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臨渴掘井的成語故事

1 臨渴掘井的故事

春秋時代, 魯昭公因為在國內待不下去, 就出奔到齊國。 齊景公問他:“你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呢?怎麼會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魯昭公說:“因為我沒有接近愛護我的人, 也沒有接納規勸我的人, 結果弄得內外孤立, 到現在已經沒有人真心要幫助我了。 倒是那些奉承和對我說假話的人很多, 我現在就好比蓬草一般, 等到秋天一到, 就會被連根拔起的。 ”景公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 就轉告晏子, 並認為如果讓魯昭公回去, 將會成為一位賢良的國君。 但晏子並不認為如此, 他說:“掉在水裡的人, 原先並沒有想到會失足落水,

Advertisiment
事後才想到應該防備;同樣的, 迷路的人, 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後, 才會注意到路徑到底在哪兒。 ”魯昭公的情形, 就好像面臨災難的人, 急著鑄造兵器;口渴了, 才急著挖井取水, 雖然最快的速度進行, 但還是太遲了。

2 臨渴掘井的材料

【注音】lín kě jué jǐng

【出處】明·朱伯廬《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解釋】臨:到, 接近;感到渴了才掘井, 比喻平時沒有準備, 事到臨頭才想辦法。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指事到臨頭才想辦法

【近義詞】措手不及、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

【反義詞】有備無患、常備不懈、未雨綢繆

【年代】古代

【例句】小林平時不好好學習, 快考試了才開夜車, 這種~的方法, 能解決問題嗎?

3 臨渴掘井的點評

魯昭公的失敗是必然的,

Advertisiment
他說的條條是道, 但是始終沒有找自身的問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不要什麼事情都要等到發生後才後悔, 再去想辦法就已經晚了, 要未雨綢繆, 不要臨渴掘井。 還有我們要經常自我反省, 多思考問題, 多問幾個為什麼, 這樣才不會落到魯昭公這個地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