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胎教常識>正文

胎教的實質—讓胎兒擁有豐富的大腦

在和胎寶寶交流之前,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點:胎兒是不能學習的, 也不能接受教育。

胎教不是教育, 而是胎兒優孕和環境的豐富化。 這里的環境, 既有胎盤血液供養豐富的營養環境, 也有孕婦和胎兒所處的周圍環境。 作者從20余年前開始研究胎教時就得出結論:胎兒在子宮內是不能接收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須能夠形成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是人或動物后天獲得的反射。 胎寶寶在子宮內沒有形成條件反射的基礎, 所以胎兒當然是不能接收教育的。

只有在能夠建立條件反射的基礎上, 教育才能得以進行,

Advertisiment
而子宮里的胎兒不能形成條件反射, 所以也不能接收教育, 因此胎教根本不是教育。 但是胎教的說法又早在中國的周文王時期就開始了, 所以也就沿用至今, 但是它不屬于教育的范疇。

胎兒可聽到外界聲音

隨著科學的發展, 技術的進步, 通過b超、胎兒鏡、胎心監護儀等儀器的使用, 人們對不同月齡的胎兒在宮內的生長發育和一些生命器官的功能情況, 都有了很清楚的認識。 近20年來, 許多發達國家如美、日、法、俄等國家的產科醫師, 在研究胎兒醫學的基礎上, 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先進科學儀器的檢查, 證實了孕24周后的胎兒有了聽覺功能, 并用實驗的方法發現出生后的嬰兒, 對宮內曾經聽慣的音樂有記憶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在我國, 胎教這一名詞早已不是古代或國外某些人認為的對胎兒的教育。 作者曾通過與北大醫院、人民醫院的產科和b超室合作, 從子宮內收錄外界傳入的音樂、機器噪音, 同時記錄胎兒的胎動、胎心率和呼吸相應的變化, 有力地證明了胎兒不僅能聽到聲音, 而且對舒緩輕柔的音樂有安逸的表現, 對噪聲則表現為躁動不安。 出生后的嬰兒聽到原先在子宮內聽慣了的音樂時, 會停止哭泣而轉為安詳地入睡或進入安靜狀態。

1985年, 研究試管嬰兒的著名教授劉斌參觀巴黎生殖與健康科學院的時候, 親眼見到了給出生5天的胎教兒播放在子宮內聽慣了的音樂時, 孩子就會停止啼哭, 咀嚼奶嘴并且胳膊也會隨著音樂擺動。

Advertisiment
當改放其他音樂時孩子又啼哭, 停止咀嚼奶嘴, 胳膊也不再擺動。 醫學家認為這是胎兒有初淺記憶和對宮內的音樂有再認的能力。 所以劉斌教授認為:從第6個月起, 胎兒就能聆聽世界, 能感受刺激, 做出反應, 并能分辨出不同的聲音, 甚至能記憶學習。 胎兒對聲音的敏感性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音樂胎教本意不是教育

雖然胎兒從胎齡滿24周后有了聽覺, 25~28周后有了視覺, 但在子宮內和外界隔絕而且視覺功能并未成熟到像嬰幼兒那樣可以看的很清楚, 無法像出生后那樣用眼耳鼻等感覺器官來感受同一物體的不同屬性, 即對外界的物體不具備產生知覺的能力。 因此, 不論從環境條件還是自身條件上, 胎兒都無法建立條件反射,

Advertisiment
所以把讓胎兒聽音樂說成是音樂教育或培養音樂愛好, 都是缺乏科學根據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