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智力開發>正文

詳細:隔代育兒的10大矛盾分析

隔代育兒”是當今普遍現象。 而兩代人之間不同的養育觀念, 常引發一場又一場的沖突。 今天, 我們列出了在baby023論壇上排名前十位的隔代育兒矛盾, 和大家一起分析種種原因所在, 以尋求既能避免沖突, 又能堅持原則的折中方法。

矛盾一寶寶多大可以吃鹽

媽媽寶寶一周歲以后才可以吃鹽。

長輩寶寶早點吃鹽好, 吃鹽才有力氣。

現象分析

老人認為有滋有味的東西能增加寶寶的食欲, 吃起來更開胃。 但父母則認為早吃鹽不但增加了寶寶的腎臟負擔, 還會讓寶寶味覺不靈敏, 甚至會增加成年后患慢性病的幾率。

Advertisiment

其實, 寶寶所需的鹽要比成人少得多;為了寶寶的健康, 最好在周歲以前都不要進食食鹽。

折中辦法

可以在寶寶去體檢的時候帶上老人, 并主動問醫生關于"輔食要不要加鹽、需不需要做得咸一點"等問題。 醫生說的“寶寶不能過早吃鹽”的觀點很有可能會成為“圣旨”, 比做小輩的勸老人一百遍都有用。

矛盾二冬天該給寶寶穿多少衣服

媽媽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長輩寶寶體溫調節差, 要多穿些。

現象分析

老人總是生怕寶寶年齡小被凍壞, 于是講究“捂”字訣。 而父母則覺得寶寶出了汗, 捂在厚厚的衣服里更加容易感冒, 少穿點反而還可以增強抗凍的能力。

其實, 大多數寶寶都屬于“熱性”體質, 一活動就出汗。 如果寶寶體質健康,

Advertisiment
不需要捂太多, 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折中辦法

找一個老人也覺得熱的機會做動員工作。 告訴老人只要摸摸寶寶的手, 如果手不涼就說明寶寶不冷;如果實在怕寶寶凍著, 可以準備件外套, 寶寶感到冷時, 再穿上也不遲。 老人有切身感受的時候, 做說服工作更容易。

矛盾三能不能給寶寶吃零食

媽媽不能吃, 零食里有添加劑, 還會影響寶寶正常的飲食。

長輩吃零食沒關系, 現在條件好了, 寶寶想吃就吃唄。

現象分析

老人給寶寶的寵愛是加倍的, 總想給寶寶吃他喜歡吃的東西。 但父母卻覺得零食廣告做得漂亮, 其實營養價值不高, 多吃會影響寶寶吃正餐的食欲, 甚至會因為寶寶腸胃功能還不完善而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Advertisiment

其實, 給寶寶準備的食物還是以純天然的為好;零食里面含有很多添加劑, 最好別吃。

折中辦法

搜集報紙、新聞中提到有關零食的負面消息給老人看, 同時給寶寶準備營養豐富的水果、粗糧等食物當零食。 這樣, 既滿足了老人笑瞇瞇看寶寶吃零食的愿望, 也避免了寶寶攝入過多的"垃圾食品"。

矛盾四寶寶的要求是不是都要滿足

媽媽不是, 什么都滿足會把他寵壞。

長輩寶寶還小, 要求應盡量滿足。

現象分析

隔代育兒特別親, 老人對于寶寶的寵愛常容易變成毫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 總是什么都想滿足寶寶。 而父母則認為過分的滿足會使寶寶變得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其實, 寶寶在自我意識尚未萌發前,

Advertisiment
不會提出無理要求, 此時滿足他的需求有助于增強安全感和信賴感;但當寶寶自我意識萌發后, 再無條件地一味滿足, 會使他日后變得自我和任性。

折中辦法

合理的要求要盡量滿足, 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 父母可以和家中的老人一起去聽育兒講座, 也可以給老人看一些相關的育兒書籍。 慢慢地, 全家人就能統一教育方式和態度了。

矛盾五大熱天或大冷天是否要帶寶寶出去

媽媽要出去, 四季的戶外活動很重要。

長輩寶寶那么小, 太熱和太冷都不適合出門。

現象分析

老人往往生怕室內外溫差大, 會導致抵抗力還很弱的寶寶生病。 而父母則覺得應該從小培養寶寶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 這樣當季節替換時就不會輕易得感冒。

Advertisiment

其實, 戶外活動對寶寶來說確實很重要, 是加強體質的有效辦法。 不過外出前, 天氣因素也是必須考慮的, 如刮大風、下雨、下雪天就不適合帶寶寶出去。

折中辦法

告知老人戶外活動對寶寶的重要性, 如曬太陽可以促進鈣的吸收等等。 外出前, 備好方便給寶寶穿脫的衣物, 同時也要尊重老人的意見, 天太熱或太冷時可以適當縮短寶寶在戶外的時間。

矛盾六要不要給寶寶用紙尿褲

媽媽紙尿褲方便, 洗曬尿布太費事。

長輩紙尿褲不透氣、又費錢, 還是用布尿布好。

現象分析

老人普遍認為傳統的布尿布要比紙尿褲來得透氣, 而且使用紙尿褲還會增加一筆不小的開銷。 而父母則覺得紙尿褲與傳統的布尿布相比, 吸水性更好而且使用方便。

其實,不管是紙尿褲還是布尿布,只要勤于更換,使用方法得當,對寶寶來說都是合適的。

折中辦法

采取在不同的時間段給寶寶使用不同尿布的做法。如陰雨天和夜晚睡覺時可以使用紙尿褲,以省去天氣潮濕,尿布不易干和夜間頻繁更換尿布的麻煩;天氣晴朗的白天可以給寶寶使用布尿布,畢竟布尿布的透氣性和經濟性是紙尿褲無法替代的。

矛盾七冬天要不要每天給寶寶洗澡

媽媽寶寶新陳代謝快,即使冬天也需要每天洗澡。

長輩冬天太冷,長時間不洗澡也沒關系。

現象分析

老人總是怕寶寶冬天洗澡凍著了,再說就算一星期不洗澡,寶寶也不臟啊!但父母卻認為如不經常洗澡,寶寶的汗液及其它排泄物蓄積會刺激皮膚,容易發生皮膚感染。

其實,寶寶的皮膚柔嫩,新陳代謝旺盛,有條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洗一次澡,但洗完后一定要給寶寶全身抹一層潤膚油,以防止皮膚油脂的流失。

折中辦法

當著老人的面,做好一切保暖工作,如打開暖空調、關好門窗、準備好溫軟的大毛巾等,讓老人不必擔心寶寶洗澡時的室溫問題。而后給寶寶洗澡時也可以讓老人共同參與,感受給寶寶洗澡的樂趣。

矛盾八是否寶寶一哭就要抱

媽媽不行,這樣會助長他的依賴性。

長輩當然要抱,寶寶哭了讓人多心疼。

現象分析老人往往都“隔代親”,寶寶一哭就心疼得不得了,于是便出現“一哭就抱”的現象。而父母則覺得這樣做會使寶寶養成壞習慣,大人會被他的哭聲“掌控”,該忽視的時候還是要忽視。

其實,當寶寶還處在不會說話的階段時,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需求。在還未了解寶寶哭聲的含義前,擁抱可起到暫時的安慰作用。對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講,對他的哭聲置之不理,會使他缺乏安全感。

折中辦法

和老人一起熟悉和了解寶寶“哭的語言”:是餓了、冷了、困了還是需要擁抱?細心觀察,正確地理解和尋找寶寶哭聲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原因,及時滿足寶寶的合理需求,而非僅僅用“一哭就抱”的方式來緩解。

矛盾九寶寶一歲半前是否要教他自己吃飯

媽媽要,可以鍛煉他手眼的協調性和培養自理能力。

長輩不要,這么小哪會自己吃!

現象分析

老人覺得寶寶太小肯定不會自己吃,而且還會把衣物弄得滿是污漬,所以往往采取包辦的形式。父母則希望寶寶通過自己動手來鍛煉手眼的協調性,培養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飲食習慣。

其實,寶寶在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自己動手吃飯的欲望,不妨順應他,給他"自己吃"的機會。

折中辦法

一開始可以同意老人喂飯的舉動,同時鼓勵寶寶自己拿著饅頭等食物吃,還可以準備方便、好用的兒童餐具給寶寶嘗試舀飯。從半喂飯半自己動手開始,逐漸過渡到寶寶自己動手吃飯,養成好習慣。

矛盾十該不該給寶寶把尿

媽媽不該!18個月前,寶寶沒有憋尿的意識。

長輩當然要把!可以培養寶寶規律的排便習慣。

現象分析

老人覺得早點把尿可以培養寶寶排便的規律,還能讓屁屁始終干干凈凈的。而父母則認為太早地刻意訓練是一種違背寶寶意愿的強迫行為,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性格的發展。

其實,大多數寶寶在18個月前,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善到可以控制大小便的地步,此時把尿只是培養寶寶“條件反射”的能力。

折中辦法

如果家中老人一定要把尿,建議只在白天進行,以免夜間影響寶寶的睡眠。努力尋找寶寶排尿的規律,如睡覺醒來、喝完水后20~30分鐘后等時刻特別容易尿。如果把尿的時候寶寶不愿意,最好停止,以免給寶寶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吸水性更好而且使用方便。

其實,不管是紙尿褲還是布尿布,只要勤于更換,使用方法得當,對寶寶來說都是合適的。

折中辦法

采取在不同的時間段給寶寶使用不同尿布的做法。如陰雨天和夜晚睡覺時可以使用紙尿褲,以省去天氣潮濕,尿布不易干和夜間頻繁更換尿布的麻煩;天氣晴朗的白天可以給寶寶使用布尿布,畢竟布尿布的透氣性和經濟性是紙尿褲無法替代的。

矛盾七冬天要不要每天給寶寶洗澡

媽媽寶寶新陳代謝快,即使冬天也需要每天洗澡。

長輩冬天太冷,長時間不洗澡也沒關系。

現象分析

老人總是怕寶寶冬天洗澡凍著了,再說就算一星期不洗澡,寶寶也不臟啊!但父母卻認為如不經常洗澡,寶寶的汗液及其它排泄物蓄積會刺激皮膚,容易發生皮膚感染。

其實,寶寶的皮膚柔嫩,新陳代謝旺盛,有條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洗一次澡,但洗完后一定要給寶寶全身抹一層潤膚油,以防止皮膚油脂的流失。

折中辦法

當著老人的面,做好一切保暖工作,如打開暖空調、關好門窗、準備好溫軟的大毛巾等,讓老人不必擔心寶寶洗澡時的室溫問題。而后給寶寶洗澡時也可以讓老人共同參與,感受給寶寶洗澡的樂趣。

矛盾八是否寶寶一哭就要抱

媽媽不行,這樣會助長他的依賴性。

長輩當然要抱,寶寶哭了讓人多心疼。

現象分析老人往往都“隔代親”,寶寶一哭就心疼得不得了,于是便出現“一哭就抱”的現象。而父母則覺得這樣做會使寶寶養成壞習慣,大人會被他的哭聲“掌控”,該忽視的時候還是要忽視。

其實,當寶寶還處在不會說話的階段時,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需求。在還未了解寶寶哭聲的含義前,擁抱可起到暫時的安慰作用。對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講,對他的哭聲置之不理,會使他缺乏安全感。

折中辦法

和老人一起熟悉和了解寶寶“哭的語言”:是餓了、冷了、困了還是需要擁抱?細心觀察,正確地理解和尋找寶寶哭聲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原因,及時滿足寶寶的合理需求,而非僅僅用“一哭就抱”的方式來緩解。

矛盾九寶寶一歲半前是否要教他自己吃飯

媽媽要,可以鍛煉他手眼的協調性和培養自理能力。

長輩不要,這么小哪會自己吃!

現象分析

老人覺得寶寶太小肯定不會自己吃,而且還會把衣物弄得滿是污漬,所以往往采取包辦的形式。父母則希望寶寶通過自己動手來鍛煉手眼的協調性,培養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飲食習慣。

其實,寶寶在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自己動手吃飯的欲望,不妨順應他,給他"自己吃"的機會。

折中辦法

一開始可以同意老人喂飯的舉動,同時鼓勵寶寶自己拿著饅頭等食物吃,還可以準備方便、好用的兒童餐具給寶寶嘗試舀飯。從半喂飯半自己動手開始,逐漸過渡到寶寶自己動手吃飯,養成好習慣。

矛盾十該不該給寶寶把尿

媽媽不該!18個月前,寶寶沒有憋尿的意識。

長輩當然要把!可以培養寶寶規律的排便習慣。

現象分析

老人覺得早點把尿可以培養寶寶排便的規律,還能讓屁屁始終干干凈凈的。而父母則認為太早地刻意訓練是一種違背寶寶意愿的強迫行為,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性格的發展。

其實,大多數寶寶在18個月前,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善到可以控制大小便的地步,此時把尿只是培養寶寶“條件反射”的能力。

折中辦法

如果家中老人一定要把尿,建議只在白天進行,以免夜間影響寶寶的睡眠。努力尋找寶寶排尿的規律,如睡覺醒來、喝完水后20~30分鐘后等時刻特別容易尿。如果把尿的時候寶寶不愿意,最好停止,以免給寶寶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