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導引寶寶與他人友好相處

妙招一:教寶寶不傷害別人並保護自己

2歲半的阿寶所在的小班是個友愛的集體, 孩子們都能玩到一塊。 可最近班裡的童童突然變得喜歡咬人掐人, 而且還特別喜歡“欺負”平時最好的朋友阿寶。 童童咬人的原因一是因為她在出大牙, 另外童童的語言發育比較滯後, 面對最要好的朋友只好用“咬你一口”來提請好朋友注意“我在這兒呢!”或者“我太喜歡你了!”這樣一來同伴小朋友們就遭殃了, 阿寶每天都帶著童童的牙印和撓痕回家。

媽媽早就告訴阿寶, “無論如何, 你不能動手打人!”忠厚老實的阿寶把這條記得牢牢的,

Advertisiment
結果總是傻愣愣地站著被小童童掐。

媽媽後來告訴阿寶, “童童打你, 你就跑吧!”可是童童以為那是阿寶在跟她玩呢, 兩個孩子一個跑一個追, 童童追上了, 阿寶還是要被撓一下。

阿寶媽媽再告訴阿寶, “如果童童打你, 你就告訴他你不喜歡他這樣做!” 可是, 事到臨頭, 阿寶結結巴巴的, 長長的句子還沒說完, 就已經被掐得差不多了。

媽媽幫一幫:

最後, 阿寶媽媽發現了一個秘訣, 簡單直接, 特別有效! “再有人打你, 你就尖叫!”這個不難, 本來疼痛時阿寶的第一反應也是尖叫, 現在也不用動腦筋轉彎子, 只要叫得更大聲就行了!一尖叫, 吸引了大人的注意力, 他們立刻就能發現發生了什麼事情。 媽媽要給孩子制定明確的行為準則:無論什麼情況下,

Advertisiment
都不能傷害別人, 更要保護自己!

妙招二:教寶寶和其他寶寶打交道

院子裡有3個孩子正在玩奧特曼的遊戲。 4歲的松松也想跟他們一起玩, 可明顯這3個孩子並不希望多來一個隊員。 其中一個說:“你不會玩!”媽媽想帶松松離開, 可是松松捨不得走。

事件分析:

那3個孩子的遊戲正如火如荼, 加入新來的孩子意味著“打擾”。 所以他們表現出“排斥, 不耐煩”, 是很自然的, 並不帶有成人理解的“羞辱”。 只要被拒絕的孩子沒有表現出沮喪難過, 就說明孩子並沒有受到傷害。 如果家長氣呼呼地拉開自己的孩子, 其實是在把自己的“受挫情緒”強加給孩子。

對松松來說, 他可以選擇立刻離開, 或者等待機會。 一個心理脆弱的孩子的反應才是立刻離開。

Advertisiment
而選擇留下來的孩子, 說明他的內心夠強大。

媽媽幫一幫:

處理孩子交往的矛盾, 很多時候, 媽媽能提供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只要不至於發生嚴重的流血事件, 如果不是孩子主動要求, 不要干預。

我們來看看松松是怎麼辦的。 松松站在3個男孩中的“頭目”身邊, 不吭聲, 但在等待加入的機會。 過了一會, “大古隊長”隨手推了他一下:“你, 去查一下電腦!看看怪獸在哪裡!”松松立刻假裝敲鍵盤, 然後彙報說:“怪獸在A地區!”“沖啊……”勝利隊隊員們, 包括松松, 都向“A地區”沖了過去……

如果媽媽當時把松松拉開, 孩子將喪失一次多麼寶貴的解決社交矛盾的鍛煉機會。 而堅持留下來, 並最終用自己的人際智慧得到了進入集體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麼大的鼓勵!

妙招三:教寶寶必要的社交禮儀

娜娜是個小混血兒, 走在大街上經常被不認識的阿姨阿婆拉住, 摸摸小臉, 誇一句“真是個漂亮的孩子!”娜娜碰到這樣的情景, 常常就呆在了那裡, 不知道如何接下去。

事件分析:

媽媽要教育孩子必要的社交禮節。 我們約定俗成的禮節中其實包含了尊重、理解、友善等等資訊, 非常有利於增進感情, 加深交往。 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總是受到大人喜歡和同伴歡迎的。

媽媽幫一幫:

媽媽教給娜娜, 如果別人誇你漂亮, 是因為別人喜歡你, 你很可愛。 那麼你就這麼回答“謝謝你, 我覺得你也很漂亮!” 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被娜娜練得滾瓜爛熟,

Advertisiment
只要有人誇她, 她立刻脫口而出, 對方就更加笑得一朵花了。

妙招四:教孩子相對固定的處理套數

小英在班上是年紀最小的孩子, 而且比較木訥內向。 有時候她會被別的同學戲弄, 比如總有同學把她的橡皮擦鉛筆等文具藏起來, 讓她找不到。

媽媽心疼之下, 這麼教育小英:“以後別理他們了。 ”“如果別人推你, 你就立刻打回來!”慢慢地, 那個被欺負的小英變成了一個“欺負人”的小英。 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 她會一言不發一拳頭打過來, 小英越來越不受歡迎, 越來越孤獨。

事件分析:

媽媽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 都應該表揚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 比如分享, 比如適當的禮貌;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應當提示, 甚至鼓勵孩子“不好的行為”, 比如用攻擊對方,獨自遊戲、目中無人等,來處理社交中的問題。

媽媽幫一幫:

媽媽可以通過扮演故事之類的方式,教給孩子面對某些常見矛盾或者場景時,相對固定的處理套數。在類似情景發生時,孩子能很快地“脫口而出”。

比如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一個簡單的三段式:

1.你剛才……(幹了什麼,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機器人,說不跟我玩,對我尖叫了等等)

2.我覺得……(不高興,生氣,很傷心,等等)

3.我希望你能夠……(把我的機器人還給我,不要再那麼說了,向我道歉等等)

這樣既沒有指責別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見,還指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

妙招五:如何教寶寶分享

1歲多的洋洋在社區公園裡玩,被鄰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裡的小車。媽媽要求洋洋“與小朋友們分享”,洋洋不樂意,媽媽好言相勸了半天還是死攥著不撒手,媽媽急了,把小車從洋洋手裡搶過來,交到小朋友手上。

事件分析:

媽媽認為這是在幫助培養孩子“分享”的好習慣,但兒童心理學發現,3歲以下的孩子“物權”概念還沒有完全建立,他們心裡會以為,“東西不在我手上,那就不是我的東西了。”

如果有人一定要你把心愛的鑽石戒指送人你會怎樣?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心頭好拿給別人,孩子的感覺是類似的——生氣,害怕,不理解。對這個叫做“分享”的遊戲,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

媽媽幫一幫:

問孩子,“能把這個小車子借給小君玩一下嗎?他會很高興的!”同時跟孩子解釋,“他只是暫時借一下,一會兒就還給你,這還是你的小車子。”孩子也許就答應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後興高采烈的樣子,他能逐漸建立起“分享讓朋友高興我也很高興”的心理反射。

但是,如果這個玩具正好也是他當時最心愛的玩具,他的反應就跟媽媽碰到別人要借自己的鑽戒一樣,”不可以!” 媽媽也只能對小君說抱歉了。

比如用攻擊對方,獨自遊戲、目中無人等,來處理社交中的問題。

媽媽幫一幫:

媽媽可以通過扮演故事之類的方式,教給孩子面對某些常見矛盾或者場景時,相對固定的處理套數。在類似情景發生時,孩子能很快地“脫口而出”。

比如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一個簡單的三段式:

1.你剛才……(幹了什麼,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機器人,說不跟我玩,對我尖叫了等等)

2.我覺得……(不高興,生氣,很傷心,等等)

3.我希望你能夠……(把我的機器人還給我,不要再那麼說了,向我道歉等等)

這樣既沒有指責別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見,還指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

妙招五:如何教寶寶分享

1歲多的洋洋在社區公園裡玩,被鄰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裡的小車。媽媽要求洋洋“與小朋友們分享”,洋洋不樂意,媽媽好言相勸了半天還是死攥著不撒手,媽媽急了,把小車從洋洋手裡搶過來,交到小朋友手上。

事件分析:

媽媽認為這是在幫助培養孩子“分享”的好習慣,但兒童心理學發現,3歲以下的孩子“物權”概念還沒有完全建立,他們心裡會以為,“東西不在我手上,那就不是我的東西了。”

如果有人一定要你把心愛的鑽石戒指送人你會怎樣?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心頭好拿給別人,孩子的感覺是類似的——生氣,害怕,不理解。對這個叫做“分享”的遊戲,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

媽媽幫一幫:

問孩子,“能把這個小車子借給小君玩一下嗎?他會很高興的!”同時跟孩子解釋,“他只是暫時借一下,一會兒就還給你,這還是你的小車子。”孩子也許就答應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後興高采烈的樣子,他能逐漸建立起“分享讓朋友高興我也很高興”的心理反射。

但是,如果這個玩具正好也是他當時最心愛的玩具,他的反應就跟媽媽碰到別人要借自己的鑽戒一樣,”不可以!” 媽媽也只能對小君說抱歉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