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蒙氏或杜曼,認字還是不認字

在早期教育領域, 很多媽媽都糾結于選擇蒙氏還是杜曼, 也有的家長分析如果真正理解兩種理論, 其實是殊途同歸, 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如果完整看完兩種理論, 估計要花很長時間, 下面兩位媽媽的討論為大家瞭解兩種理論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兜兜媽:孩子還是要早認字

灌輸與吸收, 一個提倡走捷徑獲取知識, 一個提倡自然實踐而獲取知識, 我認為孩子獲取知識的方式應該多樣化, 通過實踐歸納總結是其中一種, 但因為孩子的精力有限, 要自己總結出諸如“萬有引力定律”, 需要非常漫長的過程,

Advertisiment
這些還是需要來源於書本。

有人會問:你就那麼在意孩子早認、多認幾個字嗎?我當然在意, 嬰幼兒記憶非凡, 確實不能浪費。 當然前提是不能強迫, 至於他將來願意利用所學的知識實現什麼理想, 全在於他, 我不強求。 早認字有利於閱讀, 有利於讓其受到自身體驗之外的高層次薰陶, 更有利於大腦發育(用杜曼的方式教), 何樂而不為?

蒙氏提倡觀察孩子, 捕捉其敏感期的來臨, 以便及時提供精神營養, “捕捉”是觀察到孩子某些興趣傾向之後才提供有意識的幫助;為什麼不可以事先引導呢?知道孩子天生具備超強的識字能力, 於是有意識地提供認字環境在前……

孩子正是之前接觸了彩筆和畫, 才有之後繪畫敏感期的來臨;正是之前接觸了足夠多有字的環境,

Advertisiment
才有之後寫字敏感期的來臨。 既然如此, 創造機會讓孩子提早認字, 不就可以讓閱讀敏感期提前嗎?這比被動等待要積極得多吧。

我們畢竟是社會之人, 不可能像蠻荒時代一樣完全放任自流啊。 認字, 就如同學習語言, 學習走路一樣, 都可以在社會性環境中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 當然, 如果費盡心力也無法讓孩子有興趣, 就另當別論。

反對在孩子小時候教授知識的人, 最大的擔心是怕孩子先知道既定知識後, 喪失了創造欲和創造力。 我則認為, 有能力自己從書本獲取知識, 再加入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是並不矛盾的事。 因為沒有誰強迫他一定要以書本知識為准, 只不過前人總結了這些知識供他參考而已,

Advertisiment
他可以一邊實踐一邊借鑒, 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臭臭媽:小孩認的還只是圖案

在我們教之前, 有些孩子已經認字了, 只是作為一個圖案出現, 而不是書面語言。 因此, 不難理解1歲的孩子也會認字。 我兒子那時認得嬰兒畫報、黃帝內經、金剛經、三字經等字, 如果也算是字的話。 不過, 請注意, 如果這些字出現在其它地方, 他就不認得了。

孩子最初的閱讀是通過圖畫而不是文字, 圖畫與成人的講述結合。 然後慢慢地到無意識地記憶一些字, 這才是作為書面語言出現了。 他們試圖指出書面符號是如何傳遞資訊的, 識字的敏感期開始來臨。

他不停地詢問這個是什麼字, 然後他熱衷於在環境中尋找這些個字。

Advertisiment
對於字的掌握, 由粗到細。 如, 我兒子認識“熊”之後(他們班有位小朋友姓熊), 指著“能”興奮地叫“熊!”於是, 我把兩個字分別寫下來, 問他這兩個字的區別。 他發現是一個有四個點, 一個沒有。 我再告訴他, 有四個點的是熊, 因為熊要跑, 必須有四條腿。 而沒有腿, 就不“能”跑了。 他開始真正掌握了“熊”字。

學齡前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 他們認為一個字就代表一個完整的意思。 因此他們認的是獨立的字。 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 環境刺激的豐富, 他們開始把字放回整體中去, 開始關注字的組合意義, 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書面語言。

認字是為了閱讀, 因此, 我認為應該從整體文章中認字, 而不是單純地追求認字技能,

Advertisiment
孩子從閱讀中獲得愉悅, 自然關注那些神奇的字, 此時, 我們再把字抽出來, 就比較合適了。 完成了從整體到個體再回到整體的過程, 脫離了閱讀, 文字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了。

我們此時帶給孩子閱讀的樂趣, 就為他識字敏感期的來臨打下基礎, 孩子也從愉悅中追求學習閱讀的能力, 閱讀的敏感期跟著來了。

至於從書本學習知識, 即為學習而閱讀, 要到7歲左右, 隨著孩子的認知結構發展到另一個階段“具體運算時期”, 他們的理解能力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 他們開始為了滿足需要而閱讀, 如求證理論觀點、獲知真相等等。 此時的閱讀才達到我們追求的學習理論, 實踐理論的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 閱讀與智力、道德、人格等發展並沒有相關關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