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說話不算數、做事不自覺,寶寶的自律性要如何培養?

說好的電視時間, 只要一打開就煞不住車;一出去見什麼要什麼, 在家怎麼答應的全扔後腦勺了;說話永遠不算話, 說最後一個、最後一集永遠會耍個賴皮, 不會是真的最後。

週末隨手發的三句話, 卻引來後臺好多吐槽, 看來媽媽們都被寶寶的自律性問題搞得一個頭兩個大。

自律性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相信不用C媽多說。

那麼重點是, 一定要這麼小就培養寶寶的自律能力麼?

好多家長都在說, 現在還太小, 打他記不住, 說他聽不懂, 只好自欺欺人的等待“有些事, 長大自然就好了, 強求不來的。 ”

老實說, 1歲之前,

Advertisiment
甚至兩歲之前, 真的看不出什麼差異, 一歲的時候, 天下孩子各有各的乖, 兩歲的時候, 天下孩子都是一般熊。

但是兩歲之後, 好像就有點不一樣了, 有的孩子在犯熊的路上越走越遠, 有的孩子犯過熊, 吃過苦頭, 明白了界限, 便能“迷途知返”。

如果說以前我也曾懷疑過“從小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必要性, 那麼, 現在, CC長到快3歲, 我可以肯定的說, 非常有必要!

2歲前的序曲

2歲之前, 寶寶就可以做很多關於自律的準備啦!

讓寶寶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好像不管那個年代, 只要是寶寶摔倒了, 家長們肯定會先把孩子抱起來, 然後責怪導致寶寶摔倒的物體。

看上去是在疼愛孩子, 實際上是替孩子推卸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1周歲後的寶寶有了獨立意識,

Advertisiment
很多東西都想自己來, 但是大人怕嗑、怕髒、怕麻煩, 往往幫助太多, 剝奪了寶寶的學習機會, 也剝奪了他自己承擔的機會。

細想一下2歲之前需要寶寶自己承擔的責任真的不少啊, 獨立吃飯、獨立上廁所、自己穿衣、獨自入睡, 在這些過程中, 寶寶會遇挫, 但是也會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也會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

自信是一切自律的基礎。 一個人先得相信自己, 才能管住自己。

強調正確的事情, 而不是制止錯誤的行為

2歲之前的寶寶, 說道理他們還聽不太懂, 即便聽懂, 很快也會忘。

所以, 指望他們一下子“因為明白而遵守”幾乎不可能, 但是又不能放任不管, 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 尋找代替品。

用“可以接受的行為”來代替“不可接受的行為”,

Advertisiment
而不是正面的制止。

比如寶寶在牆上亂畫不可以, 但在紙上可以。

還要吃糖不可以, 但是可以去玩滑梯。

扔杯子不行, 但是可以扔玩偶。

情緒發洩不可以打人, 但是可以用語言表達說我很生氣。

這個時期轉移注意力非常奏效, 與其硬碰硬不如採取迂回戰術。

讓寶寶自己選擇, 是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 他們就會自我思考, 選擇自己的行為是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開始只提供兩個選項, 以便寶寶容易應付, 比如, 你想穿小兔子的毛衣還是小貓咪的毛衣?

每次在兩個選項中作出決定的過程, 都是增強孩子自我意識的過程, 也是讓寶寶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過程。

當他意識到,

Advertisiment
你會尊重並信任他的決定, 他的自我控制力就會大幅提升。

每一次選擇都會向自律邁進一步, 從開始穿哪件衣服到以後是選擇繼續看電視還是睡覺。

2-3歲的實戰篇

等到孩子2-3歲時, 在自我控制上會有進步, 知道如何抑制衝動。

但是很多時候, 明明知道不對, 還是控制不了自己, 所以這個階段規則要明確合理, 執行要溫柔堅持。

儘管這個過程很艱難並且會反復, 但這也是最佳的“塑造時機”。

Trouble2到來之後, 你會發現, 小小的人兒突然變得很精明, 開始全方位挑戰你的底線和權威, 而且真心不好應付了, 曾經的轉移注意力、替代、正面鼓勵的方式貌似都不大好用了。 也許是時候正面的談一談了。

制定規則要明確, 要求要合理

給寶寶制定規則之前,

Advertisiment
一定要深思熟慮。

這種行為不允許, 是真的不允許麼?

規則太多等於沒有規則, 限制太多等於沒有限制。

不要朝令夕改今天可以吃糖, 明天不行, 心情好可以看一天電視, 心情不好一集都不能看。

規則要明確, 不是家長明確, 而是讓寶寶明確。

你跟他說每天只能吃5塊糖, 然後丟個糖罐子給他, 等吃夠了5塊你就去制止, 他正吃的上癮, 自然不會停, 你制止, 他自然會哭, 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5。

你帶他去遊樂場說在玩半個小時就走, 半個小時到了, 他正在新發現的滑梯上跐溜的帶勁, 你喊停他當然會反抗, 因為他對“半個小時”完全沒概念, 而就算有, 試問誰會看著表玩?

正確的規則, 是讓寶寶明瞭。

直接給她5顆糖, 其他的收起來, 告訴他這是一天的量,自己看著吃。

在遊樂場告訴她還可以玩3個項目,可以自己隨便選,玩完要回家,最後一個的時候提前提醒。

有的時候我們只怪孩子說話不算話,其實是大人根本沒有把規則說清楚,孩子只能選擇權宜之計,先應下來再說,走到哪裡算哪裡,等真到執行的時候才發現跟自己想像的相距甚遠,所以拼命反抗。

除了明確,還要合理。

留言裡有位媽媽說,3歲的孩子答應每次都把盛的飯都吃完,但是每次都剩下,每次都說記住了,但下次還是記不住。

但其實,這個承諾本身就不現實,首先3歲的孩子其實對自己的能力預估的完全不準確,也許她只是“以為”自己能吃完。其次,即便成人吃飯有的時候也要看心情和菜品才能決定能不能吃完。

咱們當媽的,不能自己給孩子挖坑,她不懂,她真往裡跳啊。

她跳完反悔了,你反過來怨她說話不算話,事實上,本來你的劇情設置就不合理啊,所以不要因為寶寶會同意,就誘惑或是逼迫他許諾。

“我再也不買玩具了,我再也不看電視了”,即便孩子真的說出了這種話,認真你就真輸了。

如果你更認真的因為他說話不算話而生氣了,那更會輸的一敗塗地。

有的時候CC惹我生氣,奶奶會來打圓場,讓她保證“以後再也不….”

每次我都很認真的打住,如果總是讓孩子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慢慢的,寶寶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說話不算話的人,這會讓她對自己失去信心,而且會讓她從心底裡看輕“承諾”這件事。

我們總以為孩子聽話就是自律,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寶寶自律不是為了迎合家長,孩子能夠自己管住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自律。

對於出爾反爾,限制行為比懲罰和打罵更有效。

如果確定制定的規則沒有超範圍,寶寶可以做到,但事到臨頭卻反悔,那麼限制他的行為,剝奪部分權利,比單純的制止更有效,他既然選擇打破規則,就必須自己承擔後果。

大哭大鬧非要吃糖,好的,可以吃,但是一會我們要去吃霜淇淋你就不能吃嘍。

不想吃飯,好呀,不過晚上沒有其他可吃的,要堅持到明天早上哦。

還要繼續看電視,可以,但是今天就不能再講睡前故事嘍。

要保證,利益更具有誘惑性,或是損失更具有慘重性,否則,如果寶寶本來就愛電視大於看書,愛糖更勝於霜淇淋,那他簡直求之不得了。

重點是,一定要堅決的執行,只有看到直接的損失和可預見性的後果,人們才會願意放棄當下的利益,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這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確保自己心態平和,所以當寶寶含著眼淚來求你講睡前故事,餓著肚子來找你吃飯的時候,千萬別說,"當時你怎麼答應我的,誰讓我說的話你都不聽",云云...

你不是在懲罰,不是在等著看他的笑話,而是在尊重他的選擇。

所以,最好摟著她說,親愛的,我知道你很不好過,但是媽媽覺得當時你確實更想看電視,而且你確實看了很久,所以今天就沒有睡前故事了,不過明天媽媽還是可以給你講故事的,現在媽媽拍拍你睡覺好麼?

比被動遵守更重要的是主動選擇

2歲CC開始看電視之後,讓她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關電視”。

我幾乎從不擅自給她暫停或關閉電視。

偶爾趕上要吃飯,她在看電視,那麼看電視還是吃飯,只能二選一,由她自己選擇。

但開始每次她都很掙扎,又捨不得電視,又想要吃飯,後來我提議,暫停好麼?他們會等一等CC的。

她也喜歡這種暫停的方式,但是在哪裡停,由她自己決定,有的時候當下就可以暫停,有的時候看得正上癮,我們就先吃,她看完當下的那一集再停。

但是一定要她自己暫停,自己關閉。

比起被動的堅持規則,主動的選擇自律的結果更重要。有的時候,甚至超一點點規則也無妨,比起說好的看完2集由家長關電視,那麼打破一點點規則看了3集,但是最後寶寶自己選擇關電視更重要。

要讓孩子知道,抵制誘惑是很難,但是努力還是能做得到。當他做到的時候,自己也會為自己驕傲。

C媽說

其實關於自律,最重要的一點是言傳身教。

如果家長說話算話,自律性很好,那麼孩子也不會差到哪去。

反之父母如果總是出爾反爾,那寶寶也會摸不清界限,邊界線這東西看上去是限制,其實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只有當他摸不清界限的時候,才會忍不住到處衝撞。

但是自律並不容易,用昨天一位寶媽的留言說“自律,這個反人類的特性我自己也做不好啊”。

哈哈,所以媽媽們,任何方法都不會立竿見影,細水長流才是真正考驗功力的時刻哦,咱們育兒育己一併走起吧。

告訴他這是一天的量,自己看著吃。

在遊樂場告訴她還可以玩3個項目,可以自己隨便選,玩完要回家,最後一個的時候提前提醒。

有的時候我們只怪孩子說話不算話,其實是大人根本沒有把規則說清楚,孩子只能選擇權宜之計,先應下來再說,走到哪裡算哪裡,等真到執行的時候才發現跟自己想像的相距甚遠,所以拼命反抗。

除了明確,還要合理。

留言裡有位媽媽說,3歲的孩子答應每次都把盛的飯都吃完,但是每次都剩下,每次都說記住了,但下次還是記不住。

但其實,這個承諾本身就不現實,首先3歲的孩子其實對自己的能力預估的完全不準確,也許她只是“以為”自己能吃完。其次,即便成人吃飯有的時候也要看心情和菜品才能決定能不能吃完。

咱們當媽的,不能自己給孩子挖坑,她不懂,她真往裡跳啊。

她跳完反悔了,你反過來怨她說話不算話,事實上,本來你的劇情設置就不合理啊,所以不要因為寶寶會同意,就誘惑或是逼迫他許諾。

“我再也不買玩具了,我再也不看電視了”,即便孩子真的說出了這種話,認真你就真輸了。

如果你更認真的因為他說話不算話而生氣了,那更會輸的一敗塗地。

有的時候CC惹我生氣,奶奶會來打圓場,讓她保證“以後再也不….”

每次我都很認真的打住,如果總是讓孩子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慢慢的,寶寶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說話不算話的人,這會讓她對自己失去信心,而且會讓她從心底裡看輕“承諾”這件事。

我們總以為孩子聽話就是自律,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寶寶自律不是為了迎合家長,孩子能夠自己管住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自律。

對於出爾反爾,限制行為比懲罰和打罵更有效。

如果確定制定的規則沒有超範圍,寶寶可以做到,但事到臨頭卻反悔,那麼限制他的行為,剝奪部分權利,比單純的制止更有效,他既然選擇打破規則,就必須自己承擔後果。

大哭大鬧非要吃糖,好的,可以吃,但是一會我們要去吃霜淇淋你就不能吃嘍。

不想吃飯,好呀,不過晚上沒有其他可吃的,要堅持到明天早上哦。

還要繼續看電視,可以,但是今天就不能再講睡前故事嘍。

要保證,利益更具有誘惑性,或是損失更具有慘重性,否則,如果寶寶本來就愛電視大於看書,愛糖更勝於霜淇淋,那他簡直求之不得了。

重點是,一定要堅決的執行,只有看到直接的損失和可預見性的後果,人們才會願意放棄當下的利益,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這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確保自己心態平和,所以當寶寶含著眼淚來求你講睡前故事,餓著肚子來找你吃飯的時候,千萬別說,"當時你怎麼答應我的,誰讓我說的話你都不聽",云云...

你不是在懲罰,不是在等著看他的笑話,而是在尊重他的選擇。

所以,最好摟著她說,親愛的,我知道你很不好過,但是媽媽覺得當時你確實更想看電視,而且你確實看了很久,所以今天就沒有睡前故事了,不過明天媽媽還是可以給你講故事的,現在媽媽拍拍你睡覺好麼?

比被動遵守更重要的是主動選擇

2歲CC開始看電視之後,讓她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關電視”。

我幾乎從不擅自給她暫停或關閉電視。

偶爾趕上要吃飯,她在看電視,那麼看電視還是吃飯,只能二選一,由她自己選擇。

但開始每次她都很掙扎,又捨不得電視,又想要吃飯,後來我提議,暫停好麼?他們會等一等CC的。

她也喜歡這種暫停的方式,但是在哪裡停,由她自己決定,有的時候當下就可以暫停,有的時候看得正上癮,我們就先吃,她看完當下的那一集再停。

但是一定要她自己暫停,自己關閉。

比起被動的堅持規則,主動的選擇自律的結果更重要。有的時候,甚至超一點點規則也無妨,比起說好的看完2集由家長關電視,那麼打破一點點規則看了3集,但是最後寶寶自己選擇關電視更重要。

要讓孩子知道,抵制誘惑是很難,但是努力還是能做得到。當他做到的時候,自己也會為自己驕傲。

C媽說

其實關於自律,最重要的一點是言傳身教。

如果家長說話算話,自律性很好,那麼孩子也不會差到哪去。

反之父母如果總是出爾反爾,那寶寶也會摸不清界限,邊界線這東西看上去是限制,其實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只有當他摸不清界限的時候,才會忍不住到處衝撞。

但是自律並不容易,用昨天一位寶媽的留言說“自律,這個反人類的特性我自己也做不好啊”。

哈哈,所以媽媽們,任何方法都不會立竿見影,細水長流才是真正考驗功力的時刻哦,咱們育兒育己一併走起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