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腹瀉藥 寶寶吃對了嗎?

腹瀉雖然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但夏秋季節尤其多, 它能引起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貧血、身體抵抗力降低。 腹瀉時, 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 還會喪失大量的電解質, 如鈉、鉀、鈣、鎂等, 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 就會出現電解質紊亂, 還可能出現酸堿中毒。
治療腹瀉, 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
腹瀉有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之分, 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 如菌痢、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腹瀉常見於受涼、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癥等全身性疾病。
Advertisiment
感染性腹瀉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 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 對人體有益, 如果盲目止瀉, 對病情轉歸反而不利。 原則上講, 止瀉藥只適用於非感染性腹瀉, 而感染性腹瀉一般不用, 尤其是在急性期, 炎症及中毒症狀(如高燒)較明顯、膿血便較多時, 應視為止瀉劑的絕對禁忌;到了恢復期, 病情明顯好轉, 大便不帶膿血, 僅是水分較多時, 也可短時服用止瀉劑。
其次要注意病機不同, 用藥有別。
如果是腸蠕動增快所致, 如甲亢、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等, 應首選腸蠕動抑制劑, 以延長腸內容物滯留時間, 利於水分吸收而止瀉, 如果是由腸粘膜分泌增加引起的腹瀉, 如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等, 可以選擇收斂劑和吸附劑,
Advertisiment
通過抑制腸粘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起到止瀉作用。 如果是由於粘膜炎症及潰瘍導致滲出增加引起的腹瀉, 可選擇粘膜保護劑, 以保護粘膜, 清除細菌、病毒及毒素。 因腸道內菌群引起的嬰幼兒腹瀉及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應該首選微生態製劑, 通過補充腸道益生菌, 恢復腸道內微生態平衡, 起到調整胃腸道功能及止瀉之功效。 有些腹瀉並非單一因素所致, 則宜酌情聯合用藥。
第三, 止瀉只是一種對症治療, 病因治療才是根本。
止瀉補液的同時, 切勿忽視對原發病的治療。 如果是感染性腹瀉, 應選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一般來說, 有高熱、粘液膿血便及白細胞升高者, 細菌性☆禁☆感染的可能性大, 要正規使用抗生素。
Advertisiment
而無發熱、黃色稀水便及白細胞不高者, 多為非細菌性☆禁☆感染, 這種情況下如果用抗生素, 不僅腹痛腹瀉的症狀不能有效緩解, 而且可能引起藥物性胃腸反應, 或者因殺滅了腸道有益菌, 而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如果是消化不良所致, 應從調理飲食入手;如果是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 可選擇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及鎮靜劑等等。
止瀉劑服用過量, 可引起腹脹、便秘、假性腸梗阻。
感染性腹瀉服用止瀉劑, 可掩蓋病情, 影響醫生診斷。 菌痢病人服用止瀉劑常影響腸道對細菌及毒素的排泄, 使毒血症狀加重, 病程延長。 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用止瀉劑, 可誘發中毒性巨結腸及腸穿孔。 此外, 複方苯乙呱啶、可待因等含有麻醉成分,
Advertisiment
長期服用可以成癮, 故須慎用。
(兼職編輯:姚嘉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