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育兒重在溝通而非“揮棒”

昨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市精神衛生中心多位心理專家來到本市雙港中學, 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溝通活動, 幫家長與孩子加深理解。 讓專家驚訝的是, 多數家長主動溝通意識不及孩子強烈。

市精神衛生中心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孫淩研究發現, 近年來, 本市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增多, 由此引發的翹課、夜不歸宿、心情抑鬱或通過暴力發洩情緒等現象在部分青少年身上時有發生。 在這些問題青少年中, 有90%都存在親子之間溝通不暢的問題,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活動現場, 專家讓120余名高一學生和家長圍坐成若干個圈,

Advertisiment
由專家引領學生和家長一起唱起“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 但學生和家長合唱的聲音非常小。 學生見到父母羞于在自己和眾人面前唱歌, 自己的聲音也變小了。 在“你說我畫”活動中, 專家讓每位家長看一幅風景畫, 然後在一段距離以外, 將畫的內容大聲說給孩子聽, 讓孩子根據家長的表達還原這幅畫的原貌。 專家發現, 有八成家長因表達不暢或羞於啟齒, 影響了孩子畫畫的準確性。 在“找出對方寶藏”活動中, 當面對學校老師和同學時, 很多家長竟避諱說出自己孩子的優點;有的家長只說一個優點, 然後習慣性地說出很多缺點。

專家表示, 活動反映出很多家長教育觀念陳舊, 缺乏主動與孩子溝通的意識。

Advertisiment
溝通不暢導致家長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信賴孩子, 因而會給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障礙。 在學業、就業和社交等方面, 當今青少年要面臨更大壓力。 如果家長不能尊重和鼓勵他們, 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孩子的心理偏差, 並以夥伴式的溝通來緩解其心理壓力, 而是以打罵或懲罰等方式來教訓他們。 那麼, 孩子的心理問題勢必會“越滾越大”, 最終發展成心理疾病。 因此, 家長應學會做孩子的“心理醫生”。