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良好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健康

一項關於“孩子心目中的幼稚園”的調查顯示:幼稚園不僅要有美麗、整潔、富有兒童情趣的外在環境, 還應該有寬鬆、和諧、秩序、自由的心理環境, 有寬容、理解、耐心懂 得他們心理需要的老師, 能夠提供適應他們發展的活動環境。 因此, 幼稚園應積極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佈置良好的園區為幼兒構築有益於心理發育的環境

幼稚園園區是幼兒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 也是創設良好心理環境的物質前提。 《幼稚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 必須“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 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

Advertisiment
為此, 幼稚園可從下列方面加強園區的建設。

首先, 園區的空氣、聲音、光照等自然環境要進行必要的淨化和設置。 園區的空氣品質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污染嚴重的工業區空氣中影響較大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飄塵等, 汽車廢氣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烴類化合物和鉛化合物。 這些物質都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危害。 園區的噪音不僅能損害兒童的主觀聽覺, 還會使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紊亂, 導致全身性機能失調, 如腸胃功能紊亂、心跳加快、血壓波動, 產生慢性疲勞和情緒煩躁等。 如果園區的採光不足, 幼兒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也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Advertisiment

其次, 園區的綠地、建築、活動場地等佈置要合理化、兒童化、教育化。 園區環境佈置、戶外活動區的創設要充分考慮兒童全面發展的需求, 從場地的面積、場地的軟硬程度、器材的高度和功能等都要考慮到適應不同年齡的需要。 園舍建築應滿足幼兒正常的活動及起居的需要, 為兒童提供大量的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的機會和活動的空間;活動場地應寬敞明亮, 佈置上要立體化、平衡化和動態化, 地面、牆面與空間都要充分用於提供教育資訊;室內外花草樹木的栽種, 盆景、雕塑和畫像的配置, 走廊和櫥窗的裝飾和佈置, 應適應兒童年齡的特點, 能夠具有很鮮明的特色和吸引力, 應烘托出一種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氛圍,

Advertisiment
這樣才能更有益於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最後, 園區還要為幼兒提供各種既能達到教學目標, 又可滿足幼兒身心需要的活動材料、玩具、學習用品等, 這也是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只有如此, 才能有助於幼兒發展良好的自我意識, 滿足各種生理和心理需要;才能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智慧刺激和文化經驗, 促進幼兒動作技能的發展;才能為幼兒提供參與社會交往的發展機會, 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才能使幼兒在和諧健康的物質環境中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薰陶, 從而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用愛心為幼兒編織有利於發展的心理環境

物理環境只是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前提,

Advertisiment
對幼兒身心發展影響最大的還是心理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 能使幼兒積極向上;相反, 不良的心理環境, 只能使幼兒情緒低落, 養成消極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習慣。

二戰後的德國, 有兩所設備和食品品質都完全相同的幼稚園。 但是, 兩

所幼稚園的幼兒健康狀況卻大相徑庭。 甲園的幼兒身心都很健康, 情緒也很愉快, 而乙園的幼兒卻身心健康狀況較差。 不同的結果使調查人員十分困惑, 經過認真的調查分析之後, 他們終於找到了原因。 原來, 甲園管理幼兒吃飯的保育員態度和藹, 富有愛心, 在幼兒吃飯時總是以微笑、鼓勵對待和幫助幼兒;而乙園的保育員則對幼兒缺乏耐心與愛心, 每逢進食就訓斥幼兒,

Advertisiment
致使幼兒一到進食時就害怕、流淚, 甚至小便失禁, 進餐時情緒低落, 嚴重地影響了幼兒的食欲及消化吸收, 最終對幼兒身心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理環境對幼兒健康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幼稚園這種群體式的保育和教育機構中, 我們常見小班的孩子, 剛入園時出現“追人現象”, 即要追跟著一位保教人員。 這是由於幼兒入園後, 對家中親人的依戀感很自然地遷移到幼稚園的教師身上, 反映了年幼兒童對愛的需要和追求。 作為幼兒教師, 應該用愛心為幼兒身心發展提供精神營養, 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氛圍, 使兒童產生安全、愉快、積極的情感與心理狀態, 促使他們更樂於去觀察、嘗試、探索與創造, 從而發展他們的智力。正如巴特爾所指出的 “愛和信任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師載有愛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的一瞥,幼小的心靈也會感光顯影,映出美麗的圖像……”作為幼兒教師,只有以自己的真情喚醒學生的情愫,以愛心點亮學生的心燈,才能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三、用氣氛為幼兒烘托有利於成長的心理環境

幼稚園的人際關係、活動及生活的氣氛,也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中的重要部分。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隨著家庭住宅的現代化,在高樓林立、裝飾現代的家庭裡,孩子缺少的是自然的空間。孩子們的生活環境隨著住宅面積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封閉、狹小,在“老死不相往來”的商品房裡,孩子們孤獨地與電視、電腦、成人為伴。他們迫切需要與人溝通,與人交流。因此,幼稚園應為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創立一種溫馨和諧的氣氛。平等、民主、寬容、支持的氣氛,會使幼兒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師生及同伴之間的關愛、重視、接納和理解,這樣,幼兒才會大膽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見解,樂於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嘗試和表現。

創造溫馨和諧的幼稚園氣氛,幼兒教師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針對剛入園不適應新環境的生活或者膽小不願開口說話的幼兒,幼兒教師需要有母親般敏銳的眼睛,能夠迅速地捕捉孩子的情緒,針對性地進行個別疏導,解開孩子們心頭的“疙瘩”。也可以設計大班帶小班的各種活動,如大班表演、邀請弟妹參加各種遊戲活動,贈送自製“ 禮物”和請弟妹品嘗自製“點心”等,使幼兒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觀察和參加活動,並親身感受同伴的愛護,較快地適應集體生活。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小、中、大班幼兒,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角色遊戲,培養幼兒在交往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同情別人的不幸。同時,體驗群體、集體的溫暖和真摯的友情,培養其集體主義情感、個人行為的道德感和社會交往的積極態度。充分利用重要的節日創設情境(如三八節、勞動節、教師節、敬老節等),從小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愛心。引導幼兒從關心自我的圈子裡跳出來,學會關心他人、同情他人。遇到幼兒生病在家,教師除了自己關心外,還可以在教室的牆面上貼出生病孩子家的電話號碼, 掛上一個小小愛心箱,或者組織投遞一些愛心慰問卡,給生病的小朋友送去全班小朋友的關愛和思念。

總之,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孩子從小就學會怎麼付出同情和關心,也使孩子體會到被關愛的幸福。使幼兒更喜歡幼稚園,更依戀老師、阿姨和小夥伴。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孩子過上大家庭式的生活,體驗與同伴的互助、合作、交往、謙讓、分享、輪流、等待、關心、同情、學習交往

技能等,幼兒就能夠健康的成長。

四、用理解為幼兒搭建有利於溝通的心理環境

“幼稚園像我家,老師愛我我愛她,老師說我好寶寶,我說老師像媽媽。” 要讓孩子體會到老師像媽媽一樣,幼兒教師應該以博大的胸懷包容幼兒,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幼兒,以溫和的語言引導幼兒,以親切的態度理解幼兒,讓幼兒在你面前輕鬆、自由、無壓力。幼兒教師應象媽媽一樣理解孩子,懂得幼兒的需要與心理,瞭解幼兒的發展特點與規律,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

曾經有位老人和鄰里的孩子有些糾葛,每天,頑皮的孩子總要聚集在他那裡,向他的房子上仍石頭。老人想過各種方法去阻止他們。他叫過員警,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也曾威脅報復他們,但都無濟於事。出於無奈,老人將孩子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現在慢慢的喜歡你們向我的房子扔石頭了。為此,我願意付你們每人每天一塊錢,作為你們向我房子扔石頭的報酬。”儘管聽起來有些離奇,孩子們還是欣然接受了這一協議。於是孩子們,每天都在約定的時間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老人如約付給他們每人一塊錢。過了幾天,老人試探著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財政上有些困難,我無法每人每天給你們一塊錢了,每天每人五毛錢怎麼樣?”儘管孩子們有些不樂意,孩子們嘀咕了一陣之後,勉強接受了條件。又過了幾天,老人再次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財政狀況實在是糟透了,我連付給你們每人每天五毛錢也無法辦到,但我還是願意付給你們沒人每天一毛錢,你們看怎麼樣?”孩子們變換了一下眼神,其中一個打破了沉默:“別想的太美了,誰會願意只會為一毛錢幹這種苦差事。”就這麼他們都走了,再也不回來了。文中的老人巧妙地將兒童的逆反心理轉化為對金錢刺激的激勵。由此觀之,瞭解兒童是成功教育的基礎。

要瞭解幼兒,首先要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幼兒易衝動,情感外顯,常因情緒波動引發過激行為,對幼兒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用粗暴簡單的方法(如恐嚇、責駡等)解決。如果簡單粗暴地訓斥他們,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加重他們的消極情緒。相反,如果站在幼兒立場上同情和勸導他們,或者從幼兒的內心需要出發,巧妙地關注他們,轉化他們,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幼兒教師要瞭解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有的幼兒活潑開朗,有的孩子調皮專橫,有的孩子性格孤僻,有的孩子沉穩聽話。只有瞭解不同幼兒的性格特徵,才能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最後,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對愛說愛動的孩子應採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方法,要求其認真做事,善始善終;對大大咧咧的孩子宜採取批評、鼓勵相結合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愛心”培養,創造與同伴相處的氛圍;對膽小怯懦、不愛講話的孩子應採取欣賞的方法,多親近,多創造與同伴交往、在集體場合說話的機會;對性格溫柔沉靜的孩子採取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多體察孩子的變化,讓其解釋自己的新發現,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的探索意識和創造意識。

五、用教育藝術為幼兒營造有益於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

幼教人員擔負著幼兒的全面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涉及自然、社會、語言、藝術、健康等各個領域,教師需要有比較廣闊的多學科知識。同時受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制約,幼教人員還應該具備高超的教育藝術,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才能勝任幼稚園的工作。

曾有一位幼稚園教師帶領一個班的小朋友去一個紀念場所參觀,進大門之前,她讓小朋友們排成一列,並規定“後面一個人要看著前面一個人的後腦勺”。結果,參觀完畢之後,有幾個小朋友回到家裡,當家長問及他們參觀看到些什麼時,都回答說是“前面一個人的後腦勺”。當然那位幼兒教師的本意並非只是“讓後面一個隻看到前面一個人的後腦勺”,她只是擔心

小朋友走失,而採取了這樣一種簡單的管理方法,結果是事與願違,更談不上去鼓勵小朋友們主動探索,大膽提問,積極思考了。

用教育藝術為幼兒構建心理環境,要求幼兒教師要具有隨機應變的教育思想,對孩子在探索、嘗試中,由於經驗不足、知識缺乏、能力有限,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一方面以自己寬容之心,包容孩子的錯誤,接受孩子的錯誤;另一方面要做好引導工作,絕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將孩子創造的思想火花泯滅。遊戲“我是小司機”,兩個幼兒開車撞在一起,便吵了起來。一位教師生氣地說:“吵死了,到一邊坐著,不給玩了。”另一位教師則加入遊戲,以“交通警察”的身份進行調解,使得遊戲正常進行。不難看出,第一位教師的處理方法使幼兒處於驚恐的狀態,長此以往,幼兒會變得膽小、怕事;第二位教師則讓幼兒愉快地重新投入遊戲,處理方法較好,為幼兒創設了輕鬆、和諧、無拘無束的氛圍,促進了幼兒心理健康地發展。

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育的喚醒、激勵和鼓舞就是給學生以充分反省的機會。其間教師恰當的評價、適時的點撥,精心的鋪陳,真誠的鼓勵,甚至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都能給學生以啟迪和力量。

從而發展他們的智力。正如巴特爾所指出的 “愛和信任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師載有愛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的一瞥,幼小的心靈也會感光顯影,映出美麗的圖像……”作為幼兒教師,只有以自己的真情喚醒學生的情愫,以愛心點亮學生的心燈,才能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三、用氣氛為幼兒烘托有利於成長的心理環境

幼稚園的人際關係、活動及生活的氣氛,也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中的重要部分。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隨著家庭住宅的現代化,在高樓林立、裝飾現代的家庭裡,孩子缺少的是自然的空間。孩子們的生活環境隨著住宅面積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封閉、狹小,在“老死不相往來”的商品房裡,孩子們孤獨地與電視、電腦、成人為伴。他們迫切需要與人溝通,與人交流。因此,幼稚園應為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創立一種溫馨和諧的氣氛。平等、民主、寬容、支持的氣氛,會使幼兒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師生及同伴之間的關愛、重視、接納和理解,這樣,幼兒才會大膽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見解,樂於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嘗試和表現。

創造溫馨和諧的幼稚園氣氛,幼兒教師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針對剛入園不適應新環境的生活或者膽小不願開口說話的幼兒,幼兒教師需要有母親般敏銳的眼睛,能夠迅速地捕捉孩子的情緒,針對性地進行個別疏導,解開孩子們心頭的“疙瘩”。也可以設計大班帶小班的各種活動,如大班表演、邀請弟妹參加各種遊戲活動,贈送自製“ 禮物”和請弟妹品嘗自製“點心”等,使幼兒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觀察和參加活動,並親身感受同伴的愛護,較快地適應集體生活。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小、中、大班幼兒,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角色遊戲,培養幼兒在交往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同情別人的不幸。同時,體驗群體、集體的溫暖和真摯的友情,培養其集體主義情感、個人行為的道德感和社會交往的積極態度。充分利用重要的節日創設情境(如三八節、勞動節、教師節、敬老節等),從小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愛心。引導幼兒從關心自我的圈子裡跳出來,學會關心他人、同情他人。遇到幼兒生病在家,教師除了自己關心外,還可以在教室的牆面上貼出生病孩子家的電話號碼, 掛上一個小小愛心箱,或者組織投遞一些愛心慰問卡,給生病的小朋友送去全班小朋友的關愛和思念。

總之,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孩子從小就學會怎麼付出同情和關心,也使孩子體會到被關愛的幸福。使幼兒更喜歡幼稚園,更依戀老師、阿姨和小夥伴。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孩子過上大家庭式的生活,體驗與同伴的互助、合作、交往、謙讓、分享、輪流、等待、關心、同情、學習交往

技能等,幼兒就能夠健康的成長。

四、用理解為幼兒搭建有利於溝通的心理環境

“幼稚園像我家,老師愛我我愛她,老師說我好寶寶,我說老師像媽媽。” 要讓孩子體會到老師像媽媽一樣,幼兒教師應該以博大的胸懷包容幼兒,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幼兒,以溫和的語言引導幼兒,以親切的態度理解幼兒,讓幼兒在你面前輕鬆、自由、無壓力。幼兒教師應象媽媽一樣理解孩子,懂得幼兒的需要與心理,瞭解幼兒的發展特點與規律,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

曾經有位老人和鄰里的孩子有些糾葛,每天,頑皮的孩子總要聚集在他那裡,向他的房子上仍石頭。老人想過各種方法去阻止他們。他叫過員警,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也曾威脅報復他們,但都無濟於事。出於無奈,老人將孩子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我現在慢慢的喜歡你們向我的房子扔石頭了。為此,我願意付你們每人每天一塊錢,作為你們向我房子扔石頭的報酬。”儘管聽起來有些離奇,孩子們還是欣然接受了這一協議。於是孩子們,每天都在約定的時間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老人如約付給他們每人一塊錢。過了幾天,老人試探著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財政上有些困難,我無法每人每天給你們一塊錢了,每天每人五毛錢怎麼樣?”儘管孩子們有些不樂意,孩子們嘀咕了一陣之後,勉強接受了條件。又過了幾天,老人再次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財政狀況實在是糟透了,我連付給你們每人每天五毛錢也無法辦到,但我還是願意付給你們沒人每天一毛錢,你們看怎麼樣?”孩子們變換了一下眼神,其中一個打破了沉默:“別想的太美了,誰會願意只會為一毛錢幹這種苦差事。”就這麼他們都走了,再也不回來了。文中的老人巧妙地將兒童的逆反心理轉化為對金錢刺激的激勵。由此觀之,瞭解兒童是成功教育的基礎。

要瞭解幼兒,首先要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幼兒易衝動,情感外顯,常因情緒波動引發過激行為,對幼兒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用粗暴簡單的方法(如恐嚇、責駡等)解決。如果簡單粗暴地訓斥他們,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加重他們的消極情緒。相反,如果站在幼兒立場上同情和勸導他們,或者從幼兒的內心需要出發,巧妙地關注他們,轉化他們,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幼兒教師要瞭解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有的幼兒活潑開朗,有的孩子調皮專橫,有的孩子性格孤僻,有的孩子沉穩聽話。只有瞭解不同幼兒的性格特徵,才能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最後,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對愛說愛動的孩子應採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方法,要求其認真做事,善始善終;對大大咧咧的孩子宜採取批評、鼓勵相結合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愛心”培養,創造與同伴相處的氛圍;對膽小怯懦、不愛講話的孩子應採取欣賞的方法,多親近,多創造與同伴交往、在集體場合說話的機會;對性格溫柔沉靜的孩子採取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多體察孩子的變化,讓其解釋自己的新發現,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的探索意識和創造意識。

五、用教育藝術為幼兒營造有益於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

幼教人員擔負著幼兒的全面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涉及自然、社會、語言、藝術、健康等各個領域,教師需要有比較廣闊的多學科知識。同時受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制約,幼教人員還應該具備高超的教育藝術,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才能勝任幼稚園的工作。

曾有一位幼稚園教師帶領一個班的小朋友去一個紀念場所參觀,進大門之前,她讓小朋友們排成一列,並規定“後面一個人要看著前面一個人的後腦勺”。結果,參觀完畢之後,有幾個小朋友回到家裡,當家長問及他們參觀看到些什麼時,都回答說是“前面一個人的後腦勺”。當然那位幼兒教師的本意並非只是“讓後面一個隻看到前面一個人的後腦勺”,她只是擔心

小朋友走失,而採取了這樣一種簡單的管理方法,結果是事與願違,更談不上去鼓勵小朋友們主動探索,大膽提問,積極思考了。

用教育藝術為幼兒構建心理環境,要求幼兒教師要具有隨機應變的教育思想,對孩子在探索、嘗試中,由於經驗不足、知識缺乏、能力有限,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一方面以自己寬容之心,包容孩子的錯誤,接受孩子的錯誤;另一方面要做好引導工作,絕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將孩子創造的思想火花泯滅。遊戲“我是小司機”,兩個幼兒開車撞在一起,便吵了起來。一位教師生氣地說:“吵死了,到一邊坐著,不給玩了。”另一位教師則加入遊戲,以“交通警察”的身份進行調解,使得遊戲正常進行。不難看出,第一位教師的處理方法使幼兒處於驚恐的狀態,長此以往,幼兒會變得膽小、怕事;第二位教師則讓幼兒愉快地重新投入遊戲,處理方法較好,為幼兒創設了輕鬆、和諧、無拘無束的氛圍,促進了幼兒心理健康地發展。

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育的喚醒、激勵和鼓舞就是給學生以充分反省的機會。其間教師恰當的評價、適時的點撥,精心的鋪陳,真誠的鼓勵,甚至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都能給學生以啟迪和力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