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行為習慣能提高孩子心理能力

孩子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庇蔭下生活, 等孩子長大了, 就需要參與社會生活, 就會遇到各種壓力、困難和挫折。 專家指出, 培養孩子形成遇忙不亂、遇驚不顫、寵辱不驚的心理品質, 是保持健康心態的基礎。 育兒專家指出, 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一、盡可能地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準的提高, 許多孩子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 當他們真正面對學習、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難或壓力時, 往往不知所措。 他們什麼事都依賴父母或老師,

Advertisiment
缺乏獨立意識, 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種問題的根源所在。 因此, 作為父母和老師, 應儘量地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 只要不是壞事, 只要孩子能夠做到, 就讓他們自己拿主意, 自己去做。

二、儘量少奉承孩子

許多孩子是在充滿奉承的環境中長大的。 即使孩子做了一件他該做的事, 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父母)也總是讚不絕口;孩子犯了錯誤, 家長不敢說個“不”字, 還怕“刺激”著孩子, 千方百計地幫孩子尋找藉口。 這使得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任性, 虛榮, 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鬧。 很難想像, 這樣的孩子能經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 誠然, 表揚、鼓勵等都是極重要的教育措施,

Advertisiment
但不論什麼樣的措施, 都應客觀、公正。 不奉承孩子, 就是不單純地去討孩子的歡心, 就是善於讓孩子去承擔他應該承擔的義務, 就是讓孩子清楚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從小就正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問題。

三、及時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有時孩子會面對一些他自己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 如成績不良, 被他人威脅、侮辱、打罵, 家庭的不幸等等。 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排解和疏導。 常用的方法是:

l、跟孩子談心, 解開他們思想上的疙瘩。

2.給孩子做出某些承諾, 消除顧慮。

3.幫助孩子分析原因, 解決問題。

4.鼓勵孩子堅強、自信, 化解心理壓力。

5.善意地關心孩子的事──不論與心理壓力的成因有無直接關係,

Advertisiment
都會使孩子獲得信任感。

6.從事一些文體方面的活動, 轉移其注意力。

四、盲目的地進行“心理操練”

心理和生理一樣, 必須通過一定的鍛煉活動來促進其健康。 為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 可有目的。 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心理操練”。 比如, 可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通過組織各種興趣活動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開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賽”等, 使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有時, 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可出點難題, 在他們失敗、失意的時候給予鼓勵, 教育孩子“得之不喜, 失之不憂”, 始終以平和自然的心態參與生活和競爭, 能夠經得起未來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小編溫馨提示: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Advertisiment
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們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 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應該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基礎, 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 循序漸進地開展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