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為中,可能的問題 2-3歲

尿床 口吃 一個富侵犯性的不愛交往的孩子 偷竊行為 害羞 “習慣” 厚臉皮的孩子 自私 慣壞的孩子 

尿床

對於不滿4歲的孩子來說, 偶爾尿床是十分正常的。 十分之一的孩子5歲時還尿床。 你應記住, 像任何別的技能一樣, 不同的孩子對小便的控制程度是不一樣的。 當孩子大些時, 控制小便的特點之一就是忍受時間拉長了, 但是有些孩子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在一夜的10小時左右都不撒尿。 你有好幾種辦法幫助孩子: 

●在晚上6點鐘以後儘量不讓孩子多喝水。
●在上床睡覺前, 你要確保孩子把膀胱裡的尿排空。

Advertisiment

●在你上床睡覺前, 你能抱起孩子, 不用搖醒他, 給他接尿。
●你可以在床邊放一個尿盆, 一旦孩子醒來, 他能立即排尿。
●你應該確保孩子的睡衣褲寬鬆些, 能很快脫下來。
●你可以在屋裡留下一盞暗暗的燈, 以至於孩子一旦在夜裡醒來時, 能明白他應做些什麼。  

擔心和焦慮幾乎是孩子尿床的普遍根源, 所以, 不便去說或去做什麼事, 以避免加重孩子的機能不全的感覺;你不應該對尿脹過於關注或對此大驚小怪;自然, 你也不要責備孩子。 然而, 你可以採取一二種措施儘量減少尿床帶給每個人的不便, 比如, 你可以在普邁的床單上面鋪一塊塑膠布, 然後再在塑膠布的上面放一塊小 床單, 這一塊床單能被容易而及時地撤走、洗淨,

Advertisiment
這時床單的其餘部分還依舊保持乾燥。  

如果孩子願意的話, 你可以帶他去看醫生, 聽聽醫生對尿床的看法, 這時你會認為尿床真的是個問題而不只是一個正常的變化, 也許孩子年齡夠大了能和你一起決定是否去尋求幫助。 倘若你坦白地和孩子談這個話題, 而他真的不想去做醫學檢查和化驗(除非你能排除那些疾患的可能性), 那麼不要勉強他, 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天會擺脫尿床現象的, 你的孩子也不例外。 你應該儘量使孩子走向成人的這個過渡階段過得舒服、順利。 如果他同意去做檢驗的話, 要確保檢驗順利進行, 排除所有異常的可能。  

口吃

在孩子學話的過程中普遍伴有短暫的口吃現象。 長時間持續的口吃或結巴通常像尿床—樣有相同的原因:緊張、焦慮或恐懼,

Advertisiment
它也許在一次嚴重的驚嚇或事故後突然發生。 有時, 口吃一直持續到成年, 但是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 口吃不會阻礙正常的、愉快而充實的生活。 我們應該像對待尿床一樣對待口吃。 在孩子小的時候, 你應該接受這個事實, 別太拿它當回事, 絕不要嘲笑他或為此擔心;當孩子大些了(5或6歲左右), 你應該十分坦率、輕鬆地和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倘若孩子憂心忡忡, 在學校和陌生人面前感到難為情, 你應該尋求語言治療學家的建議和幫助。 然而, 如果孩子能十分愉快地面對口吃, 就不要把孩子從一個醫院拽到另一個醫院到處求醫, 以免引起孩子的不快。 奇怪的是,
Advertisiment
在唱歌和朗誦時, 口吃患者就不口吃了。 倘若孩子能注意說話節奏的話, 那麼也許會對矯正口吃有好處。  

一個富侵犯性的不愛交往的孩子

我們都有過侵犯別人的意識, 特別是當我們感到自己的安全——以我們的領地或財產為代表——遭到威脅時, 只有用很強的自控力我們才

能克服這種意識。 有些東西要花費好多年去學刁, 逐漸成熟時才能學到手。 因此, 當看到許多年幼的孩子盡情發揮他們的侵略本能時, 不必過於驚訝。  

然而, 當孩子身上的侵犯性行為變為習慣時, 通常表明兩件事:一是從孩子出生起就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紀律, 二是孩子有種不安全感, 他也許感到缺乏父母的關注、愛和情感, 對於這兩方面因素, 父母幾乎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Advertisiment
 

如果你有一個富侵犯性的孩子, 你應該仔細地檢點一下你和丈夫的行為舉止。 如果你們能誠實地對待白己, 那麼你們肯定會發現, 作為孩子的教師和孩子學習的楷模, 你們確有不足之處。 防止孩子變得富侵犯性相當容易, 但是讓一個富侵犯性的孩子抑制自己的行為卻十分困難。 你教導孩子文雅、有耐性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辦法是, 無論任何情況下你對孩子都要耐心、寬容、和氣, 別忘了, 孩子將模仿你做的每件事, 包括侵犯性的行為。  

如果孩子突然變得富有侵犯性或開始恃強欺弱, 這一定緣于孩子生活中的緊張或不快的因素, 為此, 你應仔細地查找原因, 幾乎總能在你、你的丈夫或家人與孩子的關係中或家庭的緊張氣氛中發現原因。 別妄想輕而易舉地就能蒙蔽孩子的眼睛,孩子會察言觀色,並由此造成他內心很大的不安。 

“偷竊”行為

多數孩子習慣于拿別人的東西——如媽媽的化妝品、兄弟(或姐妹)的玩具或爸爸的鑰匙——這只是因為他們想拿它們玩,當這一切發生在家裡時,很正常,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孩子還沒有能力明白他人的“所有權”,你也許會發現孩子會拿走某件東西——或在你們一起出去購物時或是到朋友家做客時。假如這種情況發生了,要和孩子解釋這是不被允許的。 
當你去歸還這件物品時,不必讓孩子陪你去,除非這習慣已變得很頑固,你感到非得這麼做不可。多數孩子在這種行為被發現後都會心生悔意。 

害羞

有些孩子天生就很害羞,研究表明,有百分之十的嬰兒出生時神經系統就傾向於表現出害差的行為,這種孩子不喜歡新體驗,即使帶他們去參加家庭聚會或社交聚會時,他們也是大部分時間不離媽媽左右,或者把臉藏到媽媽身後;在和陌生的孩子或大人交談時,他們也表現得十分勉強,他們最典型的特點是喜歡獨處而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上學時,他也許會沒有自信去結交新朋友。 

若是你的孩子很害羞,建議你不要企圖改變他的稟性——這不僅不現實,而且也給他增添問題。當你知道孩子即將經歷新體驗時,不妨事先讓他做好準備,儘量減少他的陌生感,在你指望他習慣新生事物之前,應允許他有段時間逐漸適應它們。 

“習慣”

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咬手指甲、吮吸大拇指和離不開橡皮奶嘴都不是異常現象,你不應該阻止他們,自然的,絕不要強迫、嘲笑他們或剝奪這種自由。這些現象通常是由於某種緊張所引起的,然而,在大約半數發育正常的在校生身上,這種現象也時有發生。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不自覺的、屬於神經質的習慣,最好通過鼓勵他們外表上的優點從而改掉這個習慣。當孩子開始注意他們的外表形象時,多數孩子會克服咬手指甲的毛病。在這個年齡,社交的重要性開始超過他們的私人習慣。吮吸拇指和玩弄橡皮奶嘴能持續到10歲左右。我不想勸阻孩子的哪個習慣,當他們長大一些時,孩子們就會意識到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他們會強行自我控制。沒有人能勸說我,使我認為有必要糾正孩子的習慣。 

厚臉皮的孩子

想要區分厚臉皮和不禮貌可不太容易。依我看,偶爾的厚臉皮完全可以接受,我喜歡孩子這樣,它表明了勇氣、調皮和一種對權威的健康的態度。 

有人誤以為向定論挑戰是厚臉皮,這是因為有些

父母感到孩子的這種做法篾視了他們的權威,但是如果你鼓勵孩子和你探討問題,實際上你就是在鼓勵他們遵守社會準則,而不是盲目地順從你的決定。這樣,將增強他們對有說服力的辯論的認識。然而,若是你把辯論看成淘氣,不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想法,那麼他幾乎不會明白你所做決定的後面的原因。 

厚臉皮的另一個好處是能使孩子借助語言來發洩他的憤怒和受挫感。對一個孩子來說,發脾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情感,但是如果孩子以有形的方式發洩他的火氣、富侵犯性和恃強欺弱的話,那麼發脾氣就不能被別人接受了。對孩子來說,生氣時大喊大叫總比傷害別人要好得多,所以當孩子厚臉皮時,你應考慮一下他的理由,若是理出充分的話,就隨他去好了。然而,蠻橫無禮要比厚臉皮惡劣得多,因為它藐視良好的舉止,忽視他人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是十分有害的,那麼你必須好好教育他,讓他知道這是不能被接受的行為。 

自私

所有的孩子都自私,但是當孩子過了學步時期後,你應教他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你願意別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別人”。他不能總是獨自一人得到他想要的糖果,因為他應該和別人一起分享;他也許不能擁有最大的、最紅的蘋果,因為這樣的只有一個,別的孩子也想要;他必須學會接受失敗,因為只有一個人能贏,他不會總是勝者。使孩子信服他不應是自私的,最重要的途徑是讓他感到別的孩子將對自私作出怎樣的反應。如果他能理解多數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想法,而無論是多麼好的事情人們都將輪流得到:人們將輪流獲得榮譽,都多騎幾圈自行車或者多蕩幾次秋千等等,這對孩子是有益的。對你來說,應該通過你的行動向孩子表明無私的益處。 

慣壞的孩子

一個慣壞的孩子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下面列舉的一些事情也許你正在這麼做,那會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如果你對孩子過分保護,你會使孩子感到他是極其特殊的。那些由別人手把手服侍和保護的孩子長大後會期望別人將繼續為他們做事,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工作,這會抑制他們獨立和相互協作的意識的形成。
●如果你對你的某個孩子特別偏愛,你就在鼓勵一種妄自尊大的意識,那些被忽視的孩子的自尊感會倍受折磨,無論哪種方式都在鼓勵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對他人友好和體貼周到。
●一些父母為孩子制定了太高的目標,當孩子追求那些目標時,實際上父母就在鼓勵他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對於一個慣壞的孩子來說,如果你不改變你的做法,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一種治療方法是讓他早點去上學。他真正需要的是在學校裡的均衡發展,他需要習慣於和別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把自己看作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在他以後的生活中,如果他不能獨立做什麼事,那麼他可為一個活潑、開朗、聰明的朋友打打下手。建議你多請教一下有經驗的人,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克服妄自尊大的思想。 

別妄想輕而易舉地就能蒙蔽孩子的眼睛,孩子會察言觀色,並由此造成他內心很大的不安。 

“偷竊”行為

多數孩子習慣于拿別人的東西——如媽媽的化妝品、兄弟(或姐妹)的玩具或爸爸的鑰匙——這只是因為他們想拿它們玩,當這一切發生在家裡時,很正常,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孩子還沒有能力明白他人的“所有權”,你也許會發現孩子會拿走某件東西——或在你們一起出去購物時或是到朋友家做客時。假如這種情況發生了,要和孩子解釋這是不被允許的。 
當你去歸還這件物品時,不必讓孩子陪你去,除非這習慣已變得很頑固,你感到非得這麼做不可。多數孩子在這種行為被發現後都會心生悔意。 

害羞

有些孩子天生就很害羞,研究表明,有百分之十的嬰兒出生時神經系統就傾向於表現出害差的行為,這種孩子不喜歡新體驗,即使帶他們去參加家庭聚會或社交聚會時,他們也是大部分時間不離媽媽左右,或者把臉藏到媽媽身後;在和陌生的孩子或大人交談時,他們也表現得十分勉強,他們最典型的特點是喜歡獨處而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上學時,他也許會沒有自信去結交新朋友。 

若是你的孩子很害羞,建議你不要企圖改變他的稟性——這不僅不現實,而且也給他增添問題。當你知道孩子即將經歷新體驗時,不妨事先讓他做好準備,儘量減少他的陌生感,在你指望他習慣新生事物之前,應允許他有段時間逐漸適應它們。 

“習慣”

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咬手指甲、吮吸大拇指和離不開橡皮奶嘴都不是異常現象,你不應該阻止他們,自然的,絕不要強迫、嘲笑他們或剝奪這種自由。這些現象通常是由於某種緊張所引起的,然而,在大約半數發育正常的在校生身上,這種現象也時有發生。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不自覺的、屬於神經質的習慣,最好通過鼓勵他們外表上的優點從而改掉這個習慣。當孩子開始注意他們的外表形象時,多數孩子會克服咬手指甲的毛病。在這個年齡,社交的重要性開始超過他們的私人習慣。吮吸拇指和玩弄橡皮奶嘴能持續到10歲左右。我不想勸阻孩子的哪個習慣,當他們長大一些時,孩子們就會意識到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他們會強行自我控制。沒有人能勸說我,使我認為有必要糾正孩子的習慣。 

厚臉皮的孩子

想要區分厚臉皮和不禮貌可不太容易。依我看,偶爾的厚臉皮完全可以接受,我喜歡孩子這樣,它表明了勇氣、調皮和一種對權威的健康的態度。 

有人誤以為向定論挑戰是厚臉皮,這是因為有些

父母感到孩子的這種做法篾視了他們的權威,但是如果你鼓勵孩子和你探討問題,實際上你就是在鼓勵他們遵守社會準則,而不是盲目地順從你的決定。這樣,將增強他們對有說服力的辯論的認識。然而,若是你把辯論看成淘氣,不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想法,那麼他幾乎不會明白你所做決定的後面的原因。 

厚臉皮的另一個好處是能使孩子借助語言來發洩他的憤怒和受挫感。對一個孩子來說,發脾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情感,但是如果孩子以有形的方式發洩他的火氣、富侵犯性和恃強欺弱的話,那麼發脾氣就不能被別人接受了。對孩子來說,生氣時大喊大叫總比傷害別人要好得多,所以當孩子厚臉皮時,你應考慮一下他的理由,若是理出充分的話,就隨他去好了。然而,蠻橫無禮要比厚臉皮惡劣得多,因為它藐視良好的舉止,忽視他人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是十分有害的,那麼你必須好好教育他,讓他知道這是不能被接受的行為。 

自私

所有的孩子都自私,但是當孩子過了學步時期後,你應教他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你願意別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別人”。他不能總是獨自一人得到他想要的糖果,因為他應該和別人一起分享;他也許不能擁有最大的、最紅的蘋果,因為這樣的只有一個,別的孩子也想要;他必須學會接受失敗,因為只有一個人能贏,他不會總是勝者。使孩子信服他不應是自私的,最重要的途徑是讓他感到別的孩子將對自私作出怎樣的反應。如果他能理解多數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想法,而無論是多麼好的事情人們都將輪流得到:人們將輪流獲得榮譽,都多騎幾圈自行車或者多蕩幾次秋千等等,這對孩子是有益的。對你來說,應該通過你的行動向孩子表明無私的益處。 

慣壞的孩子

一個慣壞的孩子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下面列舉的一些事情也許你正在這麼做,那會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如果你對孩子過分保護,你會使孩子感到他是極其特殊的。那些由別人手把手服侍和保護的孩子長大後會期望別人將繼續為他們做事,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工作,這會抑制他們獨立和相互協作的意識的形成。
●如果你對你的某個孩子特別偏愛,你就在鼓勵一種妄自尊大的意識,那些被忽視的孩子的自尊感會倍受折磨,無論哪種方式都在鼓勵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對他人友好和體貼周到。
●一些父母為孩子制定了太高的目標,當孩子追求那些目標時,實際上父母就在鼓勵他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對於一個慣壞的孩子來說,如果你不改變你的做法,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一種治療方法是讓他早點去上學。他真正需要的是在學校裡的均衡發展,他需要習慣於和別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把自己看作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在他以後的生活中,如果他不能獨立做什麼事,那麼他可為一個活潑、開朗、聰明的朋友打打下手。建議你多請教一下有經驗的人,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克服妄自尊大的思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