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寶寶說話時避免用兒語

對於家長重視的早期教育, 其中早期的語言訓練是早教中很重要的一環, 家長們也很重視此環節。 但是很多年輕的父母沒有經驗, 經常學寶寶“依依呀呀”用兒語說話。 其實這樣並不好, 要認真正式地跟寶寶多講話, 要避免與寶寶對話時用兒語, 這是很重要的。

寶寶說話時避免用兒語

一、家長在教寶寶學說話時, 不要只教“兒語”。

寶寶在剛剛要發音而咿咿呀呀的學語被我們稱為兒語。 這時, 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 便教起了諸如“汪汪”“咕 咚咕咚”之類的兒語。 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

Advertisiment
符合孩子的特點, 有助於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 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其實, 對於孩子來 說, 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 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 後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 因此, 為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 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 應注意將理性詞彙和感性詞彙相結合, 讓孩子學用正確的發音對於以後的語言發展才是有用的, 重要的。

二、家長要多跟寶寶說話。

在寶寶一歲右時, 其聽覺能力就基本形成了, 在此期間, 要給寶寶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 才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 另外, 還有研究表明, 嬰兒獲得詞彙量的多少,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Advertisiment
因此, 我們發現寶寶有的說話晚, 有的說話早, 很大程度是因為帶孩子的家長與寶寶說話多少的原因。

雖然我們知道新生嬰兒對於成人有話確實聽不懂, 但也不能忽略了新生嬰兒很強的學習能力, 比如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 對他說“寶寶, 我是媽媽。 ”“寶寶, 這是奶, 你餓了吧。 ”當給寶寶穿衣服時, 給寶寶餵奶時, 都要和寶寶說話, 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 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 常這樣說了, 寶寶對於這樣的內容就逐漸有了瞭解, 對於以後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而隨著與寶寶說話的時間一長, 這種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裡。 到了1歲的時候, 他可能會叫“爸爸,

Advertisiment
媽媽”了, 並且完全明白成人說話的意思。 這就是為什麼要多和寶寶說話的原因。

小編總結:在孩子學說話的時期, 父母們需要避免用兒語于寶寶說話, 這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父母們應該注意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階段, 父母們也更需要去注意去説明引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