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孩子相處要建立“共情”

煩惱: 今年上初三的龍龍可謂是一名“轉學大王”。 據他自己介紹, 幼稚園就換過4個, 小學也連續換了好幾個。 小學期間, 龍龍的母親為了能讓龍龍獲得更好的教育, 還曾特意在外地為他選擇了一所享有高升學率美譽的名校, 但沒念多長時間, 龍龍又轉學了。 “也不知道是怎麼了, 現在在一所學校待不了3個月, 我就不想繼續待下去了, 總覺得周圍的人都不是真心地和我做朋友。 ”龍龍苦惱地說。

同樣苦惱的還有龍龍的媽媽。 “以前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時候, 我都儘量地不苦著孩子, 什麼東西都給他最好的。

Advertisiment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 我更是想盡辦法給他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 給他挑最好的學校。 但他卻從來不領情, 在學校不好好讀書, 不做作業, 不遵守校規, 還總是與同學鬧矛盾。 回到家裡, 除了跟我要錢, 去跟他的那些朋友瞎混之外, 其它的時候根本連話都不跟我講!”

龍龍的父母現已離異, 父親是位普通的工人, 文化水準不高。 龍龍的母親說, 當初就是因為覺得孩子的爸爸沒受過什麼好的教育, 自己也識字不多, 而自己又偏偏最羡慕有文化的人, 才一狠心堅決離了婚。 在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上, 她總是期望龍龍能好好讀書, 將來出人頭地, 為此, 她也不惜花重金為龍龍不斷地挑選和更換好學校。

無奈龍龍偏偏就是不按照媽媽的意願行事,

Advertisiment
甚至還學會了與母親交涉:如果你想要我繼續在學校待下去, 你就得給我錢, 滿足我的要求!在他看來, 有錢才能交到朋友, 而媽媽就是一台提款機。

指導:吳蓉(“陶老師熱線”輔導老師)

這對親子矛盾的責任主要出在母親身上, 她一直都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長自小就給予他的精神上的關懷、支持、指導和幫助, 而不是單純的物質條件上的優越和滿足。 龍龍母親總是覺得自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 這是她的心病。 所以她才會選擇離婚, 在表達母愛時也是用花錢換好學校的方式, 這實際上是母親自我需求的滿足。 同時, 也正是母親只顧著自己的心願實現, 和她的物質、金錢式的行為影響,

Advertisiment
造成了如今畸形的母子關係和龍龍消極的人生觀、錯誤的世界觀, 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情感維繫的唯一方法就是金錢, 包括與母親之間。

這則案例向我們警示: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 除了物質的提供, 家長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應該是幫助孩子填補內心的空缺, 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 雙方建立起“共情”。

另外, 類似龍龍的孩子自身也存在著認識問題。 路怎麼走, 在乎自己的選擇。 小的時候, 無法決定在學校的去留, 只能聽任母親的安排, 這是可理解的事實。 但是這不能成為其長大後放任自流, 並將責任推卸給母親的理由, 更不應將自己的人生用作與母親賭氣的砝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