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遊戲原來要這麼玩?!心理學家告訴你!

爸爸帶著囡囡去遊樂園玩, 坐旋轉木馬的時候, 爸爸站在圍欄外朝坐在旋轉木馬上的囡囡不時地揮揮手, 拍幾張照片;媽媽帶著寶寶去公園, 媽媽們坐在涼亭裡一起聊天, 孩子們一起追逐玩遊戲~這些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去玩遊戲”, 這也是大多數家長心中的親子遊戲

但如果親子遊戲中缺少了雙方的互動, 那就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親子遊戲了。

親子遊戲中的互動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遊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多麼重要, 有多麼多的益處(促進兒童思維、 語言、 運動能力的發展, 塑造大腦結構等),

Advertisiment
但是, 需要明確的是, 這些益處並不是由遊戲本身直接作用于孩子的, 這些益處建立在孩子的自我探索或者與夥伴遊戲的基礎之上。

但無論是獨自遊戲還是夥伴遊戲, 都比不上親子遊戲帶給孩子在知識, 經驗和技能上的發展豐富。 因為在親子遊戲的互動中, 通過成人的引導與幫助, 孩子能夠更好地承擔遊戲合作者的角色, 因而社會性☆禁☆交往水準要比夥伴遊戲中的交往水準高;親子遊戲中的大量言語交往, 有助於兒童語言的發展;親子遊戲有助於親子間安全依戀的形成等。

“家長帶孩子來玩遊戲”與“孩子帶家長來玩遊戲”大不同!

雖然很多家長在意識到親子遊戲的重要性後積極且主動地投入到這項親子活動中,

Advertisiment
但由於身份認同或很多其他原因, 往往造成家長習慣性以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到親子遊戲中, 這就由我們一開始所說的“家長帶著孩子去玩遊戲”變成了“家長帶著孩子來玩遊戲”, 家長確實參與到遊戲之中並與孩子產生互動, 但這種遊戲模式往往帶著成人的主觀意志。

就好像放風箏, 小孩子在抓風箏線的時候容易一會兒拉, 一會兒拽, 力度掌握不好, 家長就會習慣性地告訴孩子, 風箏不是這麼放的, 你看, 你要抓住繩子, 慢慢的拉上拉下, 讓風箏飄起來~但我們所宣導的則是由“孩子帶著家長來玩遊戲”。

實際上, “孩子帶家長來玩遊戲”強調——在以孩子為主導的遊戲中做平等的玩伴而不是權威的父母。

從“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孩子帶著家長來玩”,

Advertisiment
這種變化過渡是父母從家長身份走向與孩子同等地位的過程, 是將孩子始終放在親子遊戲中作為主導地位的遊戲方式。

向家長灌輸教育中需要實現家長與孩子的平等關係這一點並不完全現實, 因為但凡是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彎路, 於是從上往下的經驗輸送也就帶著那麼點無可避免的家長姿態, 也就是孩子眼中的被教育。

但就親子遊戲而言,

我們需要在心裡思考幾個問題:

遊戲的性質是什麼?

遊戲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遊戲的性質與目的不是一致的, 那麼遊戲可以被其他活動所取代嗎?

我的回答是:遊戲的性質是與快樂(happiness)相關的。 遊戲的首要目的是享受樂趣,

Advertisiment
當然也可以有延伸的目的。 遊戲本身是無法被取代的。

只有當大人與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時, 遊戲才能以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進行下去, 才能夠瞭解到孩子最真實的一面, 無拘束的, 沒有責備的, 自主的。 在這種平等關係中, 孩子不會覺得家長是為了教育而遊戲, 也更有利於孩子與父母在情感, 在表達上的親近。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發展概念, 這個時期(0~6歲)也正是孩子獲得信任感, 自主感, 主動感, 克服不信任感, 羞愧和疑慮的主要時期。 親子遊戲能夠開展的先決條件是孩子願意跟父母一起遊戲, 而孩子能夠主動找父母一起遊戲則需要以孩子享受親子遊戲作為前提。

需要強調的是, 如果親子遊戲對孩子而言不再是遊戲,

Advertisiment
那麼親子遊戲對孩子而言也就失去了遊戲的意義, 這樣的結果就是——比起父母, 孩子更願意與同伴玩, 與玩具玩, 對家長而言, 親子遊戲就再也起不到家長所想要達到的效果了。

讓孩子和父母在遊戲中各有所獲, 我們需要:

1

讓孩子盡情享受遊戲的樂趣, 無拘無束的玩

孩子對遊戲有自己的玩法, 他們的遊戲並不講究技巧, 規範, 方式, 也不會在意玩的地方要有多乾淨舒適, 地面是否平坦, 規則應當如何制定, 他們對於所有的東西都有自己的理解, 感受以及領悟。 但往往家長不經意的話語或動作就將孩子限定在了一條條的框架內, 孩子也就無法玩得無拘無束了。

生活中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在一些運動活動中弄得髒兮兮而對孩子表示不悅, 或在遊戲過程中時刻提醒孩子要注意衛生,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變相的警告,會因為種種的顧慮而沒法好好享受遊戲的樂趣。

家長不妨在體育遊戲後與孩子共同家務(洗衣服),一方面減輕了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事實上,在很多競技遊戲中,家長更應該注意的是孩子的安全問題,除此之外,請愉快地和孩子一起玩泥巴吧!

2

在遊戲中,拒絕直接對孩子做出價值判斷

很多孩子喜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其實滿足孩子喜歡模仿的天性之外,這類活動頁有助於家長對孩子的認知有所瞭解。例如:家長與孩子玩老師與學生的遊戲,讓孩子扮演老師的角色,一方面可以從遊戲中瞭解到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孩子對教師這一角色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於孩子鞏固在學校裡學習到的知識。

角色扮演中家長不要將自己對某種角色的固有認識直接表現出來,多聽孩子所說的,多觀察孩子所表現的,可以通過角色遊戲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會認知。

在角色遊戲中,就算孩子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例如在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扮演中,孩子所扮演的老師要對孩子進行打手掌這類的懲罰時,家長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判斷教訓孩子,而應該多觀察孩子這種行為的習得的來源是什麼,是通過電視節目,還是孩子在學校真實的經歷等,後續再調整。

3

引導為主,不要灌輸直觀知識經驗

親子遊戲中家長要注意與孩子的交流,並多採取提問的方式刺激孩子思考,適當的時候做出必要的提示與引導,不要直接給出答案,告訴孩子要怎麼做。例如:拼圖遊戲中可以與孩子就某塊拼圖的顏色,從邊緣輪廓形狀著手等方式啟發孩子的拼圖策略,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拼圖應該拼在哪裡。採用提示,啟發,問問題這些方法有助於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

與孩子在進行智力遊戲時建議以孩子式的語言進行對話,不要將自己的方法思維直接灌輸給孩子,就比如,如果孩子在拼圖遊戲中堅持要一塊一塊的嘗試拼圖,家長也不要直接將自己的方法灌輸給孩子,耐心的與孩子一起玩耍,在不斷試錯的拼圖過程中慢慢引導,引導一次不行就多引導幾次。

我們可以和孩子玩的遊戲很多,無所謂好壞。但需要明確的是,雖然親子遊戲強調孩子和父母的共同參與與互動,但親子遊戲的主角仍然是孩子。所以在開展親子活動的時候,要以孩子為主體,不要讓孩子處於被動的邊緣地位,也就是所,要以孩子的意志來開展親子遊戲。

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引導遊戲的類型,遊戲的過程,但不要控制遊戲,也不要限制孩子。

站在與孩子平等的地方,讓孩子帶著家長來玩遊戲,實現遊戲本身與延伸的意義。

或在遊戲過程中時刻提醒孩子要注意衛生,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變相的警告,會因為種種的顧慮而沒法好好享受遊戲的樂趣。

家長不妨在體育遊戲後與孩子共同家務(洗衣服),一方面減輕了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事實上,在很多競技遊戲中,家長更應該注意的是孩子的安全問題,除此之外,請愉快地和孩子一起玩泥巴吧!

2

在遊戲中,拒絕直接對孩子做出價值判斷

很多孩子喜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其實滿足孩子喜歡模仿的天性之外,這類活動頁有助於家長對孩子的認知有所瞭解。例如:家長與孩子玩老師與學生的遊戲,讓孩子扮演老師的角色,一方面可以從遊戲中瞭解到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孩子對教師這一角色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於孩子鞏固在學校裡學習到的知識。

角色扮演中家長不要將自己對某種角色的固有認識直接表現出來,多聽孩子所說的,多觀察孩子所表現的,可以通過角色遊戲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會認知。

在角色遊戲中,就算孩子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例如在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扮演中,孩子所扮演的老師要對孩子進行打手掌這類的懲罰時,家長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判斷教訓孩子,而應該多觀察孩子這種行為的習得的來源是什麼,是通過電視節目,還是孩子在學校真實的經歷等,後續再調整。

3

引導為主,不要灌輸直觀知識經驗

親子遊戲中家長要注意與孩子的交流,並多採取提問的方式刺激孩子思考,適當的時候做出必要的提示與引導,不要直接給出答案,告訴孩子要怎麼做。例如:拼圖遊戲中可以與孩子就某塊拼圖的顏色,從邊緣輪廓形狀著手等方式啟發孩子的拼圖策略,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拼圖應該拼在哪裡。採用提示,啟發,問問題這些方法有助於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

與孩子在進行智力遊戲時建議以孩子式的語言進行對話,不要將自己的方法思維直接灌輸給孩子,就比如,如果孩子在拼圖遊戲中堅持要一塊一塊的嘗試拼圖,家長也不要直接將自己的方法灌輸給孩子,耐心的與孩子一起玩耍,在不斷試錯的拼圖過程中慢慢引導,引導一次不行就多引導幾次。

我們可以和孩子玩的遊戲很多,無所謂好壞。但需要明確的是,雖然親子遊戲強調孩子和父母的共同參與與互動,但親子遊戲的主角仍然是孩子。所以在開展親子活動的時候,要以孩子為主體,不要讓孩子處於被動的邊緣地位,也就是所,要以孩子的意志來開展親子遊戲。

我們作為家長可以引導遊戲的類型,遊戲的過程,但不要控制遊戲,也不要限制孩子。

站在與孩子平等的地方,讓孩子帶著家長來玩遊戲,實現遊戲本身與延伸的意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