的,掉入陷阱的孩子應該有一些小懲罰。於是,我們規定:“掉入陷阱的孩子停止一次遊戲。”新的遊戲規則,讓孩子們越過陷阱時小心翼翼。可是,總有幾個動作發展稍晚或“開小差”的孩子掉入陷阱,停止遊戲的孩子越來越多。這樣下去可不好,有懲罰就必須有獎勵。這樣想著,我又增加了兩個陷阱,並向孩子們宣告:“能成功闖過這些陷阱的小勇士,可以獲得一次解救好朋友的機會。”有了解救任務,孩子們似乎更有使命感了,“我要去救好朋友。”每越過一個陷阱,他們的表情就輕鬆一些。成功的跨越障礙,並解救自己的朋友,孩子們在這樣的闖關遊戲中越玩越開心……

這一次的相遇,讓我領略了課堂生成的魅力。從單純的技能練習到設置障礙再到遊戲規則的出現,是在關注孩子活動狀態,滿足孩子活動需要上不斷生成的。理想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當“無法預約的精彩”成為一句熟語後,課堂中那些極富“生成”價值的因素,被當作無比美好的教學資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